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医理

人与天地,皆合于道。

引子:源于生活

传统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天”者,天地自然也;“人”者,万物之灵也。“合一”者,合于道也。换句话说,人与天地,皆合于道

故而,人身之健康与疾病,亦可在自然中找到对应之物,此所谓“取象类比”是也。即通过感悟道之象(普适规律在特定范畴内的映射),建立起不同范畴之间的关联。

若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假设A决定B与C,但A复杂难知,而A在B的投影与A在C的投影可知;那么,通过投影的相似度,来推断B与C的相似性,就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性。

这就是“取象类比”背后的道理。道在自然的某个投影(象1)与道在人身的另一投影(象2),如若相似,则对应的局部自然(B1)与局部人身(C1),可能也是相似的。或者说,B1与C1,在道作用下的演化规律,具备了相似性。

有了以上的基础,在本篇中,让我们继续跟随任之堂主人——余浩先生,透过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来感悟中医的治病之理。

湿性趋下

天冷的时候,洗完脸将毛巾拧干,挂在毛巾架上。等下次用,常常发现毛巾的上半部分已经干了,然而下半部分却仍然是湿的。如果气温降到零下,还可能在毛巾的最下端结出少许冰块。

同样的蒸发量,为什么毛巾的下端,要比上端更湿冷呢?

这是由于毛巾里吸附的水分,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从上端慢慢渗透到下端。上端的水分减少,自然更容易干燥;下端的水分增加,自然干燥得慢一些;同时,蒸发的过程会不断吸收周围的热量,因而局部温度也会更低一些。

对应于人体,则体现为湿邪的基本特点:湿性趋下湿性重浊

比如,有的病人会说:“我每天上楼时两腿沉重无比,好像灌了铅。”如果去做CT检查,很可能结果正常。

白天是双腿沉重,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开始慢慢出现腰痛、背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很痛,早上五六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

有人认为是床板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晚上喝水太多……深入思考其中的病机,其实这就是湿邪由白天积于双腿,晚上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而已。身体姿态从站立向卧床的改变,导致身体的“下部”换了位置,而湿邪则按照重力的方向继续向下运动!

而同样的湿毛巾,到了夏天,即使是下端也会及时干燥,不会到夜晚还结冰。

对应于人体,则体现为肾气足,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而不会积聚于身体下部。

因此,温补肾阳是治疗寒湿证的关键。组方时,辅之以健脾利湿的药物。平时,也可以用艾叶水泡脚,来除寒湿。

火性炎上

农历正月十五,有人会放孔明灯,他们将愿望与思念,放飞于幽暗的夜空。一个大大的灯罩,下方是一小截点燃的蜡烛,待蜡烛将灯罩内的空气烧热,就可以放手起飞了。

孔明灯为什么会起飞呢?

这是因为蜡烛的火焰,烧热了灯罩内的空气,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大气的浮力就让它飞了起来。

对应到人体,过年期间,大鱼大肉等荤菜吃多了,会上火,脸上长痘痘,还有的人会牙痛。可以去药店买些中成药黄连上清片,来去去火。

有趣的是,为什么要叫“上火”,而不是“下火”;黄连上清片,而不是“下清片”呢?

这背后,体现了火邪的基本特点“火性炎上”。

由于热升冷降,大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与之类似,人体内的火也是向上的,通常表现在上焦,特别是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正是火性炎上的特点,让人体的头面部火力旺盛,才会在冬天也不怕冷。

然而,当阳气过剩的时候,“气有余便是火”,人体头面部就会表现出,诸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目赤肿痛,脸上长包等各种上火的症状。

治疗上焦的火,很有讲究,因为用药不当,还会加重体内的寒,火没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在这方面,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总结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是治疗头面部热性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所谓“轻”者,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代表方有桑菊饮、桑杏汤等,所用轻清之品,其分量都非常轻。

反之,当阳气不足的时候,人体头部就会畏寒、怕风,出现一些慢性虚寒型疾病。

头部阳气不足,是因为体内心火不足。就好比阴天,头顶上没有了太阳的照射,自会感到阴冷。人体心脏没有火力,头部就会阳气不足,就会怕冷,稍稍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伤风鼻塞。

这个时候,就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一些“上火”的东西啦。

寒性收引

有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很多人家里的水管都冻坏了,出不来水。

有经验的人,会烧一瓶开水,慢慢地浇在冻住的水管上。几分钟后,水开始慢慢地往外流,先是一滴一滴的,随后呈一条细线,然后慢慢通畅起来。

有的时候,水管还会被冻裂,这个时候没办法,只好换一截水管了。

大自然的遇冷收缩,放在了人体,就体现为寒邪的特征:寒性收引。所谓“收引”,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受寒,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引起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

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

寒邪伤人,临床上最常见的就是冻疮。有些患者每年必生冻疮,从小到大,年年如此,其实这就是寒性收引,血脉不畅所致。

有些人会疑惑,都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有的人生冻疮,有的人不生冻疮呢?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身体正气不足所致。除了冻疮,还有很多疾患与寒邪有关,诸如因受寒引起的头痛、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肠道痉挛、女子痛经等。

治疗的时候,除了考虑温通血脉之外,还要考虑到肾阳。病机十九条之一“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寒者热之,肾阳虚衰的病人,可以考虑桂附地黄丸。药物之外,也可以采用艾灸,或者电烤,以温散寒邪,恢复健康。

补虚泄实

在民间,老百姓习惯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归结为具有补性。它们所具有的收缩特性,让身体虚弱的人吃后感到舒服,头晕也会好转,所以老百姓俗称它们为补品。

除了这些具有收敛之性的药物外,还有一类黏腻的药物和食物,老百姓也认为具有补性,比如老百姓认为糯米比普通的大米养人,白木耳是补身子的,中药里面的熟地、大枣、阿胶都是补血佳品,等等。

这类药物与食物,共性是偏于滋腻。滋腻的东西能够影响血脉的运行,按照中医的说法就是偏黏滞,身体虚弱的人,血压偏低的人,服用这些偏黏滞的食物和药物,血脉流行就会变缓,血压就会升高,人就感到舒服,精神一些。

由于补药偏滞,长期服用人也会生病,因为气血的运行受到了阻碍。虽然头部供血改善,但身体其他的部位会出现不通,不通也是病。

为了补而不滞,或者滞而不过,在补血药中就需要适当配伍活血或行气的药物。比如,补血的经典方药——四物汤,由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其中的川芎行血中之气,就是防止熟地、白芍、当归补而过度,出现黏滞的情况。

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家,在大剂量使用熟地的时候,会配伍行气的药物,比如砂仁、陈皮等等,也是这个原因。

补气的药物也是如此。临床上,气虚的病人在服用黄芪、党参这些补气的药物时,容易出现腹胀的情况,就是因为补而太过,这时只要适当佐以行气的药物,如木香等,或者活血的药物,如鸡血藤等,就不会出现腹胀的情况了。

如果说抑制气血运行的药物具有补性的话,那么促进气血运行的药物自然就具有泻性。理解了这句话,就知道了为什么吃人参的时候,不适合吃萝卜,因为萝卜顺气,具有泻性,恰好抵消了人参的补性。

以开胃汤为例,其主要食材是广木香和山楂,人喝完后会不停地放屁,气机顺畅了,气血就通了,人就感到不痛了,不胀了,舒服了,身体内的许多郁结之症也就得到了治疗。这种疗法对于体内气机郁滞的人而言,是很好的。

然而,长期服用开胃汤,许多人喝着喝着,浑身没力气了,因为气都泄了,正所谓泄药伤正。这个时候,就要配伍黄芪或者人参这些补气的药物,这样才能理气而不伤正气。

理气破气的药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因此具有泻的作用;同样,活血通脉的药物,也能促进血脉的运行,也是具有泻的作用。

这样来理解补与泻,思路就会开阔很多。

比如忠言逆耳。好听的话,顺耳的话,属于泻性,对一个人的成长帮助是不大的;逆耳的话,不顺耳的话,属于补性,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帮助的。顺着自己性子做事情,是泻;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才是补啊!

又比如,现代人生活压力大,欲望多,常常心愿不遂,肝胆气结,服用疏肝理气的药物,来泻郁积的气,人就会舒服一些,这是泻法;同样唱唱歌,吊吊嗓子,也能顺气,也属于泻法,也能治疗气郁之症;有时候顺着性子玩玩,人会感到心情舒畅,不再压抑,也是运用了泻法,同样能起到治疗效果。

我们知道,补泄之法,需要辨证清楚后使用。属实证者,就得用泻法,属虚证者,就得用补法。然而,临床上大多都不是绝对的实证或者绝对的虚证,所以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就是常用的手段。

就好比要批评一个人,还得先表扬几句,这样别人才能虚心接受,没有抵触情绪;想表扬一个人,在表扬之后,还得提出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除旧布新

农历春节前的腊月里,很多人家都会抽出几天做清洁。角角落落的灰尘污垢,都要清理一遍,好干干净净迎新年。

大扫除里的辞旧迎新,可真是落实得实实在在。

对应于人体,最常见的除旧布新,就是外伤的清创。打开纱布,局部的脓液要彻底地清洗干净,再敷上一层消炎的药粉,就可以换上新纱布包扎起来。很快,创口处就会长出新的肉芽。

不仅是外伤,胃肠疾病也是如此。临床上的慢性肠炎病人,每日大便三四次,不成形,稍稍受凉就腹痛腹泻,进食辛辣之物也会腹痛腹泻。治疗上,如果只是单纯止泻,可能用药期间症状会稍有缓解,但是一旦停药,不久又会复发。

这个时候,就需要除旧布新。先用通泻的药物,将肠道内壁的有害物质清理干净,就好比清洗感染的伤口一样,旧的除去了,新的才能够化生,肠道功能才能修复到正常状态。

还有一类病人,食用辛辣食物后,容易腹泻。他们肠道内多有热毒,所以服用辛辣后,热毒加重,腹泻其实是人体正常的代偿机制,是机体的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是排除体内热毒的一种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服用止泻的药物,腹泻控制住了,人反而感到不舒服。这是因为热毒被关在了肠道里面,正所谓关门留寇。其实患者只要吃点通便的药物,比如三黄片,将体内的热毒除去,机体就会达到新的平衡,自然也就不会腹泻了。

这种以泻止泻的治疗方式,实际上也是通过腹泻来“除旧”,为肠道“迎新”做准备。

临床上,慢性疾病的治疗,尽管针对病邪单刀直入,来得简单直接,其缺点往往是容易复发。转而以退为进,从相反的方向入手,可能才是妙法。

需要泻的疾病,先补后泻;需要补的疾病,先泻后补;需要升的时候先降,需要降的时候先升;概括起来,也就是“欲阳而先阴,欲阴而先阳”。

好比开车,车要调头转弯,先退几步,给车留出较大的空间,再调头才能轻松自如。我们要给疾病调头,也要给疾病一定的空间。

遇到重大疾病,祛邪就好比掉头,是必需的,但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平稳顺利地掉头?

比如晚期癌症的患者,往往身体虚弱,不耐攻伐。此时,需要先扶正气,整体调理身体,等正气恢复了,再考虑扶正与驱邪并施,这样才可能起到驱邪的作用。如果简简单单只是考虑针对肿瘤采取放疗和化疗,也许包块还没有消失,人的生命就消失了。

面对疾病与死亡,很多时候我们充满了恐惧,这让我们容易失去基本的理智。治病如同打仗,是非常灵活机动的,有攻就有守,有进就有退。攻不一定就意味着成功,退不一定就意味着失败。

只有理智的分析,灵活的应对,既不漠视,也不过度,才更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后记:感悟生活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人啊,

前半生拼学历、财富、地位,比谁更高,

后半生拼血脂、血糖,血压,比谁更低。

前半生三高,后半生三低。

很有意思,人生到了不同的阶段,KPI的重点确实会改变。

我在二三十岁的年纪,看到中医书上说,“风寒暑湿燥火这六邪,是人体生病的主要外因”,也很难理解。现如今,过了不惑之年,慢慢体会下来,实际确实如此。

学习中医,离不开细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总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正如任之堂主人所分享的这些案例,很好地说明了:

生活之道,与医理相通。

提高悟性,感受生活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感受中医的“大道至简”,就找到了提升中医水平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医理   熟地   冻疮   肠道   气血   毛巾   药物   人体   身体   疾病   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