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诗情画廊翻山堰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曾国辉、李勤芳、王锡智)初秋的郧阳满目青山,如诗如画。笔者一行驱车从城区向北30里,便来到了它的“后花园”城关镇翻山堰村。

这是一个仅15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两千人的行政村。如今,翻山堰人不忘初心,开拓创新,在建设美丽村庄的伟大实践中捷报频传。

“五个一”工程 打造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模式

远眺五四长渠,延绵54华里,经过近70年的风风雨雨,它仍一渠清泉奔流不息,滋润着翻山堰及邻村的万亩土地,这是高华堂及翻山堰的先辈们创下的基业,它成就了新时代翻山堰村“一篮果、一树花、一滴油、一壶酒、一棚菇”的生态农业模式。在翻山堰采访时笔者无不为之感叹:一篮果:成片的无花果、桃子正值成熟上市期,笔者走进无花果园,黄里透红的鲜果令人垂涎欲滴,果园主人张大生钻进果园深处采摘下又大又红的上等品让我们品尝,那滋味无不让人甜在心里,喜上心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裴明伦介绍,全村拥有无花果、梅、桃、李、杏、拐枣等基地400多亩,几乎每个季节都有小水果上市,每个季节都有市区的游客来打卡采摘,乐享休闲时光。

一树花、一滴油(油菜花、油葵花、油茶花),一花两用,两效并增。油菜、油葵花开时节,遍地金灿灿、飘香十里,吸引无数都市观光客前来欣赏。春天的油菜花一谢,带给翻山堰人民的是光洁饱满的菜籽荚,油菜籽一收获村民们立马种上了油葵。初秋时节,笔者走进油葵基地,金黄的花蕊早已凋谢,沉甸甸的油葵饼托起饱满的籽粒将主杆压成倒U字形,好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一树花”助推了一滴油的诞生。该村延伸产业链,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约4000平方米的新型油料加工产业园。目前,日产精炼食用油达2吨,年可实现产值1500余万元,年增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0万元,此外,新型油料加工产业园的投产还辐射带动了邻近8个村近2000余户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翻山堰人酿造小窖酒有过百年的历史,百年的传承和不断创新使小窖酒更加醇香宜人。在一处小酒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裴明伦打开一壶酒,顿时满屋飘香,令人陶醉。据统计,全村有15户农民酿造小窖酒,年产量达5万多公斤。

香菇生产是这个村集体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施的一个短平快项目,今年,该项目总规模超过3万多棒,为当地30户村民提供了临时性就业岗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此外,按照市场最低限价,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翻山堰村的五个一工程,诠释了这句至理名言的伟大含义。在这里采访时,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翻山堰村绿色发展带来的人居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大幅提升。8月28日上午,笔者在该村9组随机走进一家农户,只见客厅里的6名少年儿童正在嬉戏玩耍。女主人刘朝英说,这是我6名孙子孙女和外孙子外孙女,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市里和区里居住,放暑假后他们争着回来避暑,这不,他们来我这儿最长的有两个月了,短的也有一个多月,他们写完当天的暑假作业,就结伴进园子摘水果、钻林子纳凉、玩溪水,逛农耕乐园,快乐得很,他们吃喝拉撒我一人全包,现在都快开学了还不想回家。说话间我看得出她累并快乐着。我想,如果没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城里的孩子们能这样流连忘返吗?

两馆建设 见证先辈英勇不屈和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

在翻山堰村,村里投资近千万元兴建了两个馆——红色先锋综合文化馆和农耕民俗文化馆。其“红色先锋馆”分为“红色记忆·风雨朝阳”“战天斗地·三治改田”“治山、治水、治土”等板块,集中展示了革命烈士张鸿盛、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高华堂等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帖帖党和国家领导为高华堂题字的复印件,以及一份份宝贵的历史资料,还有一幅幅催人奋进和警醒的廉政书法作品,使红色先锋综合文化馆更加具有教育和激励意义。

农耕民俗文化馆记载着翻山堰的先辈们农耕生活的历史与变迁。馆内设有大堰记忆、农食加工厅、学堂记忆等7个展区,这些展区以乡村生态为基底,体验式文化为核心,老家印象为主题,全方位勾画出翻山堰村的民俗文化、农耕风貌等方面,让更多人感受农耕民俗记忆,重拾儿时乡愁。馆内陈列的犁、耙、锄头、织布机、纺车、钉耙、墨斗、刨子,蓑衣、风斗、连枷等3000余件传统农具、老物件、老照片,向游客诉说着郧阳地区近百年来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生活场景。这个馆自2022年10月底建成免费开馆以来,已接待研学学生、游客近4万人次。笔者在参观这两个馆时,既领略了翻山堰村的红色文化传统,又感悟到这个村的先辈们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感受到翻山堰村先辈们在劳动中对创意、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的不懈追求,正是这些劳动工具的发明、改进和运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和生产技术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多位乡贤情系故乡 撑起乡村振兴一片蓝天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在翻山堰采访时,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乡贤们义无反顾地支持家乡建设和发展。他们不忘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或回乡二次创业,或间接投资项目,几乎每一个投资项目都有乡贤们的支持。张大生是一位革命烈士的后代,年轻时在外打拼,成为一名千万富翁,当村里邀请乡贤们回乡参与家乡建设时,他携千万资金回村了,在镇、村里的支持下,于2019年投资建设翻山堰村“山那边”民宿产业园,截至目前已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除2000多平方米的特色精品民宿即将投入使用外,其特色餐厅、接待中心、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农耕文化景观园、园区游步道等全部建成并对游客开放。400亩油橄榄、油桃、无花果等小水果基地全部见收,成为该村首个投资超千万的休闲与采摘一体的乡村振兴项目。2022年底,村里再次邀请乡贤回家过年,他们通过举办村晚的形式,歌颂家乡变化,畅想幸福生活,极大地激发了乡贤们回乡创业的热情。在这次村春节联欢晚会上,乡贤们群情激昂,表示一定要把支援家乡建设和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年多来,30多位乡贤直接或间接投资已超过2000万元,拉动了全村4000多万元的社会投资。仅今年就建成了3家民宿,15家农家乐,50多个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户,直接带动当地20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0多元,乡贤的带动力和推动力更进一步激发了村民投身第三产业的热情。

站在“山那边”民宿产业园后山的山顶上,俯瞰翻山堰全貌,葱茏的山林、美丽的田园、潺潺的溪水、精致的小洋楼、环绕的进村入户公路,仿佛就是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作,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翻山堰,美丽村庄已现雏形。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乡贤   文化馆   无花果   农耕   诗情   先锋   先辈   画廊   村里   笔者   家乡   红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