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行系列游记之第一次西藏行(10):布达拉宫

你跑得快,22岁有个家,身边全是赞叹。你跑得慢,30岁还在路上追求梦想。有的人为了车房拼了一辈子,有些人买辆摩托车走遍大好河山。你想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生活,只要你不后悔就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早上七点钟起床的,也别拿一碗饭来衡量一个人胃口的大小。有的人喜欢狼吞虎咽,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允许别人做别人,也允许自己做自己。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跟着自己的心走就好。不是所有选择都必须要做出正确选项的,只要你想,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选项,沿途的花会一直开,以后的路也是,祝你也祝我!——摘录自《人民日报》

第一次来到拉萨,休息的第一个晚上没有高反,我们俩很高兴,所以就继续下来的行程。9月11日的行程安排是参观布达拉宫,我们没有进去参观,主要因为布达拉宫里面不让拍照,而是选择了从外部顺时针游览布达拉宫外景。由于我们就住在距离布达拉宫很近的酒店,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公园。

虽然9月10日傍晚开车进拉萨城在路上看见过布达拉宫,但当我们站在措吉吉湖湖边,还是感到凌空屹立、巍峨壮观的布达拉宫散发着一种令人震撼的美。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现在已成为西藏的标志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背面的风景图案,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

措吉吉湖是宗角禄康公园内的一座人工湖。其水由地下渗出,水位稳定,除下雨天水位上涨之外,其余时间水深一般在1.5米左右。这里就是拍布达拉宫倒影的地方,游人驾着小船在湖里游荡,鱼儿和各种鸟儿在湖中自由嬉戏。

这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免费公园,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夏宫。公园内有湖泊、草坪、亭台和雕塑等景观,所以在这里休息散步的人不少。

我们俩沿湖边向安检口走去。布达拉宫、僧人、朝拜者和转经道,以及那朱红色和乳白色的庙宇和蓝得晃眼的天空,以及刺眼的阳光和飘荡的白云,这一切汇集在一起扑面而来,让我们俩第一次到拉萨城激动的心情更加澎拜。而在这所有元素中,转经道是给我们俩最震撼最感动的那个。

我们俩过了安检,进到布达拉宫旁边著名的转经道,由此处开始“转经”。

在古老的圣城拉萨,有三条古往今来的转经道,转经道分别为三个圆圈,它们分别是朗廓、八廓和林廓。第一个圈在大昭寺里面,称为“朗廓”,也就是“内圈”的意思;第二个圈围绕大昭寺,称为“八廓”,意思是“中圈”;第三个圈围绕整个拉萨古城,称为“林廓”,意思是“外圈”。除了上述三个圈以外,还有一个圈就是“孜廓”,也就是围绕着布达拉宫转的圈。在这四条转经道上,处处可见信徒播撒在这些道路上的虔诚和希望,以及无数年来它们所积淀下的历史文化。

转经道上每天都有人走过,道路平整而光滑,是长年累月摩擦才有的光泽。这一条路上中到底有多少个转经筒,人们无从估计,它们齐整地排列成一道金色的风景。

孜廓长约两公里左右,专门围绕布达拉宫的一条著名转经道,孜廓的精华所在就是把宗角禄康公园和布达拉宫连在一起,又将布达拉宫、康熙乾隆纪念碑、三座白塔、龙王庙等历史建筑紧密地串连起来,在古城拉萨散发着淳厚的宗教气息。

“孜廓”是藏语的汉文音译,藏语意为“顶圈”,可引申直译为“顶转”。拉萨的老百姓常爱说“孜布达拉”,意思就是指“红山上的布达拉宫”,“顶转”也就是“围绕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转圈”的意思。

我们俩走在转经路上,心情特别舒畅。一抬头便能看到蓝天白云下的布达拉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有名的宫殿成为废墟。而布达拉宫却继续存在,作为某种精神生活的载体,屹立于世界屋脊之上,活在过去与未来之中。

在这条转经路上来,我们看到许多老者,他们口吟六字真言,一手轻摇铜质的小经筒,一手拨动墙边耸立的大经桶,缓缓往前走。多少年来,有多少只手在这些桶上留下印痕,又被太阳多少次照射凝固成永恒的纹路。在这条路上走一走,就会被那携带着千万人信念的气场所感染,不由地心胸爽净,虔诚至深。

不拨动大经桶时,转经的人微倾着身躯,右手执永不停歇的经筒,左手捻着佛珠,刻满沧桑的脸上可以感受到安静和祥和。转经道上诵经声、经筒声、脚步声,甚至还有高原缺氧人沉重的呼吸声,都沿顺时针方向,汇集成一曲虔诚、美妙的音乐,飘荡在布达拉宫上空。

对于我们这些游客来说,转经道和朝圣的人也是拉萨城不可缺的风景。那些虔诚的人,在转经路上转啊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转进了他们的祈盼,转入了他们的梦想。

布达拉宫外墙体在阳光照射下隐约透着香味,那是因为粉刷的时候会在涂料中加入牛奶、白糖、蜂蜜、藏红花和一些树皮等增加黏性,原来加入这些东西是为了使墙皮更粘不易脱落,而藏红花和一些树皮的作用则是为了防虫。因此布达拉宫的外墙也被称为“牛奶墙”。牛奶墙、阿嘎土、白玛草,这三大精粹在藏区建筑里随处可见,尤其以代表藏族建筑传统经典和辉煌的布达拉宫最为突出。这种赭红色的白玛草墙还成为西藏社会等级的标志之一,只有贵族家族或者是寺庙才能用它。布达拉宫特殊的墙体不但结实干燥,透气性强,而且重量相对较轻,也是布达拉宫几百年屹立红山不倒的因素之一。


红黄围墙在阳光下异常耀眼,信徒虔诚地膜拜,虔诚地行走,一步步迈向圣洁,一条转经路,有道不完的精彩。

“转经”,是藏传佛教中的一种宗教活动,即信众们以神山、圣湖、寺庙、佛塔等为圆心,沿着特定路线行走、祈祷、磕长头。人们相信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转经道边围墙上有嘛呢石刻,很多转经者虔诚的礼拜。

长长的转经路,是希望之路,是灵魂超越尘世之路。耳边那经桶“呼啦啦”的转动声,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身后了。能够时常来这条路上转经的人,应该是自在的、幸福的。幸福的概念不在于贫贱富贵,不在于权势地位,而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里。

布达拉宫依山势垒砌,气势恢弘,下方是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赭红色的白玛草墙,金碧辉煌的金顶,巨大的鎏金宝瓶、随风而动的经幡交相映辉,白色高洁,黄色尊贵,红色厚重、些许的黑色更显深沉,色彩的鲜明对比和横空出世的气势在西藏纯净的蓝天白云下更显庄严肃穆。

我们俩转到另外一侧。

外围墙上落了许多鸽子,在咕咕咕地叫着。

向布达拉宫正面转去,经过康昂多北路,猛然抬头看见远处的山上,有四个大字“祖国万岁”,对祖国的热爱油然而生。

我们来到布达拉宫正面,清晨的阳光热烈又刺眼,路旁的月季花开的鲜艳又奔放。

我们终于来到是拍摄布达拉宫的“最佳角度”药王山观景台。尤其在旅行季节的清晨,经常会有许许多多的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汇集在药王山上等待第一缕光线照亮布达拉宫的瞬间。

据说这个“最佳角度”,还有一段来历。第五套人民币五十元的背面图是布达拉宫,为了制作这幅布达拉宫图,位于上海印钞造币厂的两位高级美工来到了拉萨,他们围绕着布达拉宫取了很多景,正面侧面仰拍俯拍,总是不太满意,浪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有一天,他们无意中来到了药王山东北角一个水厂的厂房顶上取景,当天天气极好,朵朵白云飘在布达拉宫上空,当他们按下快门的一瞬间,他们心里万分惊喜:就这张了!他们终于找到了“最佳角度”。后期再经过画素描图以及反复修改和雕琢,五十元人民币的图案定型拍板了。

药王山在布达拉宫的东南角,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两两相对,17世纪的末期,桑结嘉措为了发展藏医,就在药王山上修建了医药院(藏称门巴扎仓),然后从各个寺庙选拔出优秀的喇嘛来这里学习医学知识。因为山上供奉着药王佛像,所以被人称作药王庙,而药王庙所在的山就叫药王山。

一条大路把药王山与布达拉宫隔开,在布达拉宫的台阶上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药王山的全貌。药王山的最高处竖立的是西藏电视台的发射塔,当年这个电视塔的地址选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最后由西藏自治区第一书记任荣同志拍板才定在药王山上。

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就是拉萨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

我们俩到时人不多,拍日出的摄影师和发烧友已经离开。当我们拍十几分钟,有一个三十多人旅行团人群涌上来,不大的平台挤得满满当当,有些人干脆就爬上平台的围墙,各种拍摄工齐上阵,就为了能拍出与50元人民币上一模一样的图片。

我们俩退出观景台,从台阶下药王山观景台的时候,我发现站在台阶上的角度不错,俩刚拍了几张照片,就有刚才上来的七八个游客也涌到台阶上。

我们俩急忙从台阶下到连接药王山和布达拉宫的白塔。又回到来时的宗角禄康公园。

布达拉宫无疑是所有信徒的最高信仰,每天都有无数的信徒长途跋涉,不畏艰难,只为到布达拉宫朝圣。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布达拉宫是佛教圣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向布达拉宫顶礼膜拜,奉献自己一片虔诚之心,这些都让我们感动和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布达拉宫   西藏   大昭寺   藏语   白塔   拉萨   药王   信徒   虔诚   游记   路上   旅行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