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地理》丨相顾无识怀采薇-官寨村

具有历史感的老屋。

去官寨的路上,稠浓的乌云在头顶渐渐汇聚,顺着天际线一直往下压低。天色越来越暗,虽然山间蝉鸣不息,但这天气仍不免让我生出一丝担忧——千万别下雨。

下午3点半,我们终于到达官寨。官寨位于镇宁自治县最北端,紧临六枝特区。刚下车,只见村里的老人三五相伴,坐在村口街道的两侧谈天说地,不时对我这位路过的“外来者”投来一丝好奇的目光,然后热火朝天继续刚才的话题。

我轻轻地迈着步子穿过村口来到村活动室,在这里见到了官寨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林发科。随行小哥介绍,林发科是土生土长的官寨人,对这片土地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甚为熟悉,跟着他的脚步,我们会对这个“冷门”的古村落了解得更全面。

为何说“冷门”?来之前我联系到当地,随行小哥说有些意料不到,平时几乎没人联系来采访过官寨,连他都没来过这里。我心里暗想,那我们这次来访都是公平的,大家都心怀求知的视角进入它、触摸它,从而知晓它、看到它。

官寨村白骨塔。陈江南/摄

云团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仍在酝酿,散落的小雨粒似在打前阵。为求保险,我们每个人都带上了一把伞,然后进入到村子深处。林发科告诉我,官寨始建于明朝初期,为温少奎土司府驻地,距今约600年历史。斗转星移,官寨的规模也逐步扩张,形成了以温氏为主的多个姓氏共居的村落,全村300多户,就有40多个不同姓氏。

“这是范家大院的老屋,现已经无人居住。房子建于清代,为单层建筑,整体为木结构,外观质朴简洁。”穿行到巷子深处,走进一户人家,林发科指着对面的房屋说,村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像范家大院这样百年以上的传统老建筑约有10栋,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房屋多为石木结构,墙体用石料垒砌而成,屋顶则采用当地出产的天然石板,贵州本土建筑和江南建筑风格得到完美的结合。

离开范家大院,我们顺着村道直行。沿途的石板房保存较完好,斑驳的墙面见证着岁月沧桑。走到村子外围东部,只见路边斜坡有一座塔,乃安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骨塔为二层八角攒尖封闭式石塔,塔高约7米。塔前立有一通石碑,上刻“白骨塔”3个大字,碑首镌“同治十二年岁在癸酉闰六月吉日立”,尾款处有“委员张鸣和监造”字样。石塔右侧还有一通石碑,上面是江苏人缪崇德所撰的《官寨白骨塔序》。

石头结构的房屋。

乍看名字,有些发怵。“为何叫白骨塔呢?”我问林发科。

林发科说:“修建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官寨以前死去的无辜百姓。”从林发科的口中了解到,官寨一带临近扁担山,是一处战略要地,咸丰四年到同治十二年间,扁担山一带战乱频仍,死伤无数。同治十年,甘肃提督陶茂林奉命前来戡乱,途经官寨时,发现当地尸骨遍野,惨不忍睹,于是决定修建一座石塔,让所有亡灵得以安息。

听完关于白骨塔的历史,我的心情有些沉重。此时,天上的乌云压得更低,我们从一朵乌云奔到另一朵乌云下面,在风雨欲来之前躲进另一场安歇里。在前往村洞边田的路上,云团终于酝酿成功,一道巨大的雨幕轰然而降。

雨水像断线的珠子狠狠地砸向大地。走到一棵古银杏树下时,我的裤腿已半润半湿。“这棵银杏树在我小时候就是这个样子了,以前它的枝丫粗壮到可以从上面挑水走人,每年秋天叶子一黄,来看风景的人还是很多的。”雨声人声相杂,让人的思绪越飘越远。

这时,一位村里的小哥牵着3匹马从树下走过。望着小哥雨中赶马的背影,我脑海里想起王绩的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村寨信息:

区位:安顺市镇宁县丁旗镇官寨村

特色:官寨村附近有黄果树大瀑布、夜郎洞、犀牛潭峡谷旅游景点,有安顺金刺梨、镇宁蜂糖李、镇宁小黄姜、镇宁樱桃等特产,有铜鼓十二调、竹王崇拜、镇宁布依族勒尤等民俗文化。

来源 | 《乡村地理》杂志

文 | 图 陈江南

编辑 | 刘 霜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 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小哥   安顺   乌云   云团   石塔   同治   白骨   大院   村里   乡村   地理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