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力“破茧”,抗拒“信息茧房”


半月谈评论员 潘晔


当日常生活逐渐被“数据化”,在算法推荐机制下,社交、购物平台可以帮人们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这种投其所好式的信息投喂,不断重复强化自我偏见和喜好。如此往复,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单一,就像蚕宝宝吐出来的丝一样,以“自我偏好”“自以为是”的丝网把自己包裹、封闭在茧房里。

“我们在聊什么,就会刷到与它相关的网页、视频、购买链接。”“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我们认同的那些观点。”“短视频‘推荐’的内容,总是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和重复度。”“过去公众号是按时间推送,现在是哪个号我们看得久,就优先推送哪个号。”……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裸泳”,也在被算法“投喂”。

被“投喂”的信息,不光是“同质化”的,还可以被“定制化”。“信息茧房”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在不知不觉中,压缩着我们的知识面,剥夺了我们独立思考以及自我纠偏的能力。

有人将其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坐井观天”,这些大数据打造的“主题公园”里的“自嗨者”就是“井底之蛙”——他们每天只能看到“头上的一片天”,却以为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而自信心一天比一天膨胀。久而久之,他们越来越相信这口“井”就是“整个世界”,真实的世界再也看不到,甚至对真相滴水不进,宁愿相信由自己想象出来的假象。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而如今,“信息茧房”现象,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也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不仅对网络“原住民”会造成影响,也对社会中不同圈层的人群带来冲击。比如,科层组织理论认为,科层组织是现代社会管理最有效率的形式之一。然而,在现代公司制度下,身处“高位”的决策者,有时已经进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

由于远离业务、远离用户、远离基层员工,信息渠道逐渐变得单向度。他们听着助理、秘书的汇报,看着精心设计的PPT和工作报告,以及大量被团队筛选过的媒体报道、评论反馈……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接触到的信息范围越变越小,听不到“真话”,也了解不到“实情”。在如此情形下作出的决策,由于脱离实际,要么会遭遇“落地难”,要么基层为了落实而落实,执行过程流于表面、疲于应付,容易出现变形走样、达不到效果,甚至违背初衷。

说到底,“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是“投其所好”,背后是“功利主义”在作祟。但无论是谁,过度沉溺于自己的“舒适区”,仅凭“喜欢”却失了“理性”,往往是危险的。

无论从信息治理还是个人发展的角度,“破茧”都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个体的分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并不断强化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作为信息的“投喂者”、内容产品的“生产商”,媒体、自媒体以及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则更需要去反思。

那些让人们总是忍不住想去看一看的热搜、刷一刷的短视频,绝不只是个人抑制不住的“渴望”与“好奇”,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商业模式的闭环设计、各路资本的参与,有着很多聪明人在开发、拍摄、写脚本……

可以说,这是各类资源、各个利益方“合谋”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由我们自己喜好“定制”而成的“信息茧房”,实则是由商家“精心设计”出来的产品。而只要“希望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这种诉求还在,信息茧房的轮回就不会结束。

当信息分拣与数据筛选正在成为一种刚需,“信息茧房”对于个体,某种程度上也在变成一种不可抗力。

在此过程中,商家们打响的是一场争夺“注意力”的战争,比拼的是谁家产品更能让人“上瘾”,“战利品”就是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而一些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为了追求时效或流量,不惜恶意渲染对立情绪,制造低质量、高悬念的短视频产品,甚至发布一些未加考证的内容,成为谣言发酵的“帮凶”。

更进一步思考,人不是一下子就被“信息茧房”包裹起来的,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发生的。好比蚕宝宝吐丝,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茧房,信息环境对人的思想、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长期的、持续性的,是慢慢累积、不断发酵、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造成生态变化。

与其过度谴责个体自控力薄弱、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不如去关注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传播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去检视一下“信息的真实性”有没有得到必要的监管与约束。

商业的本质是洞悉人性,但伟大的产品不应该建立在对人性弱点和欲望的利用上。技术是中立的,算法本身只是一种工具,科技向善或科技向恶,说到底做选择的还是人。

一位学者剖析了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各种思想困境,并深刻指出,现代社会的价值危机是伴随着科技的无限制扩张而出现的。他同时指出,个人自由被不断扩张的科技摧毁,并不意味着高科技必定压迫个人自由,而在于人的主体性自身的退缩。

好比“生病”与“治疗手段”之间的关系,任何高明的治疗手段都只是辅助性的,治愈疾病的关键最终还是人体自身的调节。而精神上面临的问题也一样,一旦面对复杂的现代性问题,勇敢地去面对,真正地站起来,这个问题其实就解决大半了。

“信息茧房”如果是由人的选择心理导致的,那么,如何“破茧”,根本上还是自己说了算,而非算法说了算。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10期

编辑:李建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蚕宝宝   投其所好   信息   社交   算法   自我   媒体   内容   数据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