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断章

岳飞屯兵遗址

商务车以每小时七十公里的速度沿着207国道从荆门向荆州方向轻快地滑去,路两边的树木、房屋、田地迎着挡风玻璃飞奔而来,又被车无情地抛到了后面。

因为晕车的缘故,坐在后排的我闭着眼将头靠在后背上,恍惚中,觉得自己骑一匹快马,绝尘而去。而我更想赶着马车,缓慢地行走在古老的驿道上,从烟花三月开始出发,向着扬州的方向,回看轮印渐逝渐远,银铃的叮当声和轱辘碾地的咕隆声一路相伴,一直将我带到盛唐的诗意中。

车过鸦鹊铺后,前面的车停了下来。是五里镇的党委刘书记一行在这里等候着我们。

下车后,五里镇安排的讲解员指着路右边的一个小土包告诉我们,说这里就是岳飞屯兵的遗址。

眼前的小土包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山里的人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土包上生长着一些杂草、荆棘,有一通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旁边是平畴的沃野,阡陌无情地将它分割成一大块一大块的,如棋盘一样。“棋盘”里的油菜苗抽出粗壮的苔,花零星地点缀着,几栋白墙蓝瓦的房子散落在远处,有狗吠声隐隐约约传来……

这就是岳飞屯兵的地方?这就是背负着慈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岳飞屯兵的地方!这就是“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的岳飞屯兵的地方!这就是“挥师北伐,收复襄阳六郡”的岳飞屯兵的地方!这就是“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岳飞屯兵的地方!

站在小山包上,面对着此情此景,不觉让人想象着岳飞抗金的英姿,眼前的油菜苔仿佛是那威风庄严、训练有素的岳家军,列着方队,等待直捣黄龙府的号角。一个声音在耳边回荡: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可惜奸臣当道,英雄没能战死沙场,没能直捣黄龙府收拾旧山河,却被昏君以十二道兵书召回京城,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风波亭。

再过一段时间,这里油菜花开,一片金黄,蜂飞蝶舞,枝头挂绿,招引着无数踏青赏春的人。花海人海中有低沉的声音在旷野里回荡: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丹江移民点

从五里镇集镇东折,驶上五洋公路,过荆十高速公路的隧道后,便见公路左边有几排连在一起的白墙黑瓦的房子映入眼帘。高高的马头墙,统一的建筑风格,溜黑的水泥瓦,还有大门上贴的春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各自的门前都有一个用木栅栏围起来的小花园,栅栏涂上了白漆,与白墙相映。花园内栽着几颗桃树,桃枝孕着饱涨的花蕾,过不了几天,夭夭桃花将和灿灿油菜花一比高下争春色了,那时节这里几多醉人几多疯狂啊!

这里是丹江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的移民点,是从十堰迁移过来的。

下了车,进入像街道一样布局的移民点巷子,几个中年妇女可能是怕见生人害羞进了各自的门。我们叫住了一个穿迷彩服的中年汉子。

刚开始,中年汉子还有点腼腆,当我们问到他们在这里生活习惯不习惯的时候,汉子显得有些激动,连说,不习惯,不习惯。从他的回话中我们得知,他们不习惯的原因主要是不会种水稻。在这里,大片大片平展的水稻田对他们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居住在大山里的山民来说是全新的课题,他们使惯了锄头、薅锄、耙、叉等适合大山里石缝里播种旱作物的农具。在他们的老家,有土便能种庄稼,即便是乱石丛中的一捧泥土,也能种上土豆、苞谷,还有麦子。在石缝间种庄稼用不上机器,只能使用农具。使用农具对他们来说犹如“庖丁解牛”,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然而面对这大片的泥土,他们陷入暂时的迷惘。

跟着汉子从后门进了他家的屋。这是典型的明三暗五的房子,后面还建有附属的厨房、卫生间、猪栏等,足够现代的家庭居住了。在附属屋的墙旮旯里,摆放着一些他们从老家带来的农具,农具的身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老家,这个时候它们的“兄弟们”正忙得酣呢,而它们在这千里沃野的江汉平原上却正歇息着,不知何时能醒来。

汉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在这里种田,一切都是全新的,用不好犁,从播种到收割只能全是机械,人是轻松了,可钱用了不少。好在这里的人没把他们当外人,手把手教他们,稻子增产,麦子增产,菜籽增产。

种下的稻子、麦子、菜籽等能增产,是他们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一大进步,我们为他们的这种进步感到欣慰。但是,离开故土,整体迁移,是一个多么需要勇气的事啊!不仅是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在地理、水土、气候的差异,更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变化。可他们为了南水北调,为了民族的大发展,不得不默默地承担这一切。

桃花红,菜花黄。祝愿他们能早日融入这里的文化,生活越来越美好。

马家垸

被誉为儒商的九龙谷谷主李勋明先生是我们这次五里之行的组织者之一。在镇东的显灵村,他指着几段凸起的土包对我们说:“这就是马家垸的城墙,站在上面,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古城的影子。”

听李总这么一说,我们不约而同地登上了土包。土包有两米多高,十来米宽,向南延伸着,中间有几段缺口。缺口成了穿过土包的路。

站在这上面环顾四周,真的还能看出古代城池的形来。古人筑城时,往往在城墙的外围修护城河。护城河的主要功能就是防御。马家垸的外围有河流,虽然,有些河段被改成了鱼塘,仍能清晰地辨认为原来的护城河。在城墙的东面,护城河与城内的河水相连,船可以从这里出入。

我们站的旁边有一通碑,碑上面是马家垸的简介:马家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里铺镇灵显村古河道的东岸,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马家垸城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文物考古界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等考古专家学者多次实地考察研究。

四千五百多年前,这里该是怎样的景象呢?李总给我们出了题:城内住的是马姓,城外住的是龙姓,龙马老死不相来往。还说这面的城墙高是佐证,并要我们分析对不对。

我无心分析这些,因为我不懂历史,不懂考古。我思索着护城河与城内的河水相连,城内城外连为一体。

“哟,这不是荠菜么!”循声望去,原来是对植物颇有研究的文友——李评,这会儿正教几个女同胞在田边识野菜,这是猪耳朵,那是锯米草……

顺着缺口我们出了城,进入马姓的地盘。有两家用红砖砌的房子突显在我们眼前,房子背靠城墙,城墙上有几棵高大的松树和竹林,竹林旁有一草垛,几个女文友免不了在草垛上摆上几个造型显臭美。

经过房子的时候,有个穿红罩衣约莫三四岁的小男孩在门口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一行,或许是感冒了,鼻涕顺着鼻孔朝下流,已经搭到了唇上。马家垸对我来说兴趣不大,但这一幕感染了我,马上拿起相机把他拍了下来。

几年前,我拍过这样一张照片:临近春节,也是这么大的一个男孩,也是穿的红罩衣,倚在大门口,那渴盼的眼神分明是在问,“爸、妈,要过年了,你们怎么还不回来?”

走了,在马家垸什么也没留,只留下这个和几年前同样的镜头。 (2012.5.20)

——-——摘自《西山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竹林   土包   护城河   农具   城内   汉子   城墙   遗址   房子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