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国人,10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雕塑

在国外做大型雕塑时,刘洋发现,当地人喜欢在蒙着粉尘的石头上,用手指“作画”,他们会画一些星星,或是一些爱心。在他们看来,纵然有语言的障碍,可是,“爱”的表达,是无国界的。

洪都拉斯的当地人在石头上画的星星、爱心。

最近的土耳其之行,让刘洋感动的,是当地人雕塑上“画”的一张笑脸。“在异国他乡,当地人喜欢你,喜欢你的雕塑,让你觉得,你为两国的友好交往,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个国家的实施,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刘洋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说。

51岁的刘洋是哈尔滨人,他摆过地摊,蹬过三轮,做过白领,当过纸媒记者,也在央视做过导演。后来他成为一名雕塑家。身为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秘书长,过去十年间,他在37个国家留下了100多件公共雕塑。其中,有半数以上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刘洋留在当地的作品,是2到10米的大型公共永久雕塑,他让石头、金属有了生命,受到各国上至元首,下至民众的欢迎。

“这十年间,有很多当地人跟我提到‘一带一路’倡议给他们的国家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也让文化艺术的走动更为频繁。”刘洋时常觉得自己像一名使者,用艺术的形式,彼此沟通理解,增进彼此的感情。他甚至会想起白求恩,把美好的艺术、中国的文化留在一国,让美好开花,让文明结果。

2023年10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刘洋再次前往土耳其、葡萄牙和西班牙,继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做雕塑。

以下是刘洋的讲述。

尼泊尔的欢迎仪式下起了花瓣雨

我在尼泊尔做过两次雕塑。第一次,经历了欢迎仪式上漫天的花雨。第二次,我把雕塑建在了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的山脚。可以说,我在尼泊尔收获了人生当中最大的尊重。

开营仪式上,欢迎的人群排了足足有几公里,这时,我听到直升机响,抬头看,发现从那直升机上洒下来了漫天的花瓣。尼泊尔是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对他们来说,花瓣雨是对客人表达欢迎和祝福的最高礼仪。

2020年2月,尼泊尔的欢迎场面。(左一为刘洋)

尼泊尔的欢迎场面让刘洋印象深刻。

第二次来尼泊尔,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当地人为了邀请包括我在内的国外艺术家来这里做雕塑,并将雕塑建在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的山脚下,他们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来修路,当他们修好了路,连上了电和Wi-Fi,才请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当时还有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在我们工作的地方有一个长廊,长廊里挂了好多纸片,纸片背后有一些数字。他们说,这些数字,指的是当地的村民和在尼泊尔大城市做生意的人捐的钱,也就是说,他们自发捐钱,请我们这些雕塑家来做雕塑。

在十年的时间里,我在俄罗斯做了七个雕塑。我是哈尔滨人,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哈尔滨吸收了很多的外来文化,其中便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俄罗斯和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数十年来,众多中国学子在俄罗斯学习雕塑,并把俄罗斯的艺术带到中国,但是我一直想,为什么不把中国的雕塑留在俄罗斯,让他们也看到我们的雕塑,看到我们的文化?

我一共去过三次埃及。埃及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的,就是五千年的雕塑文明,或者说用雕塑承载的文明。而现代埃及人依然有雕塑的执念。

埃及前文化部长赫尔米·纳木纳曾经对我说:“五千年前的埃及人给我们留下了金字塔,留下了神庙,现在的埃及人要留给未来什么?”他指着阿斯旺的石头(阿斯旺的石头就是当年建金字塔、建神庙的石头)说:“我请你们来,就是让你们来做雕塑,来留给五千年后的埃及。”

2017年,埃及阿斯旺,刘洋与他在埃及的助手。

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能把自己的生命凝固在雕塑里头,留给未来,留给未来的埃及,留给未来的阿拉伯地区,对于一个雕塑工作者来说,是最高的荣誉。

这些雕塑有中国的文化传承

我在埃及的阿斯旺,选择做了一座名为《尼罗河》的雕塑。此前,我还在同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印度做过《印度洋》,又在阿塞拜疆做过《里海》……我在上述国家做的雕塑,是以他们的母亲河或水系,作为雕塑的主题。

刘洋雕塑作品《尼罗河》。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中国讲究以柔克刚、滴水穿石,讲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文化就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把我们的观念、想法和倡议,以不强硬、不灌输的方式讲给人听。人和人之间的交往要柔和,而不是比谁的拳头大。

这些雕塑也不仅仅是我的雕塑,它是中国人的雕塑,里面有中华文化的传承。虽然我的雕塑不是中华传统雕塑,但我在中国生长,我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我的骨子和我雕塑里呈现的一定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这是滋养艺术的最根本的土壤。

刘洋摆在地中海岸的作品。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正好在10月,我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土耳其、葡萄牙和西班牙做雕塑。在土耳其做雕塑的时候,会有很多学生来围观,学习中国的雕塑技法,我会告诉他们,中国的艺术家怎么来表现水,怎么来表现机理,怎么来表现材料。

我认为,我们的雕塑不仅要让当地的孩子有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把中国的文化融入到雕塑当中,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是技术和技法的教育,也是美的教育。

这些孩子们也许没有机会去很多国家,也很难来到中国,但中国艺术家可以到他们的国家,用一个月的时间做雕塑。孩子们可以看到这个雕塑建造的过程,可以看到中国人怎么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当制作结束之后,雕塑也永久地留在这个城市,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2023年9月,土耳其库萨达斯,刘洋和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

当他长大成人,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回想他生活的环境,会想到这个雕塑,因为这个雕塑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雕塑还承载着我的艺术和中国的文化,这也许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的一生。

刘洋走过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雕塑数量:

印度3、尼泊尔2、越南1、俄罗斯7、沙特阿拉伯1、土耳其1、埃及3、葡萄牙2、意大利2、阿塞拜疆1、罗马尼亚1、塞尔维亚1、黑山1、以色列1、乌克兰1、阿尔巴尼亚1、伊朗1。

刘洋简介:

2012年,刘洋创立国际雕塑创作营联盟(ISSA),并担任秘书长。他热衷推动雕塑创作,参与各国雕塑研讨会、演讲等,并担任雕塑展览策展人,在雕塑创作同时旅行。著有畅销书《刀锋上的行走》。

2021年10月1日,刘洋作品《雪孩子》获选为“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公共雕塑,成为首个落户并永久陈列冬奥公园的雕塑作品。

2022年2月24日,《版图:刘洋雕塑个展》在香港Artspace K空间开展,展期至7月3日。

南方+记者 刘长欣

【作者】 刘长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雕塑   尼泊尔   土耳其   埃及   国家   俄罗斯   哈尔滨   沿线   当地人   中国   年来   中国人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