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一口氙气点亮肺部“黑洞”,中国首创医学影像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近期,中国首创重大创新成果——“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创新产品)。

这一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制、联影集团转化,已在多家顶尖医学机构验证临床应用潜力。

随着“医用氙气体发生器”与“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相继获批,两大系统“合体”,让氙气多核磁共振成像引领全球率先进入临床,为攻坚重大疑难重症提供关键利器。

实验者参与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

在传统MRI(核磁共振)检测中,人类的肺部影像犹如一个“黑洞”。原因是其信号来源于人体中的水质子,而肺部是空腔组织,其水质子的密度比正常组织低约1000倍,不足以成像。如何进一步洞悉肺部微结构、对通气与气血交换功能进行无损、定量、精准评估,成为全球科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就深刻意识到:必须破解视觉“盲区”的难题,实现从“不可看”到“可看”。经过30余年不懈研究,成功研发出了氙气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氙气是一种惰性气体,对人体无毒无害,具有良好的生化惰性、脂溶性和化学位移敏感性,可以溶解在肺部血液和组织内,并产生不同的磁共振信号,十分利于肺部气血交换功能探测。

“医用气气体发生器”将磁共振信号增强50000倍以上,有效解决了肺部检测中气体磁共振信号强度太低而不能成像的重大难题,实现肺部微结构、通气和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无辐射检测。“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一系列图像处理技术加快数据采集,将气体流入数据采样速率提升至0.2秒/帧,大大提升了肺部气体呼吸过程的动态评估技术,让早期肺部病灶更清晰。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吸烟、健康人群肺部影像对比

目前,这一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和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已部署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等多家顶级医院及机构,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放射性肺损伤、肺癌等病例研究达3000余人次。

“这是一场长达30多年的科技长征。如今站在先辈肩膀上,中国自主可控的部分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已经从跟跑、并跑到引领世界!”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表示。

【来源:中国光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氙气   肺部   多核   中国科学院   微结构   磁共振   武汉   发生器   科技成果   黑洞   中国   气体   医学影像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