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要教孩子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园长:会让娃交不到朋友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这段时间因为老婆出差,文文爸经常周末就带女儿去逛商场。说是逛商场,基本上逛的就是商场中的游乐场,玩一会儿,逛一会儿,然后吃个饭再回家,就成了父女俩的周末日常。


在女儿玩耍的期间,我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现象,看着别人正在玩的游戏,女儿很想加入,随后就会问一句:你们好,我叫文文,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

结果通常是这样的:


·如果被询问的孩子是一个人在玩,通常是比较容易接受新成员的,就会说:好的,我们一起玩吧!


·如果对方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玩,且年龄都在3岁以上,多半会遭到明确拒绝:不可以,我们不需要人了!


·还经常发生的一种情况是,女儿问了后,对方孩子要么不回答,继续玩自己的;要么很敷衍的说“可以”,但实际上并不会接受新成员的加入。


一开始女儿被拒绝后还会伤心一会儿,后来就不怎么在意了,会说:他们不跟我玩,我就自己玩,或者跟爸爸玩!

据近段时间的统计发现,第二、三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远高于第一种,文文爸曾就此请教过一位园长朋友。她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这句经典开场白,很可能会让娃交不到朋友。


01、“我能和你一起玩”,有啥问题?


园长说,学龄前的孩子经常“口是心非”,即嘴上说不,身体却很诚实


比如文文爸有时喊女儿去某个她不熟悉的地方,她通常会说:不,但真的去了那个地方,又玩得不肯回家。

老婆有时就会打趣孩子,让你来的时候,你不肯;这会儿让你回家了,你又不肯了!这其实还真不能怪孩子,受大脑发育的限制,学龄前的孩子语言表达跟换位思考能力都不成熟。


由此再来看看这句经典开场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有啥问题呢?


第一,当孩子听到突如其来的询问时,有可能会被吓到,也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回答,出于自身的保护意识,就会本能地拒绝,“不要、不好、不可以”就会随口而出


第二,如果被询问的几个孩子已经玩得很开心了,是不会思考,新加入一个人是否会更开心的!


就比如我们教孩子要分享时,总会说,给弟弟玩下小飞机,你也可以玩弟弟的小恐龙啊,这样大家都很开心。

孩子真的会分享吗?大部分孩子只会把自己的玩具抱得更紧,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就“很开心”了。


当然,这句经典的开场白: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也不是完全没用,如果孩子都比较大了,都拥有了良好的语言表达更共情能力。又或者在幼儿园长期的社交氛围都是这样,很有可能就会在习惯的驱使下,通常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02、孩子怎样做,才能加入一同玩呢?


文文爸先给大家分享两个女儿的亲身经历:她那会儿才4岁多,在公园的游乐场中玩沙子,那时好几个小女孩正在用沙坑堆城堡,女儿很想加入。

女儿在那几个小女孩身边转了两圈,都没有孩子理她,于是奶奶就鼓励她说:你跟小朋友说,我可以加入你们一起玩沙子吗?


女儿说过后,几个小女孩并没有理她,她就有点伤心地跑到文文爸怀里了,哭闹着说要回家,不想玩了。


文文爸知道她是很想和那几个孩子玩的,于是就拉着她在旁边看,突然,有孩子提议:堆城堡除了用沙,还得用水,现在没有水,怎么办呢?


文文爸就灵机一动,把包里的一瓶矿泉水给了女儿,让女儿给她们送过去,就可以一起玩了。


女儿半信半疑地抱起一瓶矿泉水,走到女孩们身边说:我有水,我可以跟你们一起玩吗?


女孩们看到她手中的水,就兴奋地大声说:可以啊,我们一起玩吧!你给我这里倒点水吧!你给她那里倒点水吧!


就这样,女儿就顺利地加入了女孩们的小群体,和她们一起玩了。

另一个经历是:她看到两个男孩在玩积木拼搭,她一开始并没有说想加入,而是站在旁边观察。


观察了一会儿后,她开心地说:哇哦,这个是什么啊?好炫酷哦!


其中一个孩子就解释说,这个是我搭的停车场,可以停很多车哦!


女儿就说,那我去那边帮你拿些小汽车吧!随后就跑向小汽车区,捧来了好几辆小汽车,并问男孩:这些车可以停在停车场吗?

男孩说:可以啊!你再去找几辆公交车吧!于是女儿又开心地跑过去找公交车,就这样,大家都在一起讨论停车场、公交车的事了,女儿也很自然地加入了男孩们的游戏。


03、满足两个条件,孩子加入更顺利


有了几次女儿成功加入其他孩子一同玩耍的经历后,文文爸总结了两个条件,如果具备了,孩子加入其他群体玩就会顺利很多。


一个条件是:我能为群体做贡献;


另一个条件是:我能服从群体的秩序与规则;


一般来说,其他几个孩子已经在一起玩了,如果有新成员加入,就会打破他们现有的规则与平衡,需要调整现有的资源分配。如果新加入进来的成员不能做出贡献,又不能遵守原有的秩序与规则,他们是不太愿意接受的。

相反,如果新加入的成员,通过自己的一些行动或暗示,让对方知道她加入进来是可以做出贡献或者能遵守他们的规则的,就会相对乐意新成员加入。


比如第一次女儿想加入那几个用沙堆城堡的孩子,是没成功的!后来对方需要水,女儿正好有,能为她们做出贡献,就顺利加入其中了。


第二次,女儿在一旁观察,当对方拼搭好停车场后,就迅速地跑去拿了小汽车,相当于也是做出了贡献的。


所以说,孩子想要加入其他小群体,家长除了用语言鼓励外,还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孩子加入。

比如一群孩子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想想,他们可能会需要什么?我们在哪里能帮忙找到?


我们优先找到这些物品后,带着这些物品加入,被接受的成功概率就会高很多。


总的来说,就是多观察、发现对方的所需,然后用实际行动来提供帮助,继而做出贡献,会成为对方接受的助力。


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内容无关;侵权必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园长   小汽车   开场白   会儿   停车场   群体   贡献   女儿   成员   两个   孩子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