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te60到问界M7-华为的逆袭,也是中美金融战的拐点

华为Mate60pro发布也有大半个月了,但热度依然居高不下。网上的讨论,主要将其指向科技战,认为mate60成功上市背后,体现的是中国7纳米以下制程的自主可控,乃至于整个国产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初步实现。而从战略角度,这更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科技战的失败,未来中美博弈中,中国已经有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这些论断当然都是正确的。不过,大家可能没有关注到的是,对于当下中美正打的热火朝天的金融战来说,华为Mate60pro,乃至于新进上市的问界M7所搭载的华为高阶智能驾驶2.0,也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托底作用,某种意义上,华为的这一系列突破,不仅是科技战的拐点,也极有可能是金融战的拐点。

对于中美金融战,关注金融市场,尤其是做投资的朋友最近肯定感触颇深,美国眼下正在疯狂做空中国,不仅在正面战场上做空人民币汇率,挑唆外资撤离,推动产业链转移;舆论上,美国更是利用自己的舆论霸权,疯狂唱空中国,甚至连拜登都不顾体面,亲自下场带节奏,这攻势之凶猛可见一斑。

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中美金融战进入到了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美国通过疯狂加息,意欲收割全球,用全世界的肉来填自家这些年的窟窿。可是加息加了一年半,利率已经到了5.25这个近四十年未有的高位,到头来却只搞破产了一个斯里兰卡。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有所准备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中国这个新的全球经济中心的崛起。中国不仅通过货币互换,给一些陷入暴雷边缘的国家兑美元还债;同时中国的全产业链,使得它为全球的去美元化提供了底层支撑——大家不用美元,也能买到自己想要的各种工业品。

这对美国来说是很恐怖的。5.25的高息,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虽然美国可以凭借自己的金融霸权搞一些骚操作来腾挪遮掩,但这终究不是解决问题。鉴于高息环境注定不能持久,美国必须在自己到达极限之前解决问题。

既然如此,对华金融战,就成为热战之外,美国最后能动用的一张牌了。

那,金融战怎么个打法?操作层面当然有很多手段,但归根结底,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抽干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戳破其金融资产泡沫。具体来说,就是促使资金大幅流出中国,制造内部紧缩的同时,使外汇储备枯竭。

这个看上去不容易,毕竟中国总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可以说是非常充足,每个月还有数百亿美元的顺差——即便是在全球需求衰退,美国大肆推动产业外移的当下,中国顺差也只是增量衰减,绝对值依然在高位。

但这并意味着美国就没有办法。因为中国准备的再多,在美国看来也只是坐吃山空。因为相较于包括热战在内的其他领域,金融方面美国对华优势是最大的——在这一块,中国几乎只能被动防守,严重缺乏直接反击美国的手段。所以,美国完全可以放手去打,只要在自己被高息压爆之前,把中国的外汇储备消耗到承受极值,或者把中国市场的流动性抽干到承受极值,那接下来中国就只有投降或者爆雷被割两条路可走。至于怎么个打法,差不多就是前面说的,借着美元加息,中国降息的大环境,一方面通过产业迁移、金融做空和舆论造势,逼诱在华资金出逃——这等于是挖你的存量;另一方面,则是在加息制造全球萎缩的同时,加紧封锁制裁,以及扶植其他后发工业国,平替中国产品,不断挤压中国通过外贸获得顺差的能力和空间。

那中国怎么办?笼统的说当然是只能熬,熬到美国自爆或者实在受不了对中国妥协。但这熬也是有风险的,美国虽然满身窟窿,但人家毕竟有金融霸权,可以通过各种金融操作,把危机尽可能往后拖。所以这种情况下,中国就必须要尽可能夯实自己的底盘——也就是维持经济稳健运行,维持流动性与外汇储备的坚韧。

这个是很难的,毕竟美元霸权还在,美国这么疯狂加息,人为制造全球需求萎缩,再加上不可阻挡的切割和替代,这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工业国和全球最大出口国来说,冲击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办法,那就只能凭着现有的底子干耗——撑到美国先受不了就赢,如果撑不到,那就只有输。

那怎么办?华为mate60pro在这个节骨眼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神来之笔。

mate60系列有多大的作用?这得从这个手机,以及麒麟芯片突破后,带来的国产半导体全产业链分开说。光一个手机,下面这张图,就给了一个粗略测算:

这个经济人士估算的数字是2050亿!这里面除了苹果手机中果链在中国的那部分,其他本来都是要交给外国人的。这么一算,基本上光一部手机,就可以给中国省了20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而1500亿人民币由外购变成国内生产,先直接惠及产业链,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个三四倍,足以多创造五六千亿的GDP!

而这才仅仅是这一部手机而已。我们大家都知道,mate60突破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手机本身,而在于自主可控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初步成型。既然这玩意已经突破,那么接下来就是产能扩张——这个是中国工业体系最擅长的。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70%的芯片都将国产化!

甚至这个70%很有可能还是保守估计。因为这个数字,来源于之前的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从现在的情况看,既然mate60已经突破,麒麟已经回归,那么7纳米以上都不成问题,而7纳米以下制造程的高端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占比极少,所以真实环境中,两年内实现70%这个数字只高不低!

这意味着什么?我们都知道,芯片是我们进口的最大项。去年我们的芯片进口是4156亿美元。这一次mate60所代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突破,意味着接下来两年内,我们这一项的进口额度会直线下降。按照70%国产的保守估算,到2025,我们芯片进口金额打个对折问题不大。也就是说,每年将减少2000亿美元的外汇支出。同时,这2000亿美元对应的财富,将留给中国产业链,进而扩散到整个中国经济体系。按照现在7.3的汇率,再辅以三到四倍的乘数效应,就是可以增出5-6万亿人民币的GDP!

这就很恐怖了!美国跟我们耗,无非就是指望着耗下去我们的经济体系先受不了,我们的外汇储备先受不了。可mate60这玩意一出来,意味着我们跟美国耗的筹码一下平添一大笔——具体来说,到并不遥远的2025时,我们很有可能因为半导体的突破,而每年减少2000亿美元外汇支出,额外增加5-6亿人民币的GDP——而且这还是没有考虑到半导体国产化后,中国制造整体成本降低,民众收入因此额外增长,进而推动消费和出口增加的情况!

而9月12日问界新M7上市后的爆火,其意义某种程度上更加非凡。严格来说,这次爆火的不是问界新M7这款车,而是其搭配的华为高阶智驾2.0系统。从现在流出的各路车主和汽车博主用车视频来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技术层面实现了日常可用的智能驾驶——在网络上,暴雨环境、乡村破路、城市复杂路况,这个系统都能应对得宜;甚至还有玩极限的,让智能驾驶高度过隔路墩,它居然真就从两个水泥墩中间的狭小空挡直接以100码速度通过——而这个是老司机哪怕以极低速,也得小心翼翼才敢跑的!

这跟我们当下认识中的智能驾驶完全不同。它已经不是智能辅助驾驶辅助,而是技术层面的真智能驾驶!(之所以说是技术层面的,是因为现有法律还不允许智能驾驶)而且这套系统还在不断的学习和进化——每天在AI模型上跑1000万公里,然后还有各种车主的驾驶数据不断供其学习。可以不夸张的说,华为高级智驾2.0的出现,将促使新能源智能车的竞赛加速进入下半场——大家从三电的硬件比拼,进入到智能化的软件比拼!

那么,这个在宏观经济上的意义是什么?首先,这加速了传统油车的死亡速度。毕竟新能源电车归根结底只是提升了人的驾驶体验而已。而智能驾驶(无人驾驶),这不是提升驾驶体验,而是在理论上取代人工驾驶!是划时代的生产力革新!

如果只是提升驾驶体验,那电车完全取代油车还是有困难的——至少还需要很长时间,毕竟电车也有高成本,安全以及充电等各种客观现实问题,所以油车当下依然可以勉强一战。

但一旦进入下半场,智能驾驶取代人工驾驶,那就是颠覆性的突破——类似于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碾压。华为这套智驾系统,已经达到了突破消费者心智的程度(和它比起来,现在全球所有的其他所谓智驾系统都是渣渣——包括特斯拉),势必加速新能源车的下半场到来,而油车因为其自身禀赋的原因,天然不适合智驾(一个是电力供应问题;另一个是传统工业机械的精细度,达不到智能驾驶的要求)。

当智能成为定义车的标准,成为购车人买车的主要依据后,油车就彻底丧失了跟新能源车抗衡的能力,它们必须死、只能死!换个说法,那就是日系、欧系这些传统车企,它们的末日加速逼近!如果它们不想死,那就不光要加速新能源布局,还要加速智能化系统开发!

但这些都是它们做不到的——欧日不仅没有新能源产业链,更没有智能化的条件和基础。前者的话,如果它们愿意砸成本,花时间,那可能还勉强可以建成——但也就是建成,市场竞争力受限于高成本,肯定玩不过中国。至于后者,也就是智能化系统,那他们是花钱也砸不出来的——因为欧日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理工科人才,没有足够的软件工程师。能玩后者的,现在放眼全球只有中美具备。甚至美国,也因为工程师红利远不如中国,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一点从华为智驾突破无人驾驶,而特斯拉却差强人意就可见一斑。

那么,全球车企,如果想活下来,把企业跟中国产业链深度绑定——不仅是新能源产业链要绑定中国,智能化这一块的研发,更只有设在中国,依托中国的工程师红利。

这就意味着,全球汽车产业链,将加速向中国聚集,所有想造车的企业和资本,都必须在中国疯狂投资。而且,这种投资,还因为智能化下半场的提前到来而加速——因为油车真搞不了智能驾驶!如果实在不愿意,那也行,反正华为高阶智驾系统所有车企都可以采购,它们愿意不要灵魂的话,给华为,或者说给中国交钱就行了!

而且,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新能源车取代油车的速度会大大加快,中国又是新能源车普及环境最好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电车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加速提升。这体现在能源需求上,就是对石油进口的需求会加速下降,而石油又是仅次于芯片的第二大项——这意味着中国又可以省一大笔外汇支出。同时,由于科技智能在购车因素中占比的提升,这又将进一步挤压传统洋品牌油车,尤其是豪华品牌进口汽车的市场。这笔省下来的开销,将由不得不交给外国,而变为积存在自家经济体系中,为我们创造GDP和增速。

在中美拼消耗的关键阶段,华为mate60系列和智驾系统背后所代表的产业突破,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会在节流层面,每年给国家节省数千亿级别的美元支出,并在开源层面,创造十万亿人民币级别的GDP,并吸引大量海外汽车资本和新能源资本进入;这意味着中国在面对美国金融战时,外汇储备的厚度,经济体系的维持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足以让美国绝望!毕竟在这场金融战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政策等层面做足了准备,面对美国金融战,我们有足够的安全垫。而华为引领的科技产业链升级在现在这个节骨眼的突破,等于是在既有储备之外,又给我们增加了一块重重的筹码。

我们知道,美国不可能一直维持高息,它再怎么金融操作,再怎么拖延暴雷的时间,这些作用都是有极限的。只要它的金融战发挥到极限后,依然打不破中国的外汇储备承受极限,打不破中国的经济运行承受极限,那迎接它的,就必然是爆雷或者妥协。而现在有了科技突破的加持,本就准备充分的中国金融战筹码,又平添了一大块。这场施压与反施压博弈的胜负天平,就已经开始向中国倾斜了。

这就是说,华为的这次体系化突破,会成为中美金融战拐点的原因。贸易战、科技战,美国已经失败,而现在,金融战也因为中国科技突破和经济基本盘的加厚,而出现拐点,所以接下来,大势其实已经逐渐明朗。美国金融战的目标,也将会发生变化:也许它依然凌厉凶狠,甚至更加变本加厉,但其真实内涵,会从压垮中国——至少逼中国妥协,而逐渐转变为如何用尽可能小的代价与中国达成妥协,以求及时止损,体面收场。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果真美国先撑不住,或者发现最终金融战也攻不破中国,那它会在什么时候自爆或者降息或者对华妥协?云石君个人觉得,这个时间点,最大的概率是在明年第二季度,最迟不超过明年年底。

为什么是明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不是凭空得来,而是根据美国各项数据去伪存真,得出的估算。具体详情,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海外风云系列2356节。喜欢的读者,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海外风云系列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华为   中美   油车   金融   拐点   美国   新能源   产业链   中国   美元   智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