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已经消失的30种电子设备,你一定拥有过(上篇)

总#030期

博主再开个怀旧贴,这次聊聊电子设备。和众多男生一样,天生对电子产品有着无穷的兴趣,今天翻出来20个现在的小屁孩们完全没见过的东西,再次如数家珍一番。

本主题分三期,每期10个。

惯例,logo图:


一、初代调制解调器(猫)—— 拨号上网推开了互联网的大门

开屏暴击,先听一段录音:

视频加载中...

熟悉么?听过么?是不是感觉自己老了。当然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下面这个Windows启动画面,那上边的声音对你来说是十分的陌生。

这就是曾经拨号上网时代,拨号中的声音,博主曾以为每个电脑的声音不一样,今天找来才知道原来都是这个音!如今听到依然是那么激动。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杜克大学研究生Tom Truscott 等人 创建了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最早系统, 称为USENET,是在UNIX系统上建立的通过电话线传递数据的网络系统。

之后的八十年代这种拨号上网的方式悄悄流行开来。1989年,英国 Brunel 大学建立了现在的 Internet。1992年,英国的Pipex公司和美国的Sprint公司便推出了商用拨号上网服务系统。随之也逐渐传入了中国。

为了实现在电话线上传输网络数据目标,需要使用特殊的接入设备,即调制解调器(MODEM,简称“猫”),将数据转换成可以在电话线传输的音频信号,也可以将音频信号还原到数字信号。拨号上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上网的过程中电话线会被占用,从而无法拨通电话,反之若有来电,则上网则会中断,简而言之就是上网和电话只能二选一。当然拨号上网第二个特点就是贵,贼贵。至于网速,那时候连网站都没有几个,网上的信息也少得可怜,所以并不会对网速慢有多少直观的感受。

后来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宽带上网技术的逐步推广(拨号上网被称为窄带),这种通过电话线上网的方式便逐步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软盘和软驱 —— 消失的正方形

再来个暴击:

这就是早期的3.5英寸软盘

软盘(Floppy Disk)是早期电脑中使用的可移动存储介质(再往前的磁带博主真没见过了)。软盘的读写是通过软盘驱动器完成的,简称软驱,早期的电脑主机上都有。软盘驱动器设计能接收可移动式软盘,常用的就是容量为1.44MB的3.5英寸软盘,它曾经盛极一时。之后由于U盘的出现,软盘的应用逐渐衰落直至淘汰。

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4年后IBM公司又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发明者是艾伦・舒加特(后离开IBM公司创办了希捷公司),1976年8月,艾伦・舒加特宣布研制出5.25英寸的软盘。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3.5英寸的双面软盘,其容量为875KB,到1983年已达1MB,即我们常说的3.5英寸软盘。

关于软盘,博主还想说3个细节:

1、软盘的右下角有个开关按钮,这就是最早的写保护,打开的话,软盘只能读取,无法写入和修改;

2、有没有朋友疑问:为什么电脑中的磁盘是从C盘开始的呢?AB去哪了呢?答:当然有A盘和B盘了,这俩就是软驱。

3、笔记本上有光驱不罕见,但博主真的见过一台2000年前后的IBM本上既有软驱又有光驱,当时也是极度震惊,笔记本得有5厘米厚,这也是至今唯一一次见到的有软驱的本。


三、光盘和光驱 —— 存储革命

相对于软盘和软驱,光盘就连10后的小屁孩应该都很熟悉吧,光驱可能够呛。

光盘(Optical Disc)于1965年由美国詹姆斯·拉塞尔发明,它是用激光扫描的记录和读出方式保存信息的一种介质。虽然光盘发明时间较早,但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开始普及,具有存放大量资料的特性,1片12cm的CD-R约可存放1小时的MPEG1的视频,或74分钟的音乐,容量达680MB,约等于几百张软盘,可谓是存储介质的重大革命。

光盘的种类又可分为不可擦写光盘,如CD-ROM、DVD-ROM等;和可擦写光盘,如CD-RW、DVD-RAM等。当然按数据密度也可纵向分为CD和DVD,前者680MB,后者高达8.5G(DVD-9)。

与软盘一样,读取光盘需要使用光盘驱动器,简称光驱,光驱成为电脑的标配估计得有20年了吧,直到固态硬盘和大容量闪存设备逐渐普及后,光盘和光驱才淡出历史舞台。


四、凸屏显示器 —— 还记得爸妈回家前,给显示器扇扇子的技能么

电脑硬件按功能分类的话,主要可分为处理设备(CPU)、存储设备(各种盘)、输入设备(键盘鼠标)、输出设备,显示器就是最主要的输出设备。随着设备的迭代,这二三十年也涌现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技术,最主要的可分为三类:

1、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

2、等离子显示器;

3、液晶显示器。

我们平时看到的凸屏显示器、电视指的就是第一种,阴级射线管。令人感到诧异的是,阴极射线这玩意早在1869年就被发发现了,30年后的1897年问世了第一台阴级射线管显示器,俩人都是德国佬。

至于其内部显像原理,本文不进行讨论,博主最后只想提一个细节,还有人记得“纯平显示器”这个词么?由于要保证电子束打到屏幕的半径一致,所以最初的屏幕被迫只能做成球面的,后来技术升级,才逐渐消除了横向、纵向的失真和反光,这样一来屏幕自然就不用凸起了。不管是球面还是纯平,其原理也都还在阴级射线管的范畴内。后来的等离子和液晶则是完全另外一种技术。

最后帮大家回味下和父母斗法的场景,由于CRT显示器屏幕后有那么大一疙瘩,开一会儿就会严重发热,于是爸妈下班后就会通过摸显示器的温度来判断你们是否偷完电脑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于是孩子们也进化出各种给显示器降温的魔法,比如扇扇子、吹风、拿湿毛巾冷敷等等等等,有木有中枪,233333

一代神机——联想千禧,它还有个兄弟叫——联想同禧,千禧是斜面主机,同禧是立方体


五、滚动球鼠标 —— 微机老师:机房鼠标的滚动球咋老是丢???

再来说说输入设备——鼠标。第一支鼠标是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发明的,当时道格拉斯在斯坦福研究所工作,他在很早就考虑如何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便,用什么手段来取代由键盘输入的繁琐指令,于是鼠标就诞生了,学位为“显示系统X-Y位置指示机器”。由于形状酷似老鼠,还有一根线连着像尾巴,就被取名为鼠标,港台诙谐地翻译为“滑鼠”。。。

和显示器一样,多年来也有着各种迭代,从原理上讲,主要有3类,机械鼠标、光机鼠标、光电鼠标。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前后两种,至于光机,博主也没查到太多资料。

在那个计算机还叫微机的年代,学校机房里的鼠标清一色是机械鼠标,其最大的特点是里边带个滚动球,不得不说,这个球的做工和手感简直太棒了,以至于总有那么些个熊孩子没事偷滚动球玩,最后整个机房到处都是空壳不能用的鼠标。由于滚动球和鼠标垫有物理接触,所以时不时还得把球抠出来清灰。


六、传呼机 —— 要带上的必备挂件

又是一波回忆杀。

进入通讯章节。

信息传递一直都是人类几千年来致力解决的问题,比如古代的烽火台、飞鸽传输、抗日战争的鸡毛信等等,到了现代社会,随着无线电的发展,大家再也不满足有线电话对空间上的限制,于是才有了无线通信产品的诞生。而动辄上万块的大哥大绝不是一般老百姓能用得起的,那时候真正的王者是传呼机。

传呼机,也要寻呼机、BP机博主老家还叫call机,整个通信过程由电话、寻呼台、寻呼机3部分组成,用户通过电话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告知寻呼台的接线员,后者再将信息以文字形式通过无线电发送出去,所以寻呼机本身其实只是个信号接收和显示设备,并无法单独使用。

寻呼台

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这里必须要提一句,摩托罗拉几乎就是寻呼机的代名词,不便宜啊在当时。

1990年开始,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传呼市场的繁荣,使各传呼台之间的竞争也日益白热化,那时腰间皮带上挂寻呼机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博主记得当时主要有两个台,一个是168台,一个是126台。

93、94年时,手机开始慢慢出现、普及,2005年以后,寻呼机渐渐淡出中国的舞台。


七、大哥大 —— 港片里的老板标配

在传呼机兴盛的同时,另一个更便捷、更高贵的通讯设备同样博足了人们的眼球,并且有过之无不及,那就是港片里大佬们的标配——大哥大

大哥大从某种意义上,在大类通讯设备划分中,仍属于手机的范畴。

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在位于纽约摩托罗拉实验室里诞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2年后的1985年,手机商用化,不过这第一台手机非常笨重,重量达3公斤,需要背着这台电话出行,所以也被叫做“肩背电话”。由于移动电话天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短短几年时间,其体积也迅速缩小,也就有了著名的“大哥大”。

1987年,“大哥大”进入中国。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实实在在是功能单一又笨重的砖头手机,足足有1千克重,也就是一块砖头的重量。虽然体积庞大,其电池容量只有500mAh,充满一次电足足需要10多个小时,而续航却只有短短的30分钟。

不过,当年“大哥大”的价格可不是一般的贵,最早进口一部“大哥大”的价格甚至可以高达2-5万的价格,就算是到了九十年代初,一台的价格也高达一万块以上。要知道,当时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最多的也就一两百块钱,一台大哥大的价格需要普通工人工作十年。而且大哥大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提着钱排队的大有人在,甚至做到了和前几年房地产开发商举牌拍地的热闹。

至于它为什么被霸气地称为大哥大,主要还是和价格与地位相关。那会的手机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我国没有能力生产,所有的都是进口,加上动辄上万的价格,在当年用得起的,绝对的非富即贵,所以移动电话就被人称为大哥大了。此外,当年的电影里的大哥们都会拿着移动电话配着豪车以表示身份,所以大哥们拿着的手机的自然被称为大哥大了。

多说一句,以通讯技术的代目划分,如今已经普及到了4G和5G,而大哥大所用使用的就是初代,即1G

与传呼机一样,通信领域一直以来都保持着非常快速的发展,随着2G通信网络和更轻巧的黑白屏手机的出现(比如诺基亚1100),大哥大在2000年初便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小灵通 —— 移动电信之争的产物

小灵通可能是少数几个那个年代耳熟能详,如今却又记不起长什么样子的设备了。

90年代,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分家,移动主打手机通信业务,发展势头迅猛。而电信则专注固定电话业务,由于信息产业部不给它无线牌照,只能眼睁睁看着移动闷声发大财。

同样背负利润增长压力的电信,当然不会就这么坐以待毙。一次,浙江电信下属的余杭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小灵通之父)去日本考察,看到了小灵通这个技术,顿时如获至宝。当时在日本,它的原名是PHS,也就是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译为个人手持无线电话。PHS属于第二代通信技术,也属于WLL技术(Wireless 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通过微蜂窝基站实现无线覆盖,将用户终端(即无线市话手机)以无线的方式接入本地固定电话网(PSTN)。

说人话就是,它依然使用固定电话系统,只不过使固定电话不再“固定”,电话听筒可以在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内自由移动使用,可以理解为加强版的无绳电话。这就巧妙地绕开了牌照的问题。

虽然小灵通的信号差经常被人诟病,但正是由于其基于固话系统,致使资费价格那真的是非常便宜,还记得当时的广告是无限市话,小灵通,更多神通,超乎想象

说到小灵通,不得不提到一家公司,那就是——UT斯达康。1995年,UT斯达康(UTstarcom)在美国成立,创始人吴鹰(绝对的早期大佬)。就是吴鹰,瞅准了PHS技术的商机,和徐福新一拍即合,决定全力将PHS技术引入中国。当时UT斯达康花了几千万,买下了这个技术。“小灵通”这个名字,就是徐福新给取的(徐也被称为“小灵通之父”)。

当时,小灵通这个名字是专属于UT斯达康PHS产品的(获得了叶永烈先生的无偿授权)。后来,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好记,慢慢变成了PHS技术的“昵称”,所有厂家都叫这个名字。UT斯达康也干脆听之任之,放弃了对这个名字的专属所有权。

还记得这张标志性的照片么,中间的大胡子就是吴鹰

真正能决定小灵通命运的,是政策。政策如果封杀,电信的意愿再强也没有用。电信坚持认为小灵通是固定电话技术,而移动则认为这是移动通信技术,这样的做法属于“违规”。双方你来我往,争执不下。

2000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下发通知,将小灵通定位为“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这标志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政策有所松动。于是,各地电信纷纷上马小灵通业务。

2002年8月,小灵通在中国大陆已有200多个地市开通,系统容量达到1100万线,用户超过600万。

当时,全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基本上都开通了小灵通业务。2004年4月,4700万。2005年9月,8127.5万。2006年10月,达到历史顶峰,9341万。一时间,小灵通在中国家喻户晓。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家里的长辈,都办理和使用了小灵通业务。

2008年,运营商第三轮拆分重组,电信终于获得了正式的移动通信牌照,并且从联通手上买来了CDMA网络。于是,电信在小灵通方面的投入不断降低,加上各大运营商手机资费不断下调,小灵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用户数开始明显下滑。雪上加霜的是,小灵通所使用的频段,影响了当时很受国家重视的“国产标准”TD-SCDMA。2009年2月,政府主管部门明确要求所有1900-1920MHz频段(也就是小灵通的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清频退网工作。由于各种复杂社会原因,又拖了3年,到了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灵通基站才最终被关闭。小灵通业务彻底消失。


九、山寨机 —— 昙花一现的过客

山寨机的诞生,一句话说就是国人为能更便宜地用上手机而找到的解决方案。

在山寨机还没有大批量出现之前,华强北便是中国电子产业的核心,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这为以后山寨机的出现提供了完善的手机供应链系统。由于没有形成销售体系,来自全国各地的零售商必须从华强北拿货,从早上9点到凌晨2点,全国各地的零售商排着队打款,等手机出货,一家手机店甚至需要雇佣几十个销售员,三班倒。

如果说华强北初期的野蛮生长为山寨手机提供了现成的完善供应链,那么联发科的出现则为这条链条配备了一台高速传送带,令供应链无需任何技术加持便能够高速运转。

2005年左右,联发科正式推出“Turn key solution”模式,即“交钥匙”方案。不同于高通等芯片厂商的“毛坯房”方案,联发科的“交钥匙”一上来便为手机厂商提供了“精装修”的打包方案:除了处理器和基带芯片,联发科还整合了WiFi、GPS、FM、和蓝牙等功能模块,甚至连应用也帮厂商做了,这直接导致当时手机制造门槛的大幅降低。

当时的山寨机构造及其简单,可以简单划分为屏幕、主板、以及外壳三部分。主板一般由上游联发科和方案提供商掌控,山寨手机制造商只负责手机的外形设计,无需任何技术,这些制造商在产业链中被称为“手机集成商”。有报道将其大致链条归结如下:联发科 手机方案商(主要集中在上海) 手机集成商(深圳华强北) 手机模具商(东莞、深圳) 手机外围器件供应商(珠三角) 山寨手机经销商(全国各地)。



山寨机席卷中国市场的原因只有两个字:价格

20世纪初,中国GDP尚未挤进全球前五,北京人均工资刚过2000元/月,二环内的一套小一居也只需十几万元,而这却与当时昂贵的手机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少则上千元,多则四五千元的价格令手机成为了少数人的“玩物”,一代神机夏新A8的售价高达3800元,是当时普通人三四个月的工资。而同期看似功能一点儿都不落后的山寨机最高也就千把来块,这个价格可以说实在无法不让人心动。

一般而言,山寨手机主要包含两种形态,一种是品牌手机高仿机,这类手机直至今日仍然存在;而另一种则是价格低廉、功能齐全的杂牌手机,这类手机是山寨机制造商的发力重点。

山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超大屏幕,在当时秒杀一切品牌机;

2、超长待机,1万毫安时了解一下;

3、双卡双待,三卡三待,四卡四待,就问你慌不慌;

4、触屏,香不香,实际只有屏幕下的那四个按钮能触摸;

5、超大音量,自带铃声“月亮之上”,博主记得当年满大街手机响的都是月亮之上。

2010年末,深圳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随后,广东省提出“三打两建”政策,即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和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为内涵的专项行动,最终导致华强北山寨机市场大洗牌,3600余商户退出市场。加之3G技术的出现和众多大厂品牌手机拼命压价,导致山寨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十、电子宠物 —— 风靡亚洲校园的小东西

说到“电子宠物”,00后可能没啥概念,但相信80、90后是再熟悉不过了,当年很多人都随身携带一个。当然,这东西意料之中地起源于日本

1996年,横井昭裕带着他的新创意来到了老东家万代,这次会面拉开了电子宠物时代的序幕。横井昭裕把这款新玩具命名为“たまごっち(Tamagotch)”,是“蛋(Tamago)”和“手表(Watch)”二词结合的新创词,音译为“拓麻歌子”,在中国我们普遍叫他“电子宠物”或“电子鸡”。横井昭裕希望它能作为1996年年末商战的主力产品,推向万代的次要目标客户“女高中生”。

电子宠物的原理十分简单,在53毫米长的卵型便携游戏机中塞入一个黑白液晶屏和三个按钮,再搭配一个不可替换的简单模拟养成类游戏,对玩具+游戏业巨头万代来说,横井昭裕的方案无论是硬件基础还是软件研发,都根本不是什么难事儿。难的是,这种毫无深度的便携式游戏机,究竟能不能引发顾客的购买欲呢?

虽然依旧抱着一定的疑问,万代最终还是点头同意了“电子宠物”这个年末冲业绩的计划。万代保守地预留了一部分出货量,并预测可能会出现库存积压的发生。然而另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蛋不仅大获成功,还成为了一股席卷全球的现象级狂潮,短短数年销量竟高达8000万套。

“电子宠物”的玩法非常简单,给宠物喂食、喂水、洗澡、铲屎如此循环,把宠物养肥养大直到死亡。90年代的核心玩家可能对这样的游戏性嗤之以鼻,但对于最重要的目标用户“女高中生”来说,“电子宠物”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电子宠物戏自身会频繁提醒玩家进行喂食铲屎等照顾的行为,模仿了人类婴儿活动的不确定性,唤醒女高中生深藏基因中的育儿习性;同时宠物的马赛克形象十分抽象化,且并没有“起名”这个流程,使得玩家与宠物之间并没有太多情感和羁绊基础。这让电子宠物充分激发了女高中生的母性本能,却赋予玩家极其低廉的育儿责任和风险,使得女子高中生在获得培养宠物带来的乐趣同时,不用承担压力,也很少收到培养失败带来的挫败感。


写怀旧的文章总是能给博主带来诸多感动,本期暂告段落,下期清单:

小霸王学习机 —— 这玩意和学习没半毛钱关系

录像带和录像机 —— 让电影走出了电影院

VCD —— 成龙&爱多

随身听 —— Walkman

复读机 —— 步步高的成名作

CD机 —— 学校里有钱孩子的新宠

电子词典 —— 伏魔记、贪吃蛇、魔塔

MP3 —— 数字音乐的革命者

MP4 —— 京华、oppo、歌美、爱国者

万能充 —— 中国人的伟大发明


—— 本期完 ——


#秋日生活打卡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斯达康   寻呼机   山寨   大哥大   软盘   电子设备   小灵通   显示器   宠物   手机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