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叫《三国志演义》的电视剧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女大学生看老三国电视剧的reaction视频,就是那种一边屏幕放着电视剧,一边是她,有时会说些自己的看法。

这个女大学生连“东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历史知识很匮乏,对三国只知道一些出名的人物和剧情。

她看老三国时,经常说,脸盲了,人物太多了,看不过来了,要是每个人物出镜头时都会有介绍就好了。刘备才28岁吗?怎么看起来像四五十岁的?董卓为什么敢废立皇帝啊?明明那些大臣都反对他啊?为什么袁绍和董卓顶撞时,董卓不杀他呢?还有董太后为什么突然就被流放了?

1:我们可以从她的角度,大概看到一些普通观众对老三国这部剧的认识,如:演员的年龄对应剧情设定是偏大的;容易脸盲;故事之间的逻辑不够紧密;有观看门槛。

还有一些是我自己单独看时发现的,如刘备在出逃许都时对许褚说,我已面辞献帝。献帝是谥号;陈登对吕布说,曹公表/赠家父/秩中/两千石,这里有两处错误,一是断句错误,正确断句为:曹公/表赠家父/秩/中两千石,秩是官位的意思,中两千石是具体的俸禄。诸葛亮装病要刘备称帝时,诸葛亮穿的衣服有明显用熨斗弄出的折痕,正常叠是不会出那种痕迹的;还有玉米等穿越物;频繁更换演员,观众容易晕;由多个导演组拍摄,各组之间有质量差异,也可能是经费分配的原因。还有一些时代的局限性,不赘述。

2:新三国有很多槽点,网上很多人说过这些,不赘述。

3:《三国演义》一书本身也有一些剧情突兀,逻辑漏洞,文化脱节等不足。

4:这些年,很多人在网上讨论三国,很多的三国故事被挖了出来。也是说,三国这块,产生了很多之前大众不熟悉的剧情。


基于这四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理论:拍摄一部讲整个三国故事的电视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四大名著中,只有三国能翻拍。为什么?因为其它三大名著每个都至少有了两版电视剧,《西游记》更是有多版。三国当然也有多版电视剧,但只有三国这块产生了足够多的新鲜剧情,也就是我上面说的那几点,所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但我们这版三国叫《三国志演义》,为什么不直接叫《三国演义》呢?

《三国演义》一书,本身存在时代局限性,后面会详细讲这点。要把三国这个故事讲的让更多人接受,就必须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大幅改编,把时代文化融合进去,但因为《三国演义》是名著,是学生必读书籍,是高考内容,所以是无法大幅改编的。

所以,我们叫《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演义》。“三国志”,表明我们这版三国加入了更多的真实历史,这符合当下很多人都在讨论三国真实历史的市场环境。“演义”,为我们写虚构情节买了通行证,有更大的创作空间。

新三国导演高希希正在拍摄一部叫《三国时代》的电视剧,也是讲整篇三国的,打的旗号是真实历史。但如果你的定位是真实历史,那也就意味着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耳熟能详但是虚构的剧情要删除;貂蝉等虚构人物也要删除;武将单挑等虚构的设定也得删掉。那这部三国的精彩程度可能就大打折扣了。再结合他之前的那些作品,很有可能还只是打着真实历史的旗号而已,因此我并不看好这部剧。

我讲下这版三国相较于前两版的七点提升。

先总的说一下,《三国志演义》共分三部,第一部剧本“群雄逐鹿”已写完,大约40集,剧情到了曹操准备南下荆州。


提升1:将剧情分篇

《三国志演义》第一部,分为了32个篇章,并且每个篇章的人物尽量不涉及其它篇章,相较于《三国演义》,会更加独立,即使从中间看,也容易看懂。

老三国电视剧里有的剧集名字剧透严重,比如“吕布之死”。这点主要也是因为原著采取了很多这样的章节题目。追剧是比较忌讳剧透的。虽然我们都知道吕布肯定死了,但很多没看过三国的观众,他不知道吕布具体死在哪个剧情点啊,所以还是有必要保留一些神秘感的。

老三国的“吕布之死”是两集。制作组在初步制作的时候,可能多了,然后就删掉一部分;也有可能少了,然后填补一部分进去,强行去配合这两集的时长。

我预想的这版三国,在电视剧中,比如开始“桃园三结义篇”,出现黑幕白字:桃园三结义篇,然后开始播放,时长可能是一集半,到下一集进度条到一半的时候,结束了,再出现一个黑幕白字的标题,接着讲下一个篇章,不必强行去配合时长。

《三国演义》原著篇幅较长,并且一下讲这,一下讲那,对很多历史小白来说,看这个故事有点像跑一场马拉松,太复杂,看不懂,可能看了一会就很累,坚持不了。我们把整个三国故事分成一个一个剧情相对独立的篇章,很多观众看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了。


提升2:剧情大幅优化

我写了曹操在为官之前的一段故事,和袁绍等人骑马狩猎,饮酒玩乐,还去偷别人新娘子,有点像纨绔子弟。我还突出了曹操和袁绍两人关系特别好这一设定。

我们都知道,后面曹操和袁绍会在官渡大战,成为战场对手。古人对于这种前后反差的剧情可能感受没那么强烈,但我们现代人看到这种剧情,小时候是发小,关系非常好,长大后是对手,甚至不死不休,真的会感慨万千。

这种剧情很符合我们现代人的胃口,所以很有必要写。

注意,我不是按照格式去套写,我在学生时候就经常会去写各种三国故事,很多年的积累了。我也是一个现代人嘛,有些剧情符合我的想象,那可能也符合大部分观众的胃口。我现在讲的是一个总结论述。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好像是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一方诸侯。

这版的曹操经历了三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也就是讨伐董卓,曹操变卖了在陈留的全部家产,用来招募义兵,但独自追击董卓时基本都打没了。第一次创业失败,曹操很沮丧。

第二次创业,曹操得到好友卫弘大量的资助,并以此招募了四千兵,但回来的路上发生哗变,物资被哄抢一空。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曹操心灰意冷,想散伙。

夏侯惇一番非常提神的话,让曹操重拾信心。

第三次创业,曹操在兖州征战,成功了,但这个过程很难。曹操在这里出现了黑眼圈,很憔悴的形象。

看这些剧情,我们会感受到,原来像曹操起点那么高的人,创业也经历了几次失败,即使第三次成功了,过程也那么难。还有,曹操的这个黑眼圈形象可能大部分人都没看过。

拿下兖州后的曹操,骄傲自满,整日在府中享乐。

荀彧一番劝谏,并规划了事业蓝图,让曹操再次振奋精神。

三国里面,这种员工给老板规划蓝图的剧情其实不止“隆中对”,还有荀彧给曹操,鲁肃给孙权,我这版改为了周瑜给孙策。这种规划蓝图的剧情,也是非常好看的,很有必要写。

我们看这样的剧情不仅感觉更好看,也会觉得这样的曹操更加真实。

这版的曹操在官渡之战打的很难很难,赌命,再拼命的那种,这里不详细说。

曹操统一北方后,在邺城大赏功臣,并和众人分享这二十年的创业过程。这个时候的曹操两鬓已白。我们观众会跟着曹操的回忆,再去看二十岁青春潇洒的曹操,去看那个一心为国的青年,再次感受那段旅程的艰辛。

通过这一段剧情,我们观众好像也跟着曹操那些人,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真的会流泪,会感慨万千。

我们看这样的曹操形象,是不是更加饱满?因为人物的形象是由剧情决定的,这版三国的剧情得到了大幅优化。

提升3:删减了《三国演义》中文化脱节的剧情

《三国演义》刘备三让徐州的这段剧情,很多人看这段时会说刘备虚伪。其实古代这种三让是一种常见的礼节,大到皇帝受禅都要让三次;小到平时小老百姓逢节送礼,也要推来让去,好几次,最后才肯收下。因为我塑造的刘备形象是正面角色,现在再写这种剧情,就会和设定起冲突,所以要删掉。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山羊胡须,看上去仁慈、宽厚,有很多哭泣的剧情,没什么主见。古代人挺喜欢这种形象,尤其是文人,这就是梦寐以求的理想老板。

但现在,我们更多人喜欢的可能是,慕强。

因此,这版刘备将基本还原为正史,喜怒不形于色,看上去比较有威严。

正史的刘备,上巴有胡子,下巴没有。有款游戏叫《卧龙.苍天陨落》,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们做的刘备形象没有那种贵族气质。

一部老电视剧《魔界之龙珠》,里面的上官云,是个很好的参考形象。就是他一站在那里,我们就知道他是领袖人物,是武林盟主,不是正面BOSS,就是反面BOSS,反正一定是一个势力中的老大,就非常有贵族气质的那种。还有正史的刘备喜欢穿华丽衣服,这点也符合。不过上官云是反面的,这版刘备是正面的。

刘备在古城被曹操击败,南下荆州。这一段很重要啊,不写点什么吗?

刘备回头北望,楠楠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就这一幕,这句台词,刘备的这个眼神,把那种挫折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会感叹,失败,真的是贯穿人的始终。

创业几十年了,东奔西走,还是一无所有。人生真的太失败了。但我们会看到,后面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坚持下去,会有希望,会赢的。


提升4:次要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

老三国比较还原原著,所以出场人物很多,那些主要人物有较多的剧情和台词,形象也就比较饱满,而很多配角只有一两场戏,台词也少。对于很多历史小白来说,如果去深究,去找原著看,那就是一种负担;如果忽略这些配角,那这些剧情和人物的意义就不大了,就显得冗长了。

所以新三国直接删掉了大部分角色,主要就刻画那几十个人物,曹操身边就许褚、曹仁、荀彧,刘备身边关张赵;孙权身边鲁肃和吕蒙。剧情也主要就讲曹刘孙三方的争斗。

新三国也因此让很多人比较容易看懂,能大概感受到三国尔虞我诈的文化特色。

老三国这点其实是原著的问题,就是《三国演义》为了衬托一些主要人物,就写了很多次要人物,但很多的次要人物基本都是一两个形象,重复率太高了。

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这个剧情。

第一,有逻辑漏洞。

以一个正常人的思维去想,谁都知道你关羽是曹操的红人,我巴结你还来不及呢?我为什么要拦住你?好,拦你就算了,以没有公文这个理由还说的过去。可是我为什么要杀你关羽呢?我明知道你关羽很厉害,我为什么要赌上我的命去杀你关羽呢?难道杀了你,我还指望着曹操会奖赏我?正史上当然是没有这个BUG的,因为曹操是明确放关羽走的,所以关羽一路上也没什么阻拦。老罗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勇武,强行加这么一段剧情。

并且我看过一个评价,说,人家那几个人是正常守关,是履行职责,你关羽还强行冲关,是你关羽不对。这就和塑造的正面关羽形象是冲突的。

第二,人物形象重复。

这五关守将,就纯粹是为了衬托关羽的戏份而存在的,形象都差不多,只不过有些会用下计谋而已。

《三国演义》出场的人物很多很多,但大部分人的形象都是重复的,要么无脑往前冲,要么忠义勇武等,只是名字和出场的时间、地点不同。

老罗一方面要尽量把正史中出现的人物和剧情都写进去,一方面还要改编,要突出主要角色,就导致这个剧情非常丰富。对喜欢的人来说,这不仅没问题,反而会觉得很精彩;但对很多历史小白来说,可能会有些复杂,体量过大了。

五关六将这段剧情,要么删掉,要么改编使之合理。我的选择是合理改编。

第一关的孔秀,打遍附近百里无敌手,就以为天下无敌了,狂妄无知,并且想得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贪婪愚昧,所以来杀关羽。

第二关的韩福,把关羽拦在城楼下,并大骂,就是羞辱这种天下名将,感觉很爽。

第三关的卞喜和第四关的王植分别是颜良和文丑的徒弟,是袁绍安插在曹营的奸细,为了给师父报仇,所以来杀关羽,挺忠义的。

第五关的秦琪,设定是一个老人家,卡关羽不杀老人的bug,就是在打之前,诱导关羽在众人面前重申了“三不杀”的规矩,其中一个就是不杀老人,然后一直压着关羽打。

这样写,五关的守将,关羽都有正面的理由去杀他们,不会有道德负罪感,并且形象也更加鲜明,逻辑也是通顺的。

原著和前两版三国有很多逻辑不严谨的剧情,这版《三国志演义》各处的逻辑都是比较严谨的,能经得起推敲。

比如:曹操刺董这一段。

老三国曹操说迟到的理由是马匹瘦弱,但马匹瘦弱是一个“持续事件”,你以前怎么就没迟到呢?迟到是一个“突发事件”啊。所以我这里让曹操说遇到了意外,这就合理了。曹操来到董卓身边后没事做,就站着,也不合理。为什么董卓之前说曹操迟到了?这个台词的设定肯定是董卓之前和曹操约定了什么事情,然后你曹操来了就呆呆站着?肯定不合理。我这里设定是曹操定期会来董卓府上给他讲论朝廷内外的局势,这样既可以借曹操之口让观众了解一些天下的形势,也体现了曹操的能力。董卓初进京,急需一个聪明且懂政事、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自己。这样董卓会重用和信任曹操的因果关系就更明确了。这样写,前后的逻辑就是通顺的。


顺着这里,我说下我对改编历史的看法。

可能刚接触历史的朋友,看到了某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很喜欢,然后就想着,把它原汁原味的端上去,大部分观众也会跟着喜欢。

其实不是的,真实历史并没有“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但我们老百姓更愿意把刘关张三人看成是结义兄弟。诸葛亮和姜维并不是师徒关系,但我们民间更愿意把他们传颂成师徒关系。

文化一直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唐宋,把三国文化融合进诗词里;明清,把三国文化融入进小说、戏曲中。

我们也会把三国文化,用一种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更能感受到的一种方式去表达。比如,写的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联军讨董的剧情。

华雄叫战,十八路诸侯之一的韩馥说,哈哈哈,我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然后潘凤去了,被华雄所斩。

吕布叫战,十八路诸侯之一的孔融说,哈哈哈,我有上将武安国,可斩吕布。

武安国可不傻,你喜欢吹牛逼,可别带上我啊。武安国先冠冕堂皇的说了一大堆,然后说,对付吕布,不必用传统的武将一对一单挑规矩。我们十八路诸侯,各出一人,一起打吕布。武安国也因此留下了一命。

十常侍和何进争权这段剧情。

主要就是张让和赵忠两个人讨论,赵忠说完了最终建议,张让再问其他人,你们怎么看?其他八人都说:我等附议。

好几次都是这样。

好家伙,一千八百年的三国时代就有职场混子了?

李傕、郭汜的剧情。

郭汜经常去李傕府上吃饭,一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感觉肚子痛。郭汜的老婆以为是李傕下毒了,就让郭汜吃了很多粪汁去催吐。味道太大了。然后第二天郭汜去骂李傕。李傕就反骂,我每天好吃好喝的招待你,你一大早的来我这发什么疯,你昨晚吃屎了吧?

好家伙,直接暴击!

太史慈的剧情。

太史慈在和孙策相遇的时候,问,你们哪个是孙策?

孙策说,我乃江东小霸王。

太史慈说,我问你哪个是孙策?

孙策说,我就是孙伯符。

太史慈大骂,你聋吗?我问你哪个是孙策?

孙策大怒,和太史慈打起来了。太史慈打的上头了,不知不觉间被孙策的兵给围住了。孙策问太史慈投不投降。太史慈昂首挺胸,说,既然被围,如何不降?

我这里有些改编,让太史慈提前投降了,但这块的剧情不会让人恶心,说乱改历史,只是把剧情精简了一下。老三国讲孙策建业这一集,主要就讲了收太史慈,太单薄了,而且太史慈忠义的这个形象点,太多人物都有,没必要再写。

太史慈投降后,孙策问其姓名。太史慈说了自己的姓、名、字,哪里人士,身高,特长等等信息,就嘴里巴拉巴拉的说个不停。孙策都看傻眼了,急忙拉太史慈走,说吃饭去。

这样,太史慈这个形象就很鲜明了,天然呆,很容易让人记住。

还有古城会的一段剧情。

刘备集团重新集合,来了很多的新面孔,所以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刘辟做自我介绍,叫刘辟,原是黄巾军,主公来到汝南时,投靠了主公。好友龚都刚要说话,刘辟说,他叫龚都,也和我一样,我俩一起的。

好家伙,人家龚都本来就这一句台词,还被你抢了,太惨了吧。


这些配角,虽然戏份很少,有的甚至可能连台词都没有,但一样可以让观众印象深刻,不会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很多角色只是一个过场。


提升5:降低门槛

台词方面的,如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这是《三国演义》原版的: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古代的读书人看这些当然很简单了,但,对我们现在很多人来说,确实有些门槛,所以是需要适当改编一下的。


这是我这版《三国志演义》的:袁绍繁礼多仪,主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以逆动,主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自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有权势者更加目无法纪,善者被欺,恶者更恶。主公制定严刑厉法,以猛纠之,使上下恪守制度,百姓明于法律,此治胜三也;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所任唯亲。主公外简内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事后悔恨。主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出身望族,故而好收高谈阔论、沽名钓誉之人。主公待人至诚,不好虚词,以俭率下,赏赐有功者从不吝惜,故而忠直有才者皆愿为主公效命,此德胜六也;袁绍见人困苦,则嘘寒问暖,对于未见者,则虑所不及也,此谓小人之仁也。主公于眼前小事,或有疏忽。至于四海大事,则恩威所加,无所不至,可谓大仁也。此仁胜七也;袁绍部下,好争权夺利,君臣离心。主公以道御下,使之万众一心,此明胜八也;袁绍不明是非,主公对是,则敬之以礼,对非,则处之以法。此文胜九也;袁绍不知兵事,主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主公有此十胜,破袁岂不是易如反掌?


剧情方面的:比如吕布辕门射戟

我们都知道吕布辕门射戟很厉害,但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我们一说高考六百分,都知道是什么水平,因为我们参加过高考。但辕门是什么?有多远呢?射箭的难度有多大呢?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所以就有必要运用一些手法让观众看的更明白。

我这版主要就是通过纪灵和吕布的台词,来进行一个对比,还有众人的一个反应,来突出吕布辕门射戟的厉害。


提升6:吸收精华,优化不足

这版保留并强化了,老三国的,人物在被斩之前,哈哈大笑,就可保命的剧情;马腾是锅王的剧情。也保留了新三国的一些台词,如:那好哇,他过江我也过江;好计策,不过我想稍作修改。只不过我把剧情点给换了。

没看过前两版三国的人,肯定是get不到这些梗的。不过前两版三国还是有挺多人看过的,留一些前两版的影子,我们很多观众会有一种熟悉感。

前两版有些剧情很优秀,不过也存在不足,所以需要优化,比如老三国“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关羽是和典韦、许褚这些人同一梯队的,是超一流武将。典韦逐虎过涧,许褚拉着疯牛的尾巴倒退数百步,这种力量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类。而关羽只是把磨盘举起来,还有些吃力,这个战力就有点崩了,并且后面刘备义军里面还有一个人举起了更大的磨盘。当然,武将的勇猛不是只靠力气,但这样的细节还是应该优化一下。


提升7:细节更加完善

老三国有几幕士兵打鼓,就那种只有小臂摆动,幅度较小。这不太准确。擂鼓是古代军士进攻的号角,有提升士气和稳定进攻节奏的作用,大部分军士都可以踩着鼓声前进,虽说所有人不会完全一致,但总体的节奏可以把握。所以鼓声是那种“轰——轰——轰”的声音,很响,并且间隔时间较长。而鸣金,也可以是鸣钟,就是后退的信号,应该是那种“叮叮叮”的声音,急促,清脆。所以擂鼓的时候,大臂也要摆动,手甩起来,节奏慢一点,用力一点。而鸣金时,就小臂摆动,两只手急打。

老三国有一幕,贾诩家的下人说,老爷,五官中郎将曹丕来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下人怎么敢直呼曹丕的大名呢?我知道,制作组如果是直接让台词说,五官中郎将来了,那观众可能会不知道是谁来了。为了让观众知道,所以加了曹丕这两个字。但更合适的方式是,我们可以直接在“五官中郎将”的字幕后面打个括号,如:五官中郎将(曹丕)来了,台词不要说出来。类似这种还有很多,如重量、时辰和今天不一样的,还有一些疑难词,后面都可以打个括号解释一下。

三国这段历史涉及的地域广、时间长,应该弄一根时间轴和一张大地图去配合讲解,这样观感更佳,更容易理解。

曹操、刘备等主要人物,介绍里不仅要有姓、名、字,还要有会变化的年龄信息。我们观众就更能有代入感,有跟着历史人物在走的那种感觉。

将士在大部分时候都不穿铠甲,即使在军营议事的时候也是,只有在打仗和即将打仗的时候才穿盔甲,并且要有穿盔甲的镜头,比较繁琐。一身铠甲几十斤,谁没事的时候穿那玩意?这样既真实,演员也轻松。还有,一支军队里面,只有少部分人才能穿铠甲,还要有半身甲,皮甲和不披甲的人,不是所有人都穿几乎相同的铠甲。这样既真实,也节省成本。

剧中白马义从等精锐部队,基本由青壮年组成。黄巾军的年龄跨度要大,要有老人、小孩、青壮年。

雒阳在曹丕称帝前是这个雒,在曹丕称帝后,是这个洛。

并州的读音为(bīng),俸禄两千石(shī),汉少(shǎo)帝。

诸如此类的细节在具体制作的时候会有很多,不赘述。

总的来说,这版《三国志演义》,保留了以往三国作品的精华,优化了不足,原创了很多剧情,细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立体,逻辑严谨,观众能看得懂,喜欢看。


二:以上是我们这版三国在剧本方面的提升,还有这个时代发展所能带来的提升。

1:插画

在剧中插入一些国风图画。这些年随着教育的发展,很多人的国风画确实很好看啊。

2:运镜:

动漫《火凤燎原》,有一幕斩杀大将的镜头,就是镜头是那个被杀武将死前的目光,跟着他的目光走的,真的是非常棒!

还有印度运镜,曹操要刺杀董卓时,董卓醒过来了。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用一个印度运镜,擦擦擦、啾啾啾的那种,超搞笑。后面李儒来了,给董卓分析了一些疑点,再用印度运镜,擦擦擦、啾啾啾,然后屏幕一碎,董卓终于明白了:哎呀,不好,曹操那小子是要行刺我啊。这种运镜方式我是看《剑网三.沈剑心》得来的灵感,里面有两幕是用了印度运镜,真的太搞笑了。

还有什么特效技术更好,画面更清晰等提升。


一说起三国,很多人有固有印象,剧情长,投资大,故事被人拍烂了,剧情大家都熟悉,没新意,是真实历史,不能胡乱改编,古代乱世战争故事,受众小。

现在是一个文化大繁荣时代,科幻、玄幻、末日、悬疑,有太多好看的故事了。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只能抽一部分选择去看。《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生存空间好像越来越小了。

但三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很优秀,这段历史,包含了兄弟情、忠义、建功立业、驰骋沙场、理想主义等文化,让很多人一接触到,就容易代入其中,产生感情,从而喜欢。

时代文化的确在挤压《三国演义》这个故事的生存空间,但本身就很优秀的三国故事同样可以反向吸收时代文化,进化为《三国志演义》。

这部《三国志演义》是一个分水岭,更是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制作一部讲整个三国故事的影视剧,老三国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适当改编,新三国是大幅简化,3D动画版《三国演义》是尽量还原。大家想的都是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上,修修补补。我们从没想过,把坚持、积累、孤独、底线等我们现代人更容易感受到的情感点,融入其中,把更多的时代文化融入其中。

《哪吒之魔童降世》,有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在很多年前的玄幻小说里早就出现过,但因受众等原因,没有这部电影传播的范围广。说实话,我感觉这句话还有点中二,但确实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坚持、积累、拼命、底线、自由,这些感情点在现代很多的故事里都有,不算稀奇,但之前讲整篇三国的影视剧里很少有。我们借曹操、刘备、赵云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去说这些台词,去走这些剧情,效果会很好。

再讲七点这部三国电视剧的优势:

1:这是讲整篇三国故事的,很多人都会来看一看,基础流量很高。

2:很多剧情经过优化,打戏更激烈,文戏更幽默,现在又是网络时代,更容易传播。

3:情感非常丰富,适合反复刷,可能不会反复刷全部,但很多片段是值得反复看的。

4:或因学业,或因游戏,或朋友聊天,很多人需要大概了解(不是研究)三国这段历史,这部剧以后将是最佳的选择。

5:三国是真实历史,改编空间较小,这部三国会把这些年出现的大部分新剧情填进去,后面短时间内很难再出这种讲整篇三国的电视剧了。

6:我看过一个外国人在看老三国电视剧的直播,标题是:去中国之前先看完《三国演义》,但老三国我们自己国家的很多人都看不懂。随着中国在世界获得更多关注,更多人会想要了解中国,而这部《三国志演义》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7:将自己的优秀文化展示出来,很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美国游戏《GTA5》,获得了2013年度最佳游戏。日本游戏《只狼.影逝二度》,获得了2019年度最佳游戏。二者讲的故事都是有着浓厚的本国文化特色。看别人的,自己国家没有的文化,很多人会有一种好奇感。讲这种乱世战争故事的,看这种冷兵器打斗的,三国本来就是独一档的存在,但前两版三国电视剧因各种原因,没有完美的展现出来。这部《三国志演义》在好看的前提下,门槛还低,外国人也能看懂。


有人喜欢幽默的,有人喜欢打斗多一点,有人喜欢严格遵照史实,严肃的。众口难调,这部剧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这是一个三国影视文化发展的必然。什么意思呢?

这部剧在很多地方得到提升,但依然做不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不过后面还会有人站在这部三国和前面多版三国作品的肩膀上,继续推出新的作品,让三国文化一直呈现新的活力。

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想法,说《三国演义》和94版《三国演义》是完美无缺的,就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任何人都不能改动。傻子都知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推出这部剧,是一个三国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一定要做的,是符合这个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的一部作品。若干年后,人们的观念啊,市场环境啊,又会发生变化,那时,又会推出一部讲整篇三国的影视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演义   国故   主公   台词   观众   剧情   形象   电视剧   真实   人物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