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翼身融合客机,机身为翼,翼为机身

我们已经习惯了客机长这样

或者长这样

再或者,长这样

夸张点,还有这样的

无论发动机怎么变,如何移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管-翼”布局——机舱是一根管子,两边儿插着机翼。

1947年,波音B-47轰炸机奠定了大型喷气飞机这种“管-翼”布局。之后的100年,飞机整体布局再也没有大的变化。

在效率就是金钱,油耗就是生命的口号下,工程师在这种布局的基础上,使用了翼梢小翼,超临界机翼等边角料技术。

当年波音吹自己的新飞机737max多省油时,提到了新的翼尖小翼设计,说它能降低油耗达到1.5%。这个比例,换成村头大爷能听懂的词就是,蚊子腿也是肉。

现在每一代新飞机想更大幅度地省油,基本就两个办法:换更好的发动机,或者,用更轻的材料。反正这种“管-翼”布局的气动效率,差不多已经被榨干了,一滴都没了。

那咋办呢?不搞点新东西不行啊,乡亲们都等着呢。

2023年初,西北工业大学试飞成功一款长得很“扁”的客机,翼身融合客机,并且进行了高调宣传。

对不起母校,这都过去大半年了,我才想起来这事。其实如果你够细,可能还会注意到2019年10月份的一个新闻。西工大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一个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说的就是这款新型客机。

新东西出来了,咱必须要跟上。不然你回家之后和村头大爷聊天吹牛逼,很可能会落于下风。

所谓翼身融合客机,就是它机身和机翼的界限不再分那么清楚了。现在咱用这飞机,机翼的作用是产生升力,顺便还能装油,当飞机的油箱。

而中间那个大圆筒机身,主要作用是装人装货。非但不能产生升力,还会可劲儿往下拽。导致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机身和机翼连接处的应力很大。

机翼也会向上弯曲变形,看着多多少少有点瘆人,总感觉它要断。

但是翼身融合客机就不一样了,它的扁平机身也能产生升力,至少能占总升力的20%。升力增加,就意味着能以更小的阻力代价得到足够大的升力。这种飞机,你想不省油它都难啊!

其实这种翼身融合客机,中国算下手比较晚的了。

可劲儿往回倒,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美国麦道飞机公司还健在时,就提出了翼身融合客机的概念,NASA还资助麦道搞了一些验证项目。

1997年波音把麦道收购,在2000年前后,发布了一个翼身融合概念机方案。说这飞机和A380相比,最大起飞重量虽然降低了18%,但是油耗咱降低了32%。

好家伙,这个比例,让空客的工程师一度怀疑,物理学是不是不存在了。好在后来这飞机也没能搞出来,不然A380死的更早,吓死的。

开玩笑啊。你说当时世界上就波音空客这两家正经搞飞机的公司,各自有啥小动作,肯定都被对方盯着呢。翅膀逐渐长硬的欧洲空客,不可能不对这种新型飞机蠢蠢欲动。

在21世纪,德国、或者欧盟,或者空客牵头,也搞了好多个项目,攻克难点,提高技术成熟度。比如最近空客弄的氢能源客机,除了常规的管-翼布局,就还有一个翼身融合的,看着相当扎眼。

在中国,除了刚刚说的西工大。中国商飞这个国内唯一的大型客机制造商,也做了一些翼身融合的项目,出了验证机,比如灵雀飞机。

但是看照片,商飞这款飞机,相比西工大的来说还是要保守一点。机翼和机身融合的,还没有那么彻底。

总的来说,现在世界各国对这种新型客机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欧盟发过一个报告,说现在翼身融合客机的技术成熟度是3-4级,还是很初级的。

像客机这种技术上很保守的产品,你成熟度不到八九级,谁敢让你拉人啊。这么算起来,想坐上这种飞机,怎么着也得再等个二三十年。

那你问了,为啥全世界研究了几十年,这种飞机还在起步阶段呢?翼身融合客机它到底难在哪?

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就是飞机的整体气动设计。瞅着这种新的外形,你说哪个飞机设计师他不迷糊,和上学时候学的很不一样!

当年研究管-翼飞机布局积累的经验,现在使不上劲儿了。最起码,抽屉里各种翼型的气动数据,现在不好使了。

因为当年机身和机翼是分离的,你可以把机翼拎出来单独计算,单独吹风。但是现在不行了,它似乎成了机身的一部分,没法单独拎出来了。

除了机身和机翼的融合,你还要考虑新的机翼増升装置、发动机和机身的集成、机身表面的附面层抽吸等等。

现在主流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也就是计算流体力学。你看空客发的报告,或者随便下载一篇论文,都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花花绿绿的云图。这些图,就是用计算机算出来的。

你可能也学过,用过。但是十有八九用的是国外软件,因为在工业软件方面,中国起步太晚,欠账太多了。软件是硬件的基石,但是很可惜,咱们和西方国家在软件方面的差距,比硬件方面还要大。只是这个差距,普通老百姓看不到,感受不到。

好在,现在国家慢慢重视了,也有很多团队在认真做国产工业软件。比如计算流体的AICFD,它就能用来做飞机的气动仿真。

我也在网上找了个模型,自己算了一下试试,结果OK的,也推荐你去试试。

开发团队很自信,只要你下载了,不用激活就可以用一个月,不要钱。

说到CFD计算,插一嘴。之前有人问,他听说现在的飞机设计,都不做试验了,都是用计算机仿真。仿真OK,就直接投产造飞机了。问我是不是这回事。

好问题啊。计算机仿真虽然很有用处,但是在当前阶段,它还替代不了试验。计算机仿真的主要作用,还是节省时间,节省钱,尤其是在设计初期。

你别看你天天画网格做计算很费时间,说不定还发散,趴电脑前一搞就是好几天。但是这花的时间和钱,相比你开模具,做加工,然后去吹风洞相比,根本不算成本。

前面提到的西工大客机试飞,肯定是在大量的计算机仿真基础上去做的。已经计算差不多了,才敢真正去飞。而且最开始飞的还是缩比模型,也就是等比例缩小的飞机。之所以做小的,无非也是想节省试验和试错的成本。

除了气动设计,还有飞机的飞行控制。飞机控制主要靠遍布全省的舵面,但是翼身融合之后,舵面布局也彻底大变样。甚至像空客那个,垂尾都没了。那这整机的控制策略肯定要重新设计,重新调教。

另外,翼身融合客机,它机身普遍都偏短。这短了之后吧,有个坏处,就是飞机的俯仰控制会变迟钝。

比如你飞机想抬头,得往下压飞机屁股。那指定是飞机的机身越长,你越容易往下压。因为机身转不转,主要看力矩,而力矩等于力的大小乘以距离,高中就学了。

为了让飞机更容易抬头低头,保证在低速的时候升力够,高速的时候阻力小,就可以考虑把机身加长。比如西工大专门强调的“后体加长翼身融合布局”概念,我猜测主要就是这方面的考虑。

除了上面两点,这种客机还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机舱内的座位怎么布置。

机身那么宽,就意味着每排要坐很多人,最起码要一二十个。坐这么多人,就意味着要好几个人共用一个窗户以及逃生通道。窗户少,人会感觉憋得慌。而逃生通道少,意味着紧急情况下,90秒根本跑不出来。

最后,还有个原因。就是翼身融合的布局,决定了它只适合比较大的飞机。越大,省油效果越明显。所以最开始人们提出的设计,都是超大型飞机,能坐七八百人那种。后来慢慢小了一些,但是也很少有低于200座的。

可惜,现在超大型的飞机,反而处处被人嫌弃。这也不可避免影响了各大公司对这种新设计的热情,不赚钱还搞个毛嘛。

很有可能,未来翼身融合的飞机,会优先出现在军用飞机,甚至货运飞机上。悲观一点想,也许咱这一代人,都只能坐在管子里上天了。

好,别忘点个赞。我是马卡耶夫,咱下期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麦道   客机   机身   波音   升力   机翼   成熟度   中国   布局   飞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