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纺,一个只能用来怀念的地方

五月底回了一趟蒲纺,百感交集,拍了一些照片,给大家分享。总想写一点关于蒲纺的文字,但我发现,蒲纺是深沉的,内涵的,富有深厚底蕴的,是一部读不完的书。虽然在那里生活了近二十年,但我对蒲纺的历史背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心里留下的只有感触和回忆。对于蒲纺,我不知从哪里写起,也不知以什么题材写,怕对它解读得不透彻不正确,怕写得太肤浅,写不出它的深度,所以还是随意写点自己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一下蒲纺的照片吧。


文 / 摄影 / 万娴


决定重回离别十几年的蒲纺看看,就如同去邂逅一位昔日恋人,心情是充满激动的。是的,蒲纺于我,或者于许多与蒲纺一起度过辉煌岁月的人来说,就像是曾经经历过的一场没有爱够就戛然而止的恋情。我们都是不得已离开,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去了。蒲纺在我心中,就像是一位旧恋人,只能用来怀念了。我想,每一个蒲纺人,都有着自己殊途同归的蒲纺怀旧情结吧。这种情结,只有蒲纺人能懂。

当走进蒲纺的那刻,我便恍然有种进行时光穿越的感觉。十里纺城,那每一个熟悉的地方,那曾经踏过的足迹,无不让我热血沸腾,思绪澎湃。这就是离开后让我时常魂牵梦萦的地方啊。我生活在这里时,它正繁华着,辉煌着,让我骄傲着;我离开这里时,它正痛苦着,挣扎着,让我心疼着;而如今我看到的蒲纺,正探索着,改变着,让我欣慰着。

如今的纺城,有着很大的改变,我能感受到一股蒲纺精神。蒲纺并没有死,它在顽强地活着,只是换了一种活法。但还是为这种萧条冷清感到失落,它无论怎样改变和重生,都再也回不到过去的模样,再也难以恢复昔日的辉煌。厂房依旧,道路依旧,青山绿水依旧,但已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再也看不到曾经灯光彻夜通明,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火车飞驰,卡车穿梭的繁忙景象;再也听不到曾经广播里响彻厂区每个角落的军号声;再也看不到每天下班时,从每个厂里蜂拥而出的职工,还有那些厂区班车、学生班车……

我是80年代初到蒲纺的,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幼年、童年和青春年代,那里留下我人生最真最纯最美的回忆。我对蒲纺的历史背景了解得并不多,但我的父亲参与了蒲纺的建厂工程,时常听他讲一些蒲纺的历程。我不得不以自豪的心情介绍一下曾经的蒲纺。

蒲纺,是个厂名,同时也是个地名,虽然只是一个山区小镇,但它却从最初的荒无人烟,建成到一个热闹非凡的“十里纺城”,成为鄂南山区一颗闪耀的明珠。1969年,按照“靠山、近水、扎大营”的指导思想,总后将全军最大的被装生产基地选址于此,工程代号为二三四八工程。1975年正式移交湖北省,是全省最大纺织联合企业,曾多次跻身全国企业500强。

我的父亲就是1970年初退伍转业后来到蒲纺的。据说,那时总后在全国各地的军工企业中抽调了许多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支援三线建设,征调大批复转军人、各大城市大中专毕业生、下乡知青组成了三线建设大军。他们搭起简陋的工棚,开山劈岭、搬石头、卸水泥、挖河沙、扛木头,以狂热式的热情投入到紧张艰苦的建厂工程,并按照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厂房。到1973年底,纺织厂、丝织厂、针织厂、机械厂(后转产为印染厂)、被服厂相继投产。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父亲那一代人足以写成一部书了吧。

蒲纺的职工来自全国各地,那时就拥有着3平方公里的厂区面积,15000余名职工,连同家属共3万多人。80、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蒲纺已经拥有着四通八达宽阔的柏油马路,一排排整齐的职工单元楼,琳琅满目的百货商场;拥有着专用的运输铁路专线,自备电厂,纺织、针织、丝织、印染、服装等一全套团县级分厂,每个分厂都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医院,学校有着与当时许多地方不能比拟的优待;拥有着闭路电视、蒲纺台、全国发行的《蒲纺报》、自己的文工团;拥有着灯光球场、俱乐部、歌舞厅、电影院等。在物资紧缺的年代,蒲纺的鸡鸭鱼肉菜等各种物资应有尽有,并在节假日当福利发放给职工,那时蒲纺的生活条件令城里的人都羡慕不已。

然而,90年代末,蒲纺受大环境的影响,陷入“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的困境。2004年蒲纺全面改制,我父母亲也于那年离开蒲纺,回到了乡下老家。我没有看到蒲纺痛苦挣扎的过程,只是陆续听说,蒲纺倒闭后,许多下岗职工生活困难,每日只能吃咸菜稀饭,许多下岗职工因过度痛苦患精神病。于是,蒲纺的下岗工人都只能外出打工求生,退休工人们也陆续回到自己的老家,而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再也回不去了。

如今蒲纺已经成为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并建成蒲纺新城,我相信,蒲纺会越来越好。然而,在我的记忆中,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蒲纺,再次站在蒲纺的土地上,感觉恍如隔世。

过去,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在蒲纺;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蒲纺人。散居在各地的蒲纺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们是蒲纺精神的体现和代表,蒲纺的精神不会死。

对蒲纺的感情,溢于言表,蒲纺也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完的书,匆匆收笔,还是分享一下蒲纺最新的照片吧。



蒲纺总厂办公楼。谁想到这办公楼里曾经坐着的是正厅级的干部呢。

当年我们的运动场。开运动会,上体育课的地方。如今已铺上了橡胶跑道,好气派和壮观啊。记得以前开运动会的时候,我参加的是鲜花队,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不时挥着鲜花喊着:“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

孩子们的衣服挂在铁架上,在运动场上疯着,跑着,嬉闹着,一如当年在运动场上的我们。

足球场后面满山郁郁葱葱的竹子,还是壮观,养眼。

我们的蒲纺一中。那时候的高中也在这里,如今已经没有高中部了。



我们的蒲纺一小。当年叫蒲纺第一子弟小学,门口挂的是”请说普通话“的牌子。


这是通往学校的路。

从学校出来的路,那时路两边都是卖零食小吃的地摊。好想念当年的酸梅粉和搅糖,五分钱一支的才冰棒,两毛钱一支的娃娃头雪糕……

我们的游泳池。记得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游泳,我差点被淹了,被呛了好几口水,不知被谁救起来的,到现在也学不会游泳。

蒲纺的一路公汽


蒲纺一号公园

蒲纺二号公园。这是我们当年放学来写作业的地方。

蒲纺二号公园

二三四八历史展览馆

桃花坪。通往丝织厂、向阳坡的地方

桃花坪

看看桃花坪的树吧,满是青苔,经历了多少苍桑。

下岗职工小商品市场。

蒲纺俱乐部,电影院。当年我们开学典礼,看电影,举行文艺联欢会的地方

桃花坪的夜景

曾经的热电厂



曾经的纺织厂。再也不见那些纺织女工。

再借用展览馆的一张照片

这个地方为什么封住了,曾经在这儿可以看到蒲纺的专线铁路,可以见到火车。

我没有去桂花树拍曾经的蒲纺铁路专用线,借用展览馆里的两张照片展示一下吧。那个时候,我们可以沿着这条铁路专线走到市里的。

这里是一零一,许多耳熟能详的地名,大家都不会忘记吧。

一零一新建的小区,好像是还建房吧。

曾经的那些红砖房,斑驳的旧房子。这些八九十年代的房子都还在,但如今都没什么人住了吧。

到六米桥了

六米桥旧市场

六米桥农贸市场过早的地方,还是过去的样子

蒲纺热干面和米酒

老虎墩。往五大队去的路,也就是通往我们印染厂,我们家的路。

印染厂的伙伴们,都记得这棵老槐树吧,居然是千年老槐树。

印染厂办公楼及天龙公司

这是父亲和母亲上班的工厂。大门紧闭,想打开门去看看车间,迎接我的是一只汪汪叫凶恶的大狼狗,吓得我关上门撒腿往回跑。

到处都是紧闭着的门,迎接我的都是狗。明明看到我时汪汪叫得那么凶,怎么拍起照片来看起来寻么慈祥,好会装啊。

我曾经住过的家。已人去楼空了,几栋房子真的成了空楼,据说每栋楼最多只有一户人家在住。


这样的竹林,在蒲纺到处都是

我们曾经的印染厂幼儿园,已经变成了养老院。老人们都和我讲着普通话,她们和我聊天,但我赶时间,没时间陪她们聊。

印染厂的职工单元楼

印染厂曾经的电影院。小时候,职工发电影票,每周爸妈都带我来这里看电影,但每次一进来就睡着了。还有厂里的文艺晚会在这里举行,那时我总是等着看爸爸他们科室的节目,看爸爸上台。幸福的时光啊。

这儿是我八十年代住过的家。红砖房。中间这条巷子通向公共厕所的,印象很深。

印染厂的球场。小时候一放学,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直到各自的妈妈陆续喊我们回家吃饭。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是不是这个由来?

曾经,职工们喜欢坐在台阶上看打球,如今已布满青苔。

青苔,青苔,墙壁上,树上,到处都是青苔。青苔诉说着古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地方   印染厂   青苔   厂区   桃花   职工   当年   父亲   铁路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