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成药,把盘踞在体内的寒气祛了,痰浊没有了,湿气不见了

这些天,不少人都受了寒,一方面是气温的骤降,还有一方面就是衣服穿少了。

起初,只是偶尔咳两下,随后就开始咳清稀的泡沫痰了。在中医认知中,主要是由于外来的寒邪从我们的肌表而入,寒有收凝的作用,可炼化体内的津液成饮。

什么是饮呢?通俗的来讲,饮就是痰的稀释版本,它比津液粘稠,但不如痰那般黏腻。因此,我们有时候习惯的称之为痰饮。

今天讲的这个方子正适合治疗外寒滋生的内饮,名曰小青龙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而今,小青龙汤也被制成了中成药——小青龙颗粒。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法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

我们讲,寒气最先侵袭的就是我们的肌表腠理,它容易潜伏在我们的皮下。

中医讲了,寒主收引。是故,寒邪蛰伏在肌表之下,就容易阻塞我们的毛孔,使得身体内的浊气排不出去,外界的清气也进不来。直接影响到了肺宣发肃降的功能,因此,肺主皮毛啊!

除此之外,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当我们受寒之后,往往也容易出现鼻塞、咽喉肿痛等症状,究其原因,都是受到寒邪收引的影响。

所以,这里首先用到的就是麻黄。

麻黄,因其味麻色黄故而得名。其专入肺经,乃肺经之专药。

麻黄的辛香之性长于走窜行散,可将盘踞在肌表腠理的寒邪通过排汗方式排出体外。

所以,我们小时候一旦着凉感冒,家里的长辈就会说捂一身汗就好了,其实就是通过出汗的方式把体内的寒邪驱赶出去。

麻黄

然而,单靠麻黄发汗,难免势单力孤了些,这里又加用了一味桂枝。

桂枝,是肉桂树上的嫩枝,它离太阳最近,也尽得太阳的光辉,所以,桂枝的阳气也是最充足的。

中医认为,阳气有温熙和推动的作用,可温散我们身体内的寒邪。同时,桂枝也有发汗的作用,只不过它发汗的效用不及麻黄。

桂枝

寒邪盘踞日久,容易化痰生饮,所以,这里又用上了细辛、干姜、半夏三味温燥的药材。

细辛因为其根甚细,其味极辛,因而得细辛之名。

须知,风为百病之长,为诸邪之先导。寒邪可乘风而入,奔袭我们的肌表腠理而走肺经。而中医认为,辛能行能散。因此,细辛在祛除体内的寒邪之余,兼有祛风的功效,为祛风散寒之常用药。

细辛

干姜和我们常讲的生姜出自同源,但和生姜有所不同的是,干姜的药性是入里的,所以,干姜可以把脏腑里的寒邪统统驱赶出去。

除此以外,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中国药典》,细辛和干姜是成百上千个中药中为数不多的可以温肺化饮的药材,把痰浊化生的根源扼杀在萌芽期。

干姜

法半夏以燥湿化痰的功效而闻名于中药圈。法半夏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刷子,把脏腑里的痰浊统统往下刷。

法半夏

三味药材同用,意在将身体内滋生的痰饮一扫而尽。

然而,方子中的药材大都辛温而燥,过于燥烈就容易损伤到我们体内的津液。这个时候,加用了一味五味子和白芍。

五味子和白芍均是养阴生津的佳品,把损耗的津液补足。

五味子

此外,五味子和白芍的味道偏于酸涩,中医讲,酸能收能敛。是故,五味子和白芍在养阴生津之余,还可以把身体内的津液守住,补中有守。

白芍

最后,用上一味炙甘草,以保护脾胃正气免受损伤

炙甘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腠理   干姜   细辛   津液   白芍   麻黄   半夏   桂枝   湿气   寒气   中成药   青龙   药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