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记者看江苏 - 江河同云雨 何曾是两乡

有一天,漫步在秦淮河畔,和一位南京市民闲聊时,他说听口音你不像本地人。我说来自宁夏,他说听过没去过。我说宁夏的地方小,没有江苏大,知名度也比不了。他说:“嗐,都是中国的地儿,分什么哪个大哪个小?”

这句话不断在我脑中响起,让我想到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再次饱览遗落在江苏境内的一些文化古迹,冥冥中竟似有一条无形的丝线,串起两地的文明遗珠,熠熠生辉。

史书记载“四渎八流”,“四渎”独立入海,河出昆仑,江出岷山,济出王屋,淮出桐柏,所属水系皆为长江、黄河流域。江苏地处长江尾,宁夏世居黄河湾,得一江一河之形胜,揽文明发祥地之独厚,一脉相承,生生不息。

三山岛、顺山集、大贤庄……江苏各地的博物馆,展示着一批批新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揭开中华大地人类文明神秘面纱,讲述长江沿岸远古先民战天斗地、繁衍生息的生动故事。位于宁夏灵武的水洞沟遗址,记录远古人类同大自然搏斗的生动场景,诉说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黄河地区弥足珍贵的史前资料。

水脉与文脉自古交融。江苏是2500岁大运河的生长原点,790公里的大运河江苏段纵贯南北,串联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等湖泊,被历代文人雅士歌颂吟咏,至今千里赖通波。青铜峡则是黄河宁夏段的一颗水利明珠,黄河流出卫宁平原后不久,两山夹峙,山水相映,宛如天然青铜镜,故称青铜峡。宁夏引黄灌溉亦有2000多年历史,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等九大干渠均由青铜峡引水,成就“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谈。

夫子庙的孔子青铜像下,透过缕缕不绝香火青烟,仿佛能看到《诗经·小雅》里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大原”“朔方”都是宁夏固原的旧称,两周先秦的文明碰撞,地唯分南北,形态唯分农耕游牧。今年5月份,固原发布最新的考古成果,彭阳县境内埋葬的西周古国——获国得见真容,宁夏多了一块填补地方史空白的鲜活拼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栖霞寺、鸡鸣寺、金山寺……袅袅香火中,林木幽深,宝刹庄严,处处遗落着皇朝跌宕、名流雅士的妙谈趣闻,耳熟能详的经典诗篇俯仰皆是。西北三千里,162座洞窟组成的须弥山石窟错落有致,6米高的北周坐佛宝相安详,历经千年不朽,淡看风雨变幻,沧海桑田。

唐宋诗词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珍珠,神州大地上处处留存文坛大咖们高歌浅吟的瑰丽篇章。诗仙李白登嵩山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道尽黄河的磅礴气势,在金陵登凤凰台,又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直抒报国无门的愁思。“诗佛”王维被贬西北,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堪称塞上大漠风光之绝唱,晚年游历江苏镇江提笔挥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江南迤逦风光笔下生花,妙不可言。

南京和银川,都有一处状若牛头双角的山峰,名曰牛首山。南京牛首山,沿着高约1.5米的岳飞抗金故垒遗存行进,猎猎风响,耳边似有金戈铁马之声传来,恍惚中一尊白马戎装神将傲然挺立于万军丛中,大胜金兵之余,沥泉神矛遥指西北,高声颂吟:“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战争也是交融,岳飞若能穿越时空目睹900年后民族融合之盛世,足以弥补失陷风波亭的意难平吧。

玄武湖旁,25公里的南京城墙藤蔓加身、青苔附着,荡气回肠的历史隐于砖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沉淀于石雕之上。指尖触摸的片刻凉意,于凸凹不平和树影斑驳中,感受到大明王朝的崛起和没落,听到太平天国对晚清敲响的丧钟。在宁夏,长城遍布五市15个县区,战国到明朝六个朝代都有修筑,故有“长城博物馆”之称。

但城墙、长城之类的高关壁垒,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龟缩防守的心态,从来没有给一个国家、一个朝代带来过真正的安全,历史无数次验证了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或许明白或许不明白,都被淹没在历史的书页中,埋葬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下,如明孝陵,又如西夏陵。唯有强者,持开放包容的心胸,我家大门常打开,北如始自长安途经宁夏的丝绸之路,南如始自江苏的郑和七下西洋。

江苏之行,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史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回味悠长,历久弥新。科技赋能的通讯技术和交通条件,又感受不到古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悲苦,无论是老城区的古韵烟火,还是新城区的鳞次栉比,都能与千里之外的家乡深深共情。

君住长江尾,我枕黄河湾;江河同云雨,何曾是两乡。(宁夏日报记者 陈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宁夏   江苏   固原   青铜峡   大漠   朔方   黄河   长城   长江   云雨   南京   江河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