一个中成药,搞定反复感冒,出虚汗,过敏鼻炎,老慢支和荨麻疹!

我们形容一类人为“弱不禁风”,一动容易出汗,毛孔大开,风邪则入,即“汗出恶风、易感风邪”。面色㿠白、脉虚,说的是气虚。这种气虚是典型的肺气虚,肺是华盖,挡住身体外邪的第一道防护,所以一旦肺气虚,就会出现反复感冒,一动就出虚汗,过敏性鼻炎,出现风疹等皮肤疾病比如荨麻疹,因为肺主皮毛。

今天推荐的这个中成药,特别能帮助这5大人群了。它就是著名的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先看取名, 屏风屏风,屏风就是古代放在室内挡风的,尤其是睡觉的卧室。玉屏风,用玉说明珍贵,足以说明这个方子非常很珍贵很有价值。

另有一种说法,因为防风的别名为“屏风”,比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防风》中说:“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屏风者,防风隐语也”。

总之2种解释,都合理,就是挡住邪风,和本身肺脏是华盖有一样的用意。

在所有外邪中,风为百病之长,是疾病的开端,所以一感冒,后面各种各样的病就来了。

“风善行而数变”,我们常说捕风捉影都是瞎扯的事情,风是没有实体的,捉不住,所以到处流窜,改头换面产生变化,而且强调“数”变得频繁且快。

风到了肠就是腹泻,在筋脉就会抽搐,在肌肉骨骼就是疼痛。

到了肌肉关节,影响气血运行,就是疼痛。关节炎怎么治的?祛风胜湿,这叫胜湿止痛。

我们经常说的皮肤瘙痒,要抓一抓吧?这是不是“风象”,这叫祛风止痒。

肺是守护大门的,一旦肺气虚,门就打开了,风邪就像个小偷,那小偷自然是喜欢光顾没有锁门的家里,大肆偷窃里面的“金银财宝”了。

玉屏风散

防风、黄芪、白术,打散每次。(有中成药)

上面这三味中草药,用药除了考虑作用部位,还要考虑药性,比如寒凉温热,不然吃多了体内寒、热会蓄积,所以适用人群很广泛,因此也被制成了中成药。防风甘缓不峻烈,不论寒热均可使用!

防风:

防风发散作用温和,质松质润,为“风药之润剂”。中药中祛风胜湿,风刮的太猛,空气又会变得干燥,这就是祛风药的弊端,采用防风可扬长避短。

治风通用、寒热均可、风药润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被称为治风之仙药。

白术:

白术是“脾脏补气第一要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只有自身强大了,外邪来了才能抗争,就是打持久战也不怕消耗嘛!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补脾胃就是补气血。

你如果有注意观察那些容易感冒的人,大多平时都很懒、说话也有气无力的,这就是脾气虚中气不足;通常面色还偏白,老往厕所跑,大便也不成形,这也是脾气虚运化不及;活动两下就容易出汗,这更是脾气虚气不固摄。

黄芪:

补气诸药之最,它就像一个军队中不但能打、能指挥,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本草求真》就说“补气诸药之最”。

黄芪入脾经和肺经,更是所有补气的桥梁,补脾肺之气,脾气旺则脾土生肺金,肺气足则表固卫实。

最后总结一下,五大人群

第一种易感风邪(反复感冒)的人,这次感冒刚好,下次感冒又来了,这就是典型的肺气虚,免疫力低,坚持吃上一段时间的玉屏风颗粒,体质会慢慢好起来。

第二种一动就常出虚汗,不是因为劳累,也不是天气炎热,因为肺是主管皮肤毛孔开合,一旦肺气虚,那卫气就弱,汗孔老是处于开泄的状态,体内的津液很容易就流出去了,时间长了很伤津液。而玉屏风颗粒益气固表,也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种过敏性鼻炎人群,我们知道西医治的话,是从外在找过敏源,中医是内在人本身的问题,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增强人的正气。什么花粉啊,柳絮啊,这些诱发过敏的物质,即使遇到了也不用怕了。

第四种慢性荨麻疹,这是西医的叫法,在中医也叫风疹,风团,所以一定和风邪有一定关系的。还是刚刚说的,一个人正气不足,就容易受到风邪的骚扰,玉屏风散也是可以帮助到的。

第五种就是老慢支人群,院士主持的关于玉屏风颗粒治老慢支的研究课题,适用于肺气虚患者。这种临床验证比你说一百遍一万遍都有用。

玉屏风散适用范围:

季节:四季均可,春冬尤宜

年龄:各年龄均可,老幼尤宜

体质:气虚体质、特禀体质

能否长服:可常服

方式:中成药、煎水300mL、泡茶2杯

以上是我们内养的选项。外调经穴的方法,最好也配合,比如找到对应的经络穴位,肺气虚,可选择,脾胃经,膀胱经,大椎穴,肺俞穴,膏肓穴,足三里,中府云门和太渊穴等做参考选择的经穴,可按可刮可灸,常疏通。记住内养外调才是中医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中成药   玉屏风散   白术   补气   黄芪   脾胃   荨麻疹   鼻炎   屏风   正气   体质   脾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