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志愿军》导演陈凯歌:个体命运与浩大史实交融产生巨大爆炸力

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在热映,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1950年,为了捍卫和平,为了让祖国获得长久的安定,中国人军民一心,开始了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表现这场“立国之战”的影视作品有很多,但《志愿军》三部曲是第一个以全景式的呈现方式,向观众讲述抗美援朝战争从决策出兵、到结束战争这一完整过程的电影。

聊及这部电影的创作,导演陈凯歌表示,只有当命运和史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巨大的“爆炸力”。

个体命运与浩大史实交融产生巨大“爆炸力”

“我很清楚知道,抗美援朝题材不是第一次拍,也有珠玉在前,但这一次,我们和其他影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拍一个全景的、多维的,更大规模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陈凯歌坦言,这样的创作实际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志愿军》的资料寻找就是一个难题,要做各方面的研究思索,另外,最初的设想是拍上、下两部,但最终决定要拍成三部曲。陈凯歌说,因为两部的格局无法容纳所有内容,该系列要展现五次战役、领袖的艰难决策,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出国作战的宏大场面,包括整部影片所涵盖的人物角色,上到领袖将帅,下到无名战士,都需要多位演员的配合以完成最终呈现,“三部曲的基本构想确定后,还遇到各种实操方面的问题,需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剧组,让整个摄制组像一个重型机器一样有效地持续运转,我们拍摄了13个月,这在电影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陈凯歌表示,《志愿军》相比其他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不大一样,不仅要有规模浩大的历史长途,同时还要融入人物个体的命运,只有当命运和史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爆炸力”。

首部场面震撼!三场关键战斗还原真实战场

《志愿军:雄兵出击》作为《志愿军》三部曲首部,围绕决策出兵及入朝后第一、二次战役展开故事。其中首战两水洞、奔袭三所里、血战松骨峰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赫赫有名的关键战斗,也是影片重点呈现的战斗场景。

两水洞战斗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打响的“第一枪”。1950年10月25日,第40军第118师在两水洞地区采用“拦头、截尾、斩腰”的战法发起攻击。118师354团在与师部指挥所电话线路中断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依托有利地形对敌展开进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最终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取得志愿军入朝作战首战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谋略和胆识给了美国人震慑,也向他们亮明了中国人誓死抵抗霸权的决心。

第二次战役中,38军113师奉命攻打德川,天气寒冷,志愿军战士为了不失温,只能脱了裤子蹚过江水。刚攻下德川不久便收到军部急电:要求他们在14个小时内急行72.5公里到达三所里,截断美军退路。这是一场超越极限的强行军,路上不断有人倒下,但113师却并未放慢脚步。最终比美军早五分钟赶到战场,战士们迅速投入战斗,带着必胜的信念成功阻拦美军。这一仗足以彰显志愿军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百折不挠的超强意志。

1950年11月30日,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受命于松骨峰阻击美军,以一个连的兵力与敌军激战了数小时。松骨峰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壮烈的战斗之一,负责阻击的3连近乎全员牺牲。为了还原这场战斗的残酷场面,拍摄现场最多动用了100多个“火烧人”,8台摄影机同时工作。饰演3连连长戴如义的魏晨表示:“山头上‘尸横遍野’,在现场看到这一幕,惨烈景象让我很为震动。”相信这一场战斗也会为观众带来震撼。

虚构人物“李默尹”是了解、学习现代战争的窗口

片中李默尹(辛柏青 饰)这个角色非常重要,陈凯歌表示,历史上有很多支部队赴朝作战,如果将呈现形式切割成一小段一小段的,那在某种程度上就很难把故事串联,“所以我们依托一定的根据,设计了李默尹这个虚构人物。”

李默尹这个人物在戏中承担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陈凯歌分析表示,一是他架构起一个家庭,是情感的寄托所在,“牺牲”并不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主题,还有亲情,战场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亲情。二是李默尹这个人物是受命奔赴朝鲜战场,他深入前线去深度了解敌我双方整个兵力、士气、武器装备的对比状况,并从现代战争中间学习新的战略, 也因此会被司令部不断派到不同部队去了解、执行各方面的情况,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

松骨峰战场上的松树有象征意义

“松骨峰上的三连一定会被新中国和中国人记住的,”这句台词其实是想通过电影告诉了如今的年轻人们,魏巍笔下“最可爱的人”就是三连战士们这样的人。陈凯歌聊及松骨峰战场中松树的象征意义表示,这棵松树在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记载的,但松树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是勇敢与坚贞的象征,就像陈毅元帅说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他说,在历史中松骨峰并不是很崇高的山峰,但这样一个名字,会让人感觉它体现着这些战士们的节操、屹立和勇敢。“所以我希望可以将它视觉化,这个山坡上必须有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我很高兴在我们拍摄的松骨峰有一棵树可以一直成长下去,每次走到那儿,我都要抬头看看山坡上的这棵树,它和这些战士们一起经历了战火。”

作为导演,“我是人物与演员之前的导体”

聊及此次导演工作,陈凯歌表示,对他来说,导演的工作应该先演员一步去了解这些人物,“先在脑子中把这些人物捏泥人般地先捏了一遍,再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演员,换句话说,就是你是人物与演员之间的一个导体,通过我自身把这个电流传达给演员。”

陈凯歌坦言,这也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要跟演员交流时怎么演、怎么处理。而在选演员上,他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见一见”。这么多年以来他一直秉持“谁合适谁来”的标准。

另外,他还一直保持着将心里所想写在纸上的习惯,为了《志愿军》系列电影,他也写了好多本,比如分镜、计划、感想,“与其说是个笔记本,不如说是个对话者,创作上的一些想法、依据、数据等等都可以放进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爆炸力   志愿军   史实   作战   浩大   松树   美军   个体   导演   演员   命运   战争   人物   电影   陈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