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馆坪,让我们难堪的国土

去“中国东方第一村”防川,去看“一眼望三国”,“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还有那块著名的“土字牌”,途中要经过一块奇葩的国土。

车一驶出美丽的边境城市珲春就看到了远山。仲夏时节,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笼罩着一层轻纱,影影绰绰,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过了圈河口岸,翻过山,公路的右边突然出现一条美丽的大河。汽车停在了公路上,司机说这一段是公路也是江堤,叫“洋馆坪大堤”,有800多米长。

这里静悄悄的,左面是铁丝网围着的是由东北常见的树种构成的绵延无际的森林,一直绿到天边;右边是宽阔的江面,江水浩瀚不息,江对岸是光秃秃的群山,山中与山上都有低矮的碉堡。

望着这紧贴江边的洋馆坪大堤心中无限感慨:这是世界上最奇葩的公路,也是中国最狭长的国土,只有8米宽。左侧是俄国领土,一道铁丝网与路同行,牌子上写着“非法越界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右侧是中朝界河——图们江。1957年,这狭窄的洋馆坪路段被汹涌的图们江水冲断,防川就与内地断了联系,成为一块“飞地”,我国公民出入防川必须借道苏联。直到26年后的1983年,中国在图们江中用青石填筑修成了洋馆坪堤,才使这块“飞地”才有了自己的通道。

车在前行,我在思考:这八米宽的堤坝,让珲春也具有了世界之最,是谁让这里广袤的国土变得如此苗条?是谁让国人感到耻辱,让列强感到可笑?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尊巨大的吴大澂石雕矗立在公路边的山上。停下车来,怀着敬仰之心拾级而上,走到吴大澂脚下。吴大澂依山端坐,眺望大海,眉宇间透出忧虑。这位同治七年的进士,治理黄河,保卫边疆,外交谈判,功勋卓著。他代表朝廷同老毛子进行了艰苦的谈判,不惧强敌,义正辞严,我们应该感谢这位爱国大臣,是他据理力争,把中俄界碑的土字牌向日本海方向推进了八公里,否则,土字牌至今还会竖立在沙草峰上,我们的脚步会在洋馆坪大堤嘎然而止,

继续前行,到了“张鼓峰事件纪念馆”。张鼓峰(又名刀山,得名于山下形如长鼓的湖,因朝语“张”与“长”音近,故名)位于防川村东北1.5公里的中俄边界线上,在图们江东岸,是中、俄、朝三国接壤地区的制高点,海拔152米。

清政府与沙俄在1858年签署不平等的《瑗珲条约》中规定张鼓峰是中国的领土,即使1886年吴大澂与俄国签订的《中俄珲春东界约》也是如此,可是条约中的俄文文本则偷偷地把张鼓峰划归了沙俄,手段多么卑鄙!

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进行的一场军事冲突。历经13天,日苏两方伤亡5940人,8月11日,根据日方的建议,双方停止战斗。张鼓峰事件最后以日军的失败告终,日军撤退到图们江西岸,苏军则趁机进占张鼓峰,将其划为“苏满(中)界山”,并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仅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仅八米宽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这就是今天令人难堪的现实。

纪念馆旁边有一组苏军战士雕像,雕像底座后面刻有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我当时看了很奇怪:爱情歌曲《喀秋莎》怎么刻在这里?原来这歌曲就诞生于张鼓峰事件。战斗发生时,正值珲春的夏季,防川漫山遍野开着梨花和野玫瑰,清澈的图们江如缎带一般飘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从日本海吹来了轻纱一样的薄雾。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美妙的大自然画卷中得到了创作灵感,写出了爱情诗歌《喀秋莎》;苏联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把它谱成了曲。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真的没有想到这世界名曲中的美丽画面竟然是我美丽的珲春原野。抖音上有一位主播是俄罗斯美女,她在唱《喀秋莎》时说,这首美丽的歌曲产生在美丽的俄罗斯大地,我告诉她这首歌曲产生在中国的珲春,她很惊讶,说不可能吧,我进行了说明,她还不太认可。

1943年,由于《卡秋莎》、《有谁知道他》、《送别》等歌词的出色成就,伊萨科夫斯基获斯大林奖金。

突然想起了卞之琳的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们多么悲哀!

更悲哀的是,两个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厮杀,没有征得中国的同意任意改变了中国的国界,上哪讲理去?中国是多么的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图们   沙俄   日本海   珲春   图们江   苏联   大堤   难堪   中国   国土   公路   美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