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19项科技成果亮相工博会

图说:昨天,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9月19日,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复旦大学今年共有19个项目参展,涵盖信息与通信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Xinsorb生物可吸收冠脉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系统”项目一举斩获第23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大奖,该奖项每年授奖总数不超过10项。

另外,复旦的参展项目包括:邓勇辉团队研发超灵敏智能介孔半导体传感材料。环境污染监测、工业生产安全预警、食品安全快检、重大疾病诊断等是社会发展和安全建设的重点方向,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感知层,既是海量数据的接收口,也是万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全球智能传感器孕育出了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邓勇辉团队团队开创性提出了交叉纳米线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贵金属敏化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材料、孔壁化学微环境可调的高性能传感材料,创制了包括介孔WO3、SnO2、In2O3、ZnO、Co3O4/C等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可控界面特性、高活性半导体气敏材料。基于这些先进气敏材料制备的气体传感器能够实现氢气、硫化氢、氨水、乙醇、丙酮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快速传感检测,且传感器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ppb 浓度级别)和高响应性,借助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可实现智能手机实时信号收集。结合大数据、 神经网络算法、5G通信和蓝牙通信等方式,这些传感器将在先进智能化终端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用于基于远程气体探测的工矿生产、气味导航搜索、远程医疗、爆炸物和武器追踪、太空资源探索等。

复旦与兄弟院校合作研发便携式智能超声辅助诊断仪,实现了乳腺癌筛查,拎包上门就能做。在西藏高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周世崇提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大小的仪器,前往日喀则市的一家县医院给当地医生开展乳腺超声筛查的培训。过去,超声筛查技术普及并不容易,但有了他手上的这台仪器,经过简单操作培训,普通的医疗从业人员也可开展筛查,实现一小时扫查15人左右,准确率超过9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团队主导研发了新型人工智能手部外骨骼系统,这个智能医疗设备让偏瘫患者有望重获灵动肢体,将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些偏瘫患者的困境。这个智能医疗设备让偏瘫患者有望重获灵动肢体。

在我国,由于脑出血、脑梗、脑瘫、脑外伤或颅脑手术等脑部疾病或创伤而导致偏瘫的患者有2000万之多。一侧肢体失能不仅导致他们失去了正常的活动能力,也往往由于长期护理负担过重而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此项目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脑损伤导致的偏瘫的治疗和康复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上肢神经损伤、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其他类型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提供了治疗方案。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复旦大学   复旦   人工智能   超声   科技成果   肢体   半导体   传感器   患者   团队   智能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