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以闽中为第一|闽声

荔枝蘸酱油,很奇怪?

可这就是老福州人习以为常的常识。吃了一千多年荔枝的福州人,日常菜谱中都有了“荔枝肉”的福州人,在吃荔枝这个事情上,应该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今年暑假,大学同学带他上初中的儿子从湖北来福州旅游,赶上本地荔枝上市,第二天早上我买了一些当日采摘的,带去宾馆给他们。他们正在餐厅吃早餐,我建议乘着新鲜,可以配着白粥吃几个。同学一脸惊愕看着我。我说真的,从小我就这么吃的。将信将疑地,他们父子俩就着粥尝了一个,然后又一言不发看着我,不置可否。我热情地说,要不要再来几个。

“听说荔枝性热,吃多了会上火吧。”同学忙摆手。

“不会啊,担心的话可以蘸点酱油。”我说着,起身去酱料台倒来一碟酱油,示范给他们看。

荔枝蘸酱油,老福州人的吃法 (摄 / 任佳灵)

晶莹如脂的果肉,沾上些许褐棕色的酱油,入口先咸香而后酸甜,是熟悉丰富的口感层次,却把父子俩看得目瞪口呆——是有点略尴尬的推介啊,但我心里还是固执地为他们错过这样的风味感到遗憾。

荔枝蘸酱油,很奇怪?

可这就是老福州人习以为常的常识。吃了一千多年荔枝的福州人,日常菜谱中都有了“荔枝肉”的福州人,在吃荔枝这个事情上,应该还是有些发言权的。

荔枝,原产中国南方,汉初南粤王进贡的特产中就有荔枝。福建广种荔枝不迟于隋,因为隋炀帝曾经命令各地上贡珍奇的鸟兽草木到洛阳的皇宫园林,“闽中进五色荔枝。”

到了北宋,曾在福州为官的仙游人蔡襄,有感于福建荔枝之好,却因地理阻隔,不被当世人所知,费心写了现存最早的一部《荔枝谱》,开篇就说,过去西安、洛阳这些地方吃到的四川、广州产的荔枝,挑出最好的,在福建也不过排个下等品。

福建荔枝,产地主要在沿海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郡,其中福州已经是荔枝可以大规模种植的北限,但种植最多,尤其在洪塘和水西(在今闽侯南屿)一带。

蔡襄所在的北宋那会,福州荔枝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不仅运到中国北方售卖,甚至远销当时的新罗、日本、北戎、西夏、大食。

蔡襄在书中还记录了当时商人采购荔枝的做法,“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这种做法现今还没有变,就是在荔枝还在花期的时候,采购的经销商就会看长势给每棵树估个总价,之后雇工人采摘,不论最终收获多寡、市场价格涨跌,盈亏自负。

蔡襄的《荔枝谱》为福建、福州荔枝做了很好的宣传背书,从此闽产荔枝得到世人公认,荔枝“以闽中为第一”。

因此,从宋至清,福建各地贡荔的记载不绝于史。这让关于荔枝的学术研究,福建也走在了前列。

有专家做了统计,从宋代至清代,共有16部荔枝谱问世,其中有11部撰于福建,3部撰于广东,另2部撰于何地不详。最为鼎盛的是明代,明代现留存6个版本的荔枝谱,均产生于福建,其中最有名的是徐火勃的版本。

徐火勃 (1570—1642年),福州人,文士,生活于明万历年间,名重一时。他的《荔枝谱》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反映了当时福建荔枝栽培、加工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他在卷一记录了福建的荔枝品种100个,其中福州最多有41个,其余兴化(莆田)25个、泉州21个、漳州13个。

徐火勃不仅写《荔枝谱》,更把吃荔枝带到了风雅新境界。他和外甥,另外一位福州籍文人谢肇淛,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夏天,组织了以品尝荔枝为首要任务的雅集——餐荔会,也叫红云社,“红云”指的是荔枝成熟时,枝头挂满绛囊,远望如红云。

1608年这年的荔枝季,徐火勃等十余位在福州的文士诗人,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平均两天就聚起来大快朵颐一次,农历六月荔枝大熟时,甚至每天都聚,没有间歇。

他们聚会的地方,选的都是福州城内的古寺、名园、胜境,如于山的九仙观等,而选来品尝的福州各处荔枝,也都是考究的名品。因为是雅集,自然也吟诗作画。

为了确保聚会品质,徐火勃还写了《红云社约》。《红云社约 》提出参与者的条件“善啖者许入, 不喜食者毋请相溷”,地点选择“每会必觅清凉之地”,人数“会只七八人, 太多则语喧”,荔枝数量“荔约二千颗, 太少则不饱”,搭配的食物及器具 “会设清酒、白饭 、苦茗及肴核数器而已 。不得沉湎滥觞, 混淆肠胃”等等。

就这样,他的外甥谢肇淛还觉得不够,又补充写了另外一篇《餐荔约》。《餐荔约》共八条, 前三条说“荔有初市 、满市 、将残市”, 社友 “勿嫌味酸, 勿惮价贵 ”;“勿畏性热, 勿惮会频 ”;“勿厌冷落, 勿惮搜寻 ”,最后一条专门对聚会谈吐做了要求,说,名园雅会“言语当忌秽杂,或征僻事,或歌古诗,诵人间未见之书,谈宇内瑰奇之事 。……勿作市里猥谈, 勿阴说短长, 勿互相攻击, 勿致为狂态乱恣喧呶,勿强作强事妄加评品 。”

福州城内荔枝雅集当然不止这一家。流传更广的还有西禅寺的 “怡山啖荔”,也是自明代开始,寺内荔枝红时,寺僧就会发请柬广邀城内文人雅士相聚品尝,这一聚会成为了寺中传统节目,持续至今。

这些年,随着茶会、雅集的翻红盛行,在荔枝上市时节,除了西禅寺,福州新式茶会雅集上也少不了荔枝“镇场”,过去那些荔枝相关的风雅讲究,在这样的时候,也被重新挖掘出来加以演绎。

只不过,时过境迁,如今福州城区中成片的荔枝树是不多见了,过去文章中描述的城中“数里红云”的壮观不再能看到。森林公园里的荔枝园算是有些规模,也仅有700多株荔枝树,还有福州西湖的开化寺、福州怡山西禅寺也有一些。

此外,老城区都仅剩一些零星老荔,最出名还是在西禅寺,寺内报恩塔旁空庭上的“宋荔”,树干仅剩一层老皮支撑,却依然枝叶繁茂,近年不断被拿来宣传,成为了福州荔枝代言人。

到了西禅寺荔枝成熟时,每日会把采摘的荔枝方到寺门口售卖,常被各处赶来的人一抢而空。

这种当日摘当日食,已经够新鲜。但对我来说,还不是最好的。荔枝这种极度追求新鲜度的“娇贵劲”,在过去没有冰箱的时代,最好的就是大清早站在树下现场吃,早晨雾散露水未摘下的荔枝,果心温度低,口感和甜度是最佳的。

更极致的享受是,树边附近有一口井,打了井水,冰镇上一会,那真的是无以复加的人间美味。那种一边看着大人在树上摘,一边抓起荔枝一口一个的时刻,也成为了我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吃到这样的荔枝的人们,会带着莫名的优越感,常常就会带着嘲讽的语气八卦下杨贵妃,当年为了她吃上荔枝,闹出那么大的动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最终吃到嘴里的,口味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口味上的基因也罢,情理上的偏爱也罢,本地人一直认为福州“本洋”(方言,指“本地产”)的荔枝是最好吃的,现在“本洋”荔枝品质最好的主要在城区毗邻的闽侯县的南通、南屿、荆溪、上街等乡镇,南通镇上洲村、古城村,荆溪镇港头村等都有成规模的荔枝林。

其中最主要的品种是“元红”,和莆田著名的“陈紫”一样,果实外形都类似心脏,属晚熟、醮核(似丁香,也写作焦核、蛀核),核小肉多,且肉质细腻,酸甜适口,价钱往往要高出外地荔枝一大截。

城市化进程下,最适宜种植荔枝的闽江两岸渐渐失去了种植空间,福州“本洋”荔枝产量这些年一直在减少。

荔枝上市季节,如今的荔枝大省广西、广州,甚至还有海南、云南的荔枝渐次在福州上市争宠,然后是省内的,漳州、莆田,也要占一席之地。

福州本地荔枝,最为晚熟,产量早已没有往日盛况,历史上有名的品种也凋零无几,每年产出仅有的一些,供福州地区尚且不够,基本没有输出,世人更不知福州荔枝的好了。

这现状多少体现了荔枝如今在福州的地位。现今福州的市树是榕,随处可见;市花是茉莉,用它制成的茉莉花茶作为福州特产被政府力推,市果是福橘,存在感也弱了,但毕竟占了一席之地。只有过去风销天下的荔枝,缺了一个足够的名分,个人觉得是有些可惜的。

就水果来说,荔枝自古就被公认为上上品,是果中之王,“剖之凝如水晶,食之消如绛雪,色香与味俱为第一”,作为一地风物代言人,调性足够。

作为城市景观而言,荔枝也让人惊艳。宋代蔡襄就用飞扬的文笔描述过当时福州城荔枝成林的风光,“暑雨初霁,晚日照曜,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观览之胜,无与为比。”

最关键的是,福州荔枝驰名中外已久,历史内涵之深、之丰富,非国内任何一地可比。

荔枝树多在农历阳春二、三月开花,盛夏五、六月结果,“阿蛴(蝉)叫,荔枝红”,福州人的夏天,是不能没有荔枝的。

撰文 林叶

摄影 菩提守望

编辑 颖雯

审核 程香

来源:闽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文士   荔枝   红云   兴化   莆田   漳州   福州人   福州   福建   酱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