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情定科学岛 智能农业奠基人-熊范纶

  开栏词:九九重阳佳节至,在这收获的时节,合肥科学岛上,风景旖旎。科研成果频出的今天,老一辈科学家为此金秋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笔触,领略他们的风采,向在科学岛上默默奉献的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致敬!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今天,人工智能、智慧中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而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一个人从中国的农耕社会,跨过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第一个超前提出农业的智能化,这个人就是熊范纶。

  熊范纶是我国农业专家系统技术的开创者,智能农业的奠基人,国际农业人工智能的开拓者之一,荣获世界自动控制界最高奖与最高荣誉称号IFAC Fellow的首位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华人获此殊荣),2022年荣获中国自动化学会60周年杰出贡献奖。

  四十年来,熊范纶带领团队在科学岛开辟了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崭新途径,瞄准国际前沿,与时俱进先后围绕着知识工程、机器学习、智能计算、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智能体、本体论、虚拟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紧紧结合农业,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艰苦研究,他曾经的许多预言不断得以实现,引领着农业智能工程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在我国的发展,铸就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开拓和奠基的作用。位于科学岛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也由此成为了中国智能农业的发源地。


熊范纶

  缘起:回科学院

  华东自动化所是中国科学院在合肥最早的研究机构,1963年夏,熊范纶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该研究所,随着中国科学院的布局调整,华东自动化所不断壮大,人丁兴旺,鼎盛时达到了六七百人,技术力量也甚为雄厚,承担着国家航天及国民经济的重要科研项目,可谓一派兴旺景象。

  后来几经调整,划归安徽,由省电子局接管,成立了安徽无线电厂与安徽无线电研究所。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各部委积极贯彻《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排头兵的中国科学院,迅速动员全院科学家骨干,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发展规划会议,研究如何赶上国际出现的高新技术。

  熊范纶的大学同学,时任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主任的庞国仲找到他。当时显得急切匆忙,劈头就问:“熊范纶,原来你们的那个华东自动化所,都搬到山西去了,现在合肥还有人吗?”当时我挺惊讶,“你问这个干什么啊?”他说:“我刚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开会,讨论高技术发展规划,其中东北所提出来要发展机器人,会上提出来要成立一个智能机械研究所,来搞智能机器人。”

  “当时我眼睛一亮,脑子一闪:回科学院!这是压抑了我们心头多少年解不开的希望。”熊范纶回忆道。

  后来几经周折,一直到1979年的10月份才有了眉目,安徽无线电研究所的绝大多数大约108人回到中国科学院,成立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

  缘聚:求学海外

  中国科学院首先就给了刚成立的智能所国家第一批的两个出国名额。因为是去美国学习,要求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进行选拔。当时的大学基本都是学习俄语,很幸运的是熊范纶在大学里俄语之外的第二外语选择了英语,毕业来所后又分配他专攻英语,熊范纶一直没有放松外语。经考试,很幸运被选上。

  两年艰苦的留学生活,熊范纶如饥似渴地学习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及图像处理技术。“这些技术当时国内是从零开始,和那些从事数理化专业的访问学者截然不同,我们称得上是一无所知。”

  熊范纶刚到美国4个月,遇到了一起炸弹爆炸的突发事件,那种艰难与恐怖下的紧张学习气氛,是常人无法承受的。当大使馆教育参赞传达国内方毅副总理发来的慰问电,“祖国慰问你们!”“当时一股热流涌上,哗哗泪水直下。”

  为祖国而学,为刚成立的智能所发展而学的强烈责任心鞭策着熊范纶。他自加压力尽量多学,快回国前,甚至同时做几个课题,还有成果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回国前熊范纶给大使馆写了一首诗,“振兴中华鼓声急,快回祖国挥汗水”,学成青年准备回国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缘定:建功科学岛

  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想不到迎接熊范纶的是智能所的研究方向还没有定,一盆凉水从头到脚,完全打乱了他回国后的满腔热忱。“拼命艰苦学习的那些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机器人,都不一定派上用场了。”这对熊范纶的打击可想而知。

  “在合肥分院的三里庵宿舍楼里,开始了我无课题、无经费、无助手、无实验室的‘四无’状况。”熊范纶回忆,出国前原来二十多人的两支研究团队已荡然不存,研究方向只能束之高阁,谋求新途了。

  正是那一段的“山重水复疑无路”,逼出了后来的“另辟蹊径”,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偶然的机会熊范纶开始了一个自选课题,原创开展智能农业研究,两年做出了成果,鉴定为国内首创。经过几十年不断发展和锲而不舍,获得国家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成为当今热门的智能农业新兴学科方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6年,智能所的研究大楼建成,从三里庵正式搬迁到董铺岛,成为了现在科学岛上的一个研究所。

  2005年夏,熊范纶作为第一个中国科学家也是首位华人,荣获世界自动控制界最高奖和最高荣誉称号时,他的内心感到说不出有多自豪:“又为科学岛,锦上添了花。”

  熊范纶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回想那个吹响“向科学进军”号角鼓励发明创造的年代,出身农村小集镇的我,高二时就出于减轻繁重劳动,设计创造了类似永动机的农业机械,受到江苏省农业厅和学校的表扬;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的成立,看到有个自动化系,天真认为自动化和机械化差不多,就填写作为第一志愿,后来成为了中国科技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又分配到合肥的华东所,让我与科学,与中国科学院结了缘,影响了我的一生。

  让熊范纶更想不到的是合肥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与科学岛结伴了大半辈子。

  “每当我透过办公室窗户眺望恬静美丽的蜀山湖面,联想整个科学岛的发展历程,浮想联翩。智能所来之不易,成长发展很是艰辛,巴望着后来人要好好地传承和弘扬!”在回忆文章的结尾,熊范纶如是写道。(记者 张毅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中国科技大学   俄语   中国科学院   智能   科学   农业   奠基人   合肥   人工智能   安徽   国情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