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稀土依靠从中国进口,如今美国却开始独立开采,发生了什么?

文案|炎左

编辑|炎左

前几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刚刚结束参加亚运会回国后,没过又“正大光明”地在那里偷起了石油,不过面对美国这种强盗行为,我们也是见怪不怪,毕竟战略资源有时候确实可以切掉一个国家的命脉!

而稀土,这个神秘的宝藏,让世界强国争相开采,曾几何时,美国大量依赖中国进口稀土,可现在它却开始在国内独立开采,稀土究竟藏着什么秘密,能让美国转变策略,自主开采本国矿产?难道美国又有什么样的小动作吗?

战略资源的昂贵价值

稀土,一个看似平凡的名称,其实承载着一个国家竞争力与安全的希望,两百年前,人类发现了这批奇特的金属元素。

由于当时只能提取出极少量的氧化物,便将它们命名为“稀土”。随着科技进步,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等领域,对国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稀土可大幅提高武器性能,20世纪中期,美国成功应用稀土技术,在冷战取得胜利。稀土可提高飞机、导弹的抗冲击能力,配备稀土的主战坦克防护力提高30%,灵活性增强20%,在许多高端武器中,稀土材料不可或缺,这成就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美国军方在二战时期就开始研究使用稀土来提高武器性能,通过在炸弹引信中添加微量的镨系稀土元素,可以大大提高引信的敏感度和制造精度。这为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决定性优势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建设上,稀土提高钢铁延展性50%,延长汽车等产品使用寿命,含稀土催化剂的活性比传统催化剂高60%,可有效提高汽油产量,稀土还广泛应用于电子、超导等新材料,大大提升性能。加入适量稀土的肥料,可使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增强抗风能力。

不仅如此,稀土可以提纯钢铁中的碳元素,从而提高钢铁的抗拉强度和耐压性能。这对提升工程结构安全性有重大帮助。稀土也被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和航空工业,使用稀土磁铁的高精度机床更易于实现复杂形状的加工。

可遗憾的是,由于环境不同,稀土在地球上分布也极为不均,中国拥有全球近40%的稀土储量,曾长期供应全球80%以上的稀土需求,被称为“稀土王国”。

上世纪美国率先发现稀土的重要性,将价格压低后大量从中国进口,在冷战后期,由于担心过度依赖中国的稀土供给,美国政府决定自行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并大力支持相关技术研发。

但是由于成本考量,美国国内的稀土开采后来又被逐渐放弃,这成为美中贸易战争的导火索之一,稀土是各国争相竞争的战略资源,其昂贵的价值已充分显现。

正确利用稀土,将大大提升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掌握稀土资源和相关核心技术,已成为每个大国必须重视的国家安全与发展策略,于是我国也相应做了许多措施!

中国:从不知情出口到稀土利用大国的转变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全球已探明的稀土储量中约有40%分布在中国境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量出口自己的稀土矿石,甚至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口给其他国家,仅2009年中国就开采了全球该年开采量的37%。

当时中国虽然稀土开采量占全球90%以上,但国内几乎没有开发利用稀土的下游产业,随着对稀土资源战略地位的认识,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逐步扭转长期依赖出口的状态。

2010年,中国政府颁布了首部《中国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这是中国稀土产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

白皮书提出,中国将逐步减少稀土出口,大力发展稀土深加工业,实现从稀土资源出口大国向利用大国的战略转型。在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稀土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掌握了从稀土开采、提取、分离到制造稀土功能材料的完整产业链技术,在磁材、荧光材料、电子陶瓷、玻璃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不仅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实现了从出口依赖向自主创新转变。

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中国的稀土出口量减少了60%以上,中国稀土产业已从主要出口原料,逐步向出口产品转变,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成为世界第一大稀土生产国,由于资源丰富,中国的稀土开采量在短短十几年内猛增至全球的90%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稀土工业主要停留在资源开采阶段,国内几乎没有形成完整的稀土深加工产业体系。中国大量出口优质廉价的稀土矿石,却依赖进口日本等国高附加值的稀土下游产品。这种对外依存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中国稀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白皮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决心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稀土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突破多项核心稀土加工工艺难题。

如今,中国已基本掌握从稀土矿石提取分离到制造稀土材料的全产业链技术,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中国稀土工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不过也正是因此,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开始在稀土上做出“中国威胁论”的文章!

中国稀土出口量大幅减少,全球供应面临困境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稀土出口,这直接导致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稀土供应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中国稀土减产直接打击了诸多国家的高科技产业链。

以美国为例,其高科技产业高度依赖稀土资源,过去美国主要通过进口中国稀土维持本国工业需求。但随着中国稀土出口量的骤减,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链受到直接冲击。这类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一旦稀土供应短缺,必将造成生产力下降、就业岗位流失等严重后果。

尽管美国是继中国之后世界上稀土资源储量第二大的国家,其最大的单一稀土矿山芒廷帕斯矿的探明储量就高达500万吨。

但是由于过去中国稀土价格过低,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停止了国内稀土开采,转为依赖中国稀土进口,2012年,美国才被迫重新开启本土的稀土开采,以满足国内工业需求。

但是时隔多年后,美国在稀土开采技术上已经严重落后,无法迅速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要求,稀土开采不仅成本高昂,还会产生放射性废料,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美国最大的稀土矿山芒廷帕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环保组织强烈反对在当地大规模开采稀土,担心破坏生态环境,在环保人士和公众舆论压力下,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大规模开采的影响。

美国目前通过进口、储存和回收三种方式来确保稀土供给,但都难以完全满足需求,一些政界人士呼吁尽快提高国内稀土开采产能,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开采成本及环境影响,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美国不同,日本和韩国在本土几乎没有稀土资源可供开采,中国稀土供应减少后,直接对两国高科技产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日本政府曾投资2亿日元,试图从蒙古国获得稀土,以确保工业用量,韩国政府也曾投资1500万美元用于储存1200吨稀土,以缓解燃眉之急,但这些措施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日韩只能四处寻找新的稀土供应国,但收效甚微。

可以说,中国减少稀土出口,对全球稀土供应链产生了重大冲击,一些国家被迫重新审视自身的稀土资源储备和开采利用,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进口,这些国家在稀土开采技术上存在短板,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大规模开采的要求。

此外稀土开采成本高昂,还会破坏环境,一些国家的公众也阻碍了开采计划。

除此之外,与减少出口相对应,中国也在推进稀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简单出口原矿向深加工提炼转变,增加稀土的附加值,有利于经济转型。除中国外,印度、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也有丰富稀土资源,各国可以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全球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正处于一个稀土供需失衡的时期,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机遇。各国应合理利用稀土资源,开发替代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未来如何利用稀土?

我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同时提炼技术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然而长期过度开采导致储量大幅下降,稀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实现稀土产业的转型升级。

为此我们合理确定开采规模,要根据需求量和可开采储量,科学设定年度开采计划,避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最需要的就是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制度,对开采量进行统一调控,合理确定各种稀土元素的产量指标,防止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各地方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

目前分离提炼过程中损耗较大,要积极开展工艺改造,提高选矿回收率,减少尾矿排放。还要加大环保和绿色开采技术研发力度,降低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近些年稀土出口率的减少,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始各种对中国不满,我国一些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所以必须完善稀土产业链,增强综合利用能力。

通过延伸上下游,实现从矿石开采、粗加工到深加工应用的一体化发展,同时要加强稀土应用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如今美国又开始重新对自己本土稀土进行高价开采,由此可见稀土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提高警惕,防止他们再这方面做文章!

结语

面对稀土产业发展,我们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利益,还需要秉持开放共享的心态,如何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兼顾世界经济发展,使稀土资源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这需要我们深思。争议和分歧仍在,但只有坚持理性互信,才能找到让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之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稀土   美国   中国   储量   产业链   独立   产业   工业   国家   全球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