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古县衙”游记

我们几位同学,完成“河南自驾深度游”之后,穿越安徽,进入江西,前面就是景德镇,来到这里,马博维夫妻俩是必须去拜望的,当年,马博维是我们江西省南昌市北湖路那群孩子的头,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发小”。马博维的爱人赖裕民,是中学同班同学;她父亲和我父亲是生死之交的战友,她的母亲尊称我母亲为大姐,两家属于世交。

在下高速公路入口,赖裕民来迎接我们,令我没有想到是,马博维竟然亲自来迎接我。早就听说他脑梗,行动不便,只见他颤颤巍巍的从车里出来,借助拐杖,晃晃悠悠的向我走来,这令我十分感动!看来,你老兄还是当年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你还是那个带着我们打篮球的队长;你还是那个带着我们踏青、踏雪的大哥;你还是那个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带我们学习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去赣江搏击风浪的统帅!

上次我们见面是你在江西省乐平县当县长的时候。岁月如梭,一晃悠,我们几十年没有见面了,一眨眼的功夫,当年的翩翩少年,现在都七十开外,在你和赖裕民的欢迎宴会上,我们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闲谈之中,聊到了江西“浮梁古县衙”。马博维担任浮梁县委书记时,发现了这个古县衙,当时,古县衙成了生产队仓库和杂七杂八的住家。在那个经济刚刚起步的年代,环保意识,保护古文物还不是那么强烈。马博维果断决定,将这个古县衙保护起来。保护是要花钱的,县里财政困难,他就四处化缘,最终修成正果。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保护中华民族的古文明,古文化,同样胜造七级浮屠。善莫大焉!

第二天上午,马博维和赖裕民陪我们去了浮梁古县衙。“浮梁古县衙”在景德镇市区北8千米,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浮梁县治所在。前来游览的学生们很多。看见这些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我很高兴!年轻一代热爱民族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是件大好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希望之所在。

走过浮梁大牌坊之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历史文化长廊”。这充分体现了瓷都的特色,是景德镇的创举。这在中国的景区中不是之一,而是唯一。长312米,216块青花瓷板贴地瓷砖建设的历史文化长廊,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悠远流长的官文化、瓷文化、茶文化。记载了浮梁一千三百多年要事珍闻和浮梁作为瓷都之源的发展历程。

千年瓷坛主体结构由水车、水碓、古驿道、古码头、古窑、瓷鼎、瓷龙柱、擎天瓷柱八大部分组成,整个造型为外圆内方,体现了“天地合一”的文化色彩。瓷坛的底座是水车的造型,水车的半径长 2004公分,寓意2004年为瓷都景德镇千年华诞,水车底部到擎天瓷柱顶端高1678公分,寓意公元326年置新平镇到现已有1678历史。古驿道长1383公分,寓意浮梁从公元621年置县到现走过了1383年的历程。瓷坛中心的擎天瓷柱,无论是直径还是高度,都是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叠瓷最高的一件陶瓷巨作,堪称世界之最。

瓷坛平台上耸立着8根直径80公分、高500 公分的影清陶瓷龙柱,代表宋代陶瓷文明。四条用不同石材建成的具有浮梁代表性的四种风格的古驿道和古码头把整个瓷坛底部分成东西南北四个单元,四个单元时分别刻有“绕南”、“南市街”、“湖田”等字样,代表浮梁历史上四个最具代表性的陶瓷文化发祥地。

走过千年瓷坛,是高15.6米的城门楼,主楼在8米高的城墙之上,古城门由城墙、主楼和角楼组成。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有门洞 ,城墙内外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登城门楼,居高临下,可一览浮梁古县衙美景。

浮梁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公元 621年),浮梁归饶州府管辖,称“新平县”,后又改称“新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得名"浮梁县",延用至今。历史上, 浮梁县管辖景德镇。

走过一条长长的明清古街,走过“千禧良缘广场”,浮梁古县衙就在眼前,县衙的右侧有红塔,又名西塔,佛名:“大圣宝塔”。

这座巍峨耸立的宋代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建于公元961年,塔高40.47米,六面九层。塔身皆用大型青砖,每层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不设钩栏。红塔素有浮梁“古代城徽”之誉,也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历史的见证。“西塔夕照”为古代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

在县衙的左侧,有“千年奇桂”,这是四棵桂花树镶嵌而成。年龄最大的一棵桂花树已一千二百年。在千年桂花树的哺育下,三棵小桂花树相依生长,美轮美奂,其中,有棵小桂花树竟在千年桂花树的腹中生长,此种生长方式非常独特,世上少有,可谓“母子连心、姐妹携手、四代同根、真乃千年奇桂也”!看着这千年奇桂,令我想起了四川青城山老君洞那棵两千多年银杏树,这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一塔一桂,这是浮梁古县衙“镇衙之宝”!更是浮梁的“镇县之宝”!

现存浮梁古县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具有浓厚徽派建筑特点,是我国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衙署,有“江南第一衙”美誉。

浮梁自古以来一直是“望县”,其县署品级为五品,高出一般县署二级,为什么七品县令成了五品官员呢?进浮梁古县衙看一看,你就明白了。无论哪个衙门,大堂两旁多是三班皂隶、兵、刑房,以威为主。浮梁古县衙大堂两旁全是收茶税,收瓷税,活脱脱的是“税务局”,以收钱为主。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浮梁以瓷、茶互利,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中国古代的三大国际贸易:瓷器、茶叶和丝绸,浮梁占了两大块。

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字--“钱”。任何政权要保证统治,都必须有强大的财政支持。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根据《新唐书·食物志》记载:“浮梁每岁产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朝廷茶税的八分之三,为全国之首。每年能给朝廷上交那么多的钱,别说皇帝封你知县五品官员,就是封你四品、三品官员又有什么所谓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银子能大大的来,源源不断的来,当几品官不是问题。

浮梁知县为什么被封为五品?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当时朝廷派太监来到景德镇监督,太监是五品官员,为了防止太监擅权,所以将浮梁知县封为五品官员,以达到平衡和相互制约。我个人认为,这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收钱。

全国大大小小的古衙门,我去过十几个,最大的衙门,最有权的衙门是北京故宫;封疆大吏是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正规衙门有南阳府衙、阆中道署;深圳宝安县衙就是个小四合院;最搞笑的衙门是成都黄龙溪三县衙门,在一个和尚庙里,小小的门脸对面是戏台,也不知道是和尚喜欢看戏?还是县太爷喜欢看戏?最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最像税务局的就是江西浮梁古县衙。

浮梁古县衙大堂被称为:“亲民堂”,这种称呼和别的县衙门不一样,只要你能足额的交银子来,我绝对“亲民”哟!我们围绕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及三堂转了一圈,后花园面积不小。衙门古色古香,整个建筑都是旧的木板墙,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县衙内存有一块乾隆33年的“奉旨碑”。东侧有配套的按察院,大约相当于今日的纪检、监察。

号称“中国第一县衙”的有河南内乡县衙,号称“中国第一县衙”的还有浮梁古县衙。这就矛盾了?你说你第一,我说我第一,究竟谁第一?只有天知道。河南内乡县衙的县太爷同样曾经被封为五品县太爷,河南叶县的县太爷也被封过五品官员,历朝历代还有多处县太爷被封为五品。

我端坐在县太爷的宝座上,惊堂木一拍,龙婆婆戴刺梨花,人家不夸自己夸,自己为自己高喊着“威武”,自娱自乐,过一把浮梁五品知县的瘾。“小的们,本官审案审饿了,把景德镇的特产小吃冷粉、饺子粑、碱水粑、油炸清汤、景德板鸡端上来。”下面几位看客都笑了,你也就这点出息。

唐代没有景德镇,景德镇当时被称为:昌南镇。中国的英文名( China)便是“昌南”的音译。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 1007年),真宗皇帝因欣赏浮梁县昌南镇所产瓷器,将其年号“景德”赐给了这里当地名,昌南镇成为了“景德镇”,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将其年号赐给一个地方当地名。中国历史上只有两座城市的名称是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另一座是浙江省的绍兴市,获取皇帝名号比景德镇晚一百多年。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开创了景德镇“官窑瓷”的烧造历史;明代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清代在景德镇设置“御窑瓷厂”。浮梁古县衙旁有“哥德堡号雕塑”,18世纪中叶,一艘名叫"哥德堡"号的瑞典木帆船,经过18个月的航行,来到中国广州,开辟了瑞典和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景德镇瓷器和浮梁茶叶通过“哥德堡”号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远销瑞典等西方国家,誉满天下!

游览了浮梁古县衙之后,我去看望仙逝的马伯伯、顾阿姨和马博友,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放在墓前。马伯伯、顾阿姨是看着我长大的,当年,这位曾经追随孙中山革命的老前辈对我讲广东话,我一句都听不懂,我现在能听懂了,而且还能说几句。我用广东话大声的说,马伯伯,你知不知呀?

我与马博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勾肩搭背去上学。曾记否?当年,是我们北湖路这群孩子开辟了南昌市下沙窝游泳场?曾记否?当年,我跟着你们在赣江学游泳,第一天刚刚能在水中漂浮起来,第二天就懵懵懂懂地跟着你们横渡赣江?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心中的风,永远吹向故乡。”你能陪伴在父母身边是幸福!愿你们在天上的仙界,笑口常开,天天快乐!

开车离开景德镇,马博维和赖裕民坚持要送我们到高速公路入口,临别之前,我和马博维来了一个熊抱,我们两个人的眼睛都红了。当什么官不重要,当年这份感情很重要!老哥!保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浮梁   县衙   浮梁县   景德   赣江   裕民   景德镇   县太爷   衙门   江西   游记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