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气韵

一碗螺蛳粉,让柳州成功“出圈”。

这座钟灵毓秀的城市,不仅是螺蛳粉的故乡,还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与一座硬核工业城。

奇峰耸立,瑰丽雄奇。喀斯特地貌赋予柳州独特的自然景观,也锻造了柳州人敢为人先的性格,孕育了个性鲜明的城市气质,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奇的故事。

香香臭臭螺蛳粉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讲述了唐代文学家、柳州刺史柳宗元与柳州饮食的故事。而今柳州,柳宗元“甘食虾蟆”已成传说,而一碗粉却让这座城市魅力陡增。

有人说香,有人说臭,还有人说闻起来臭吃起来香。一碗粉将人们分出了不同的阵营:很多人趋之若鹜,不少人避之不及。

今年春节以来,不少“网红”螺蛳粉店排起数百米的长队,“排队两小时,‘嗦’粉五分钟”成为常态。有的游客坐几个小时动车、飞机,甚至自驾一两千公里来到柳州,拖着拉杆箱就来排队“嗦”粉。

诞生即成“网红”并“长红”至今的袋装柳州螺蛳粉,仅用8年时间,从零起步到去年销售收入突破180亿元,批量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期间,柳州螺蛳粉甚至一度遭遇“全网催货”,柳州也因此借“螺”增“粉”,扩大了“朋友圈”。

螺蛳粉得名,因为它的汤是用石螺配以猪大骨、鸡骨架和多种天然香料熬制。在不同地区,有着“一颗螺蛳三碗汤”甚至“一颗螺蛳九碗汤”的说法,隐含着对螺蛳鲜美滋味的夸赞。这种独特的鲜味,是柳州螺蛳粉的最大特色,平添了“三碗上瘾”的吸引力。

初尝螺蛳粉,也曾退避三舍。但当加上红红的辣椒油后,顿觉爽快舒畅、身心愉悦,其丰厚的味觉令人食之难忘、欲罢不能。

柳州人是如何爱上“嗦”螺的?螺蛳汤又是如何和米粉结合成为螺蛳粉的?说法不一。柳州白莲洞遗址有2万多年前古人生活的遗迹,同时期地层中发现了古人食用螺蛳留下的螺蛳壳,这些螺蛳壳都被敲掉了尾部,与今天柳州人“嗦”螺并无二致。南方湿热,多河流沼泽,适合螺蛳这种水生动物生长。这种简单易得的食物,或许是大自然给予人们的馈赠。

如今,柳州螺蛳粉企业最集中的工业园区,相隔白莲洞遗址不到2公里。

“10多年前,谁也想不到一碗又臭又香的螺蛳粉能征服那么多人的舌尖。”曾积极响应“螺蛳粉进京”计划并于2011年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开螺蛳粉店的陈伟说,开店时曾遭受附近不少居民对“臭”味的投诉,而投诉者尝鲜后却变成了忠实“粉丝”,他就隐约感受到这碗粉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敢于尝鲜,让柳州诞生了螺蛳粉,也造就了柳州勇于创新的城市气质。从“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的革新,让柳州螺蛳粉迅速爆红。去年,柳州出产的螺蛳粉达18亿袋,成为柳州“可食用的城市名片”。螺霸王、螺状元、好欢螺等一众品牌,让柳州螺蛳粉声名远播,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创业者。

在柳州螺蛳粉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一个24小时不停播“日不落直播间”,“85后”创业者丘启豪带领着团队,不只在电商领域把袋装螺蛳粉年销量做到了2000万包,还在1年内开了150多家实体门店。如今,他的“皇冠螺”品牌正在布局东南亚市场。

柳州螺蛳粉为何能俏销全球?《新唐书·地理志》称:柳州“地当柳星”为名。而据《隋书》记载:“柳八星,天之厨宰也,主尚食,和滋味。”柳星位于柳州上空,所以舌尖上的柳州火了起来,不仅有螺蛳粉,还有云片糕、艾粑粑、三江油茶、螺蛳鸭脚煲……

此说固然只能算附会,但“地利”是一个重要方面。探析柳州螺蛳粉的“爆红”,与融入柳州人血脉的工业基因、与生俱来的工业思维密切相关。

往往今今汽车城

有着60多万产业工人的柳州,散发着浓浓的工业城市气质。工业化理念渗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中也包括螺蛳粉。

在柳州螺蛳粉生产集中区,可视化的厂房,自动化的生产线,全流程标准化、可溯化,表明这是一包浓缩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的螺蛳粉。

柳州工业基因从哪里来?得从汽车说起。

一部汽车史,半部柳州史。拥有百年工业史的柳州,造车史已长达90年。走进柳州工业博物馆,一件件老物件无声地讲述着柳州艰苦创业的历史,汽车无疑占了“C位”。

走在柳州街头,会发现一个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别现象——很多两座或四座挂绿牌的微型汽车在街头穿梭,网民称之为“宝宝巴士”。这是当地车企适应新能源转型推出的产品。数据显示,柳州一度是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城市。

有句话叫“汽车拉着柳州跑”。这座工业城市,汽车及关联产业每年贡献了近一半的工业产值。近10多年来,柳州每年生产汽车100万辆以上,最高年产量达253万辆。

柳州曾自豪地宣称是“中国人均生产汽车最多的城市”。这座市区人口200多万的城市里,有好几年实现了“年人均生产一台汽车”,这让柳州人引以为傲,到今年已生产超过3000万辆,并且作出形象的比方:“以每辆车长4.5米计算,首尾相接可绕赤道3圈多。”

早在1933年,当时的柳州军械厂造出广西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辆“木炭车”。1969年,当时的柳州农业机械厂生产出广西第一辆汽车——“柳江”牌载货汽车。经过90多年的风吹雨打,现如今柳州拥有东风、一汽、上汽、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生产基地,“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自主汽车品牌在这里发展壮大。

新能源汽车五菱宏光MINI EV连续28个月蝉联中国品牌纯电汽车销量第一,印尼巴厘岛G20峰会上抢镜的五菱Air ev,还有五菱缤果、宝骏云朵等“网红”车型……“神车”不仅支持了柳州经济,还为城市赢得流量。去年,柳州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上世纪80年代,老一代柳州产业工人研制微型车时,曾经拆解国外汽车零件研究;现如今,国外同行反过来拿柳州制造的新能源汽车来研究。”大国工匠、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郑志明自豪地说。

以工业为核,柳州拥有以坚韧直面任何困难的底气。

3天实现口罩下线、76小时自主研发生产出全自动“口罩机”、快速打造出负压救护车和智能移动测温车……新冠疫情暴发时,从“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到“人民需要什么,柳州就造什么”,柳州工业展示了“硬核”实力。

汽车仅是柳州工业的一个缩影,这里还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代汽油机、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世界首台高原型轮式装载机……汽车、钢铁、工程机械挺起了柳州工业的脊梁,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柳州工业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过度依赖三大支柱产业和轻重工业发展比例不平衡。可以说,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任务艰巨。

柳州在升级壮大“老字号”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字号”。今年前7个月,柳州动力电池、智能家电、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7%、18%、16%。昔日“桂中商埠”,而今通达世界。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柳州—同登”“柳州—雅加达”跨境班列常态化运行,“柳品出海”的大道越来越宽阔。

曲曲折折柳江水

以工业闻名的柳州,却有着柔美外表。绕城而过的柳江,把它装扮得风姿绰约、秀丽可人,自然地散发出优雅的气质。

螺蛳粉、汽车,体现着柳州新型工业化的理念,也影响了一江水。

柳江,柳州的母亲河,从云贵高原走来,经过壮侗苗瑶的山山岭岭,在桂中大地拐了一道弯,怀抱着柳州,然后又转向东南流去,汇入西江、珠江,奔腾向海。

投迹山水地,寄情咏离骚。登上柳州城楼,望着蜿蜒柳江,不由得默念起柳宗元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在柳州主城区,柳江自北而来,又向北而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U”形。旧时的柳州,只能依靠浮桥或船只渡江,交通十分不便。

为解决柳江造成的交通阻隔,柳州人先后在柳江上修建了22座桥梁,这些桥梁形态各异,成为柳州独特一景。由此,柳州也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清清柳江水,冠绝三百城。柳州的地表水水质从2020年起连续3个年度排名全国第一。人们很难想到,如这绕城而过的柳江,柳州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柳州毫不掩饰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2010年建设柳州工业博物馆时,专设了“生态宜居馆”,用一面弧形墙体模拟呈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柳州遭受污染的情景:污水横流直排柳江、水体布满乌黑色油污……

痛定思痛,柳州矢志通过推动产业升级和强力治污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多年来,柳州牵牢治理工业污染这个“牛鼻子”,实施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铁腕整治,用“长牙齿”制度促使排污企业自觉守法、转型发展。

这条中国河流由“污”到“清”的变化,是中国生态日趋向好的一个缩影,是观察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窗口。

如今的柳州,摩托艇风驰电掣、内河帆船赛扬帆奋进……柳江连续10多年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水上赛事。

如今的柳州,“岭树”再难遮住柳州人的“千里目”。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在巴西、波兰、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建立了制造基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都有柳州企业的布局。“实业兴市,开放强柳”,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城市和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打造万亿级工业强市。

江岸,游人如织;江上,游船穿梭…… (作者:李 斌 来源:经济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柳州   柳江   虾蟆   螺蛳   气韵   广西   新能源   中国   工业   城市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