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要遇热则冷,突出基层治理冷思考

谷绍楠

近年来,各地基层积极探索创新做法,很好地弥合了基层治理的不足。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品牌带动了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发展“热”,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突破口。但是随着各地同质化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未考虑实际生存土壤,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包装浪费本地资源、过度强调“触网”造成审美疑惑、过度依赖网络造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方面。基层各领域工作如何适度“触网”,打破盲目跟风怪圈?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理解“互联网+基层治理”的内涵。“互联网+”不是单纯地在任何领域上的工作“+互联网”,它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更是基层治理的新理念,让基层治理也顺理成章具有网络性、时效性、及时性特征。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社交空间、治理机会,但是网络并不是无序之地,在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下,“互联网+社群”“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村务”等服务平台,线上办事、线下问效,兼具服务、问题收集、公示公开等功能,便利了公众参与、增进了民生福祉,党建引领的基层“互联网+”内涵更加丰富,群众参与更加广泛,形成科技服务、基层治理和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利用“互联网+”加强基层治理。进入新时代,基层面临的问题更加丰富多变,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触网”需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是没有小字可言的。各级党组织要把“互联网+阳光村务”“互联网+监督”作为治理村(社区)微腐败的重要渠道,紧盯小微权力,及时进行公示公开,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合理合规合法用好“互联网+”,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定期及时向群众发布村务信息,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等惠民利民政策,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调动治理积极性。

警惕网络造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网络带来的方便快捷,能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更快更好完成各项工作。但是随着互联网无限挤占公共服务空间,越来越多的基层工作者被数不清的app下载任务、电子表格、电子报告、群内消息接收分散了工作精力,导致服务者面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心有余而力不足”,深深伤害群众的感情。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客观看待网络的利与弊,以问题解决、实际需求为网络办公重点,坚持“自下而上”反映问题和“自上而下”推动整改相结合,双向发力推动整治,削减不必要的应用。一方面保留其实际使用功能,帮助基层干部分出精力搞好服务本职,另一方面让基层工作者在海量信息中不迷失、不负重、不躺平,真正达到基层负担卸下来、干劲提上去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惠民   基层   形式主义   指尖   工作者   乡村   内涵   群众   工作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