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美》特刊|依托地域资源引客来 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淅川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纪实

泛舟丹江湖,游在淅川,一城山水一程美。古刹香严寺、古镇荆紫关,历史悠久,陶岔渠首、丹江湿地,治水用情,楚文化、商文化,人文厚重。

凤凰古寨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山环水绕,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意见,挖掘文旅市场优势、活化文旅资源利用、释放文旅消费潜力,近年来,淅川县以建设“文化淅川”、实施“文旅兴县”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发展举措,构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新样板。

“渠首欢歌”淅川县广场舞大赛

2021年,淅川县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2022年,淅川县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全省文旅文创先进集体称号。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案例被国家级媒体平台刊登报道,作为创新性工作机制广泛推广。

烹饪丹江鲜鱼

高位推动 构建文旅兴县“一张网”

淅川县高质高效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通过完善机制、统筹协调、出台方案、督导检查,全方位为文旅融合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抓统筹领导,形成融合机制。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县委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旅兴县行动、建设文化淅川”战略部署。高规格成立全域旅游创建指挥部,组建文化旅游工作专班,多个县处级领导躬身入局,定期召开例会,每月专项督查,谋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

抓部门联动,压实创建责任。淅川县成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机构,制定印发方案台账,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县文旅专班发挥牵头揽总作用,深入一线协调督导,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对照承担任务,在政策、项目、资金、环评等方面压实责任,各旅游企业立足大局、找准定位、加大投入、高效发展,效能中心把景区提升、旅游项目建设等纳入重点督查范围,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排序,共同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抓资金倾斜,促进发展活力。淅川县出台《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奖励扶持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出台《乡村旅游及民宿奖励办法》,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30万元至60万元奖励,对达到标准的民宿给予20万元至40万元奖励,激励乡村旅游及民宿上档升级。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和全域旅游发展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丹江号子”

盘活资源 书写文旅融合“大文章”

淅川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红色、绿色、古色资源特色鲜明,分布广泛,通过将文旅资源集中整合、分类开发、重点打造,文旅品牌愈发响亮,文旅融合亮点纷呈。

讲好“文旅故事”。弘扬“两种精神”,围绕弘扬英雄渠精神、移民精神,积极推动新时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等艺术门类精品创作,促进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挖掘“两类文化”,围绕挖掘范蠡文化、楚文化,借助淅川县获评河南省范蠡文化之乡、《虎(文物)》邮票发行等机遇,申请成立中国范蠡文化研究中心,策划商圣范蠡文化节等节会,复排香严寺《迎驾》、丹江大观苑《楚风演艺》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擦亮淅川文化金字招牌。炒热赛事氛围,按照“乡乡参与、村村参与、全民参与”的原则,组织五大群众文化系列大赛,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20余场次,创作抖音视频15.7万余个,点击量达22.5亿人次;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开展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打造了渠首欢歌、民间艺术大赛等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及美食节、赏花节、石榴节等乡镇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古镇荆紫关

做活“文旅文章”。美食文化创作提升,结合淅川特色美食、非遗文化等,推进“文化+美食”融合,创作打磨排练提升荆紫关“八大件”锣鼓曲、“丹江鱼”蛤蟆翁、“响盘”等舞台节目,利用地方品牌文化节日交流展演,让文化赋能美食,让美食体现文化。文旅演艺融合渗透,组织文化艺术中心演职人员有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节目进景区、进夜市、进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主要形式,实现夜演夜游,打造沉浸式体验,培育顺应市场需求的演艺品牌,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和“夜文化”,点燃城市“烟火气”。特色文化示范引领,探索文化艺术服务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反哺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之路,推进九重邹庄“四季村晚”全国“秋晚”示范展示点创建,引导毛堂龙泉乡村文化合作社规模建设,建成集休闲观光、亲子游玩、郊游研学、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度假区,为游客提供“龙泉之夜”特色演出服务,打造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毛堂样本”。

壮大“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引领提升,聘请省博物院高资质设计部门实施新博物馆陈展大纲编制工作,打造主题突出、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规划投资5亿元,在南部水城一体组团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三馆一院”;投资2.6亿元,对范蠡公园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打造最美山体文化公园,成为范蠡文化传播主阵地。文旅产业注入赋能,依托县域文化文物资源,推出圆鼎、铜爵、范蠡雕像、云纹铜禁文物拼图、无纺布袋、淅川版画装饰摆件等文创产品;在A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对县域文化文物资源进行宣传展示;围绕香严寺塔林碑林石刻、大殿壁画建筑艺术和绘画工艺,与河南省文物局科技保护中心对接,制作香严寺拓片纪念类文创产品;对荆紫关竹编、丝编、草编等手工艺品进行升级改造,在明清古街平浪宫、山陕会馆进行宣传展示。优势资源盘活利用,淅川旅游亮相北京西站、天安门广场,冠名高铁列车宣传走向全国;实施文物和非遗全媒体传播计划,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让文物非遗活起来;试点引入丹江大观苑旅游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石桥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等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盘活文物建筑资源,确保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

凝聚合力 共塑全域旅游“金名片”

淅川县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加快重大项目启动建设,盘活乡村文旅特色资源,强化服务整合,延伸产业链条,创新消费场景,营造全域旅游良好生态。

核心景区日益靓丽。渠首汤山公园初步建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展览馆项目竣工,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完成孔雀谷3A景区创建,稳步推进丹江大观苑5A景区创建、八仙洞4A景区创建。香严寺、坐禅谷等智慧旅游内部设施有效改善,提升对外形象。仓房刘裴、石桥等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持续打造,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设施功能不断提升。

项目建设快速发展。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渠首和总干渠生态廊道2.46万亩、环库生态隔离带18.3万亩、软籽石榴和杏李等林果23万亩,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余万亩。龙泉湾项目正式启动,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丹江小三峡、磨沟、关帝等亚行美丽乡村项目稳步推进,下湾、青龙项目即将启动,推进实施仓房、盛湾、马蹬、荆紫关等旅游节点项目,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乡村旅游渐成规模。高水平建设“江山论”“问渠”“燕归来”等15个红色旅游节点,高标准建设移民文化体验中心、移民文化苑、丹江移民民俗馆等教研基地10余处。培育提升瓦房星空民宿、险峰星月光宿、移民文化苑、龙泉九畹民宿等一批民宿项目。利用移民项目,新建16套民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上集镇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邹庄、柴沟村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粉黛庄园被评为全市第二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1-31

标签:淅川县   淅川   龙泉   河南省   旅游   景区   特刊   高地   纪实   地域   文物   乡村   移民   文化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