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成功了!
月船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南极,一举创造了2个记录:
印度登月成功的消息传来之后,印度网友自制了一个世界各国听到印度登月后的反应,印度是激动到流泪,俄罗斯是重伤哭泣,对应着俄罗斯登月刚失败,巴基斯坦是不开心,NASA也是不开心,甚至有些郁闷。
不过印度确实错怪美国了,印度能登月成功,美国在背后还出了力,NASA和欧空局为印度提供了测控网,其中欧空局在澳大利亚新诺尔西亚的35米天线,为月船三号在下降阶段跟踪着陆器,并且与地面保持通讯。
对印度来说,登月成功确实值得高兴,但他们估计更郁闷,早知道登月能成功,就多带些科学仪器了,这次失策了,带的科学仪器有点少,不过这也没办法,谁让印度选择了一个奇葩轨道,要带特别多的燃料才能登月成功。
印度登月成功之后,有人拿它和中国登月技术比,原因也很简单,中印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是自1976年苏联月球24号之后,唯二登月成功的国家,其他国家:以色列、日本、俄罗斯登月都失败了。
中国登月实力和印度相比,都知道有差距,但是差距到底有多大呢?印度想要追上我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首先,中印登月的轨道是不同的,中国选择的轨道是霍曼转移轨道,途中只需要2次引擎推进,比其他轨道更节省燃料。
印度选择的是围绕着地球慢慢绕圈,每次绕到地球近地点的时候,就点火推自己一把,把自己远地点轨道抬升,就这样慢慢绕,直到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缺点就是废燃料,这也是月船三号没法多带科学仪器的原因。
中印两国选择的轨道不同,是因为火箭运载能力不同,中国嫦娥三号3.8吨,印度月船三号3.9吨,相差不太大,嫦娥三号用的是长征三号乙加强型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5.5吨;月船三号用的是LVM3,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约4吨。
印度的LVM3,是目前印度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而中国还有长征五号,长征十号还在研发中,成功之后可以将人类送往月球。
而且中国选择的轨道可以载人登月,印度选择的奇葩轨道,没法载人登月,因为登个月要花40天时间,航天员的吃喝拉撒都没法保证。
因为嫦娥三号选择的轨道比较省燃料,所以就不用带那么多燃料,剩下的空间可以留给科学载荷,携带了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多个科学仪器。
嫦娥三号搭载的月球车“玉兔号”重137千克,原计划在月球工作3个月,最后在月球上工作了972天,超额完成任务。
印度月船三号在路上需要多次变轨,消耗的燃料比较多,留给科学载荷空间有限。
月船三号由推进舱,着陆器和月球车组成,推进舱几乎是个空壳子,只有1个科学载荷,着陆器携带4个有效载荷,月球车Pragyan携带2个带有X射线和激光的有效载荷。
月船三号的月球车重量只有26千克,设计寿命只有14天,1个月昼,没法在月球上过夜,因为寿命有限,在月球上行走的距离也比较短,能探测出的科学结果相比之下也比较少。
深空测控网关系到登月能否成功,我国为了确保嫦娥三号登月成功,除了在国内的喀什和佳木斯两个深空测控站,还在阿根廷建设了海外测控站,塔拉瓦测控站(政变后废弃),纳米比亚测控站等,这些都是陆基测控站,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远望号海基航天测量船,以及天链1号、2号数据中继卫星,为嫦娥三号运行、飞行等情况,提供支持。
印度这次登月,得到了NASA和欧空局的支持,印度本身的测控网并不足以支持它登月。
这对印度来说虽然也是好事,但也潜藏风险,好事就是印度可以借用NASA的力量登月,但坏处是美国可不是好人,当印度经济崛起,对美国产生威胁后,美国会毫不留情的封锁和制裁印度,航天领域过度依赖美国,一旦被封锁,航天将会遭到重创。
中国嫦娥三号用的是一台7500N的可变推力发动机,推力可以从16%-110%调节;印度用了4台800N可变推力发动机。
很明显,1台7500N推力发动机更先进,因为只有1台,故障率比4台要低不少;而且大推力可变推力发动机,可以满足登月各个阶段的登月需求,同时还能保证登月器的稳定性。
4台发动机需要一起调节推力变化,一旦某一台发动机启动慢了,或者推力稍微大一点,就会导致着陆器姿态失控,月船二号就是在着陆阶段的时候“翻跟头”,导致发动机方向直接朝向天空,而不是朝向月球表面,发动机一工作,直接把着陆器砸到了月球上,任务失败。
月船三号虽然吸取了月船二号的教训,但是发动机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只是把月船二号的5台发动机,改成4台。
印度登月成功固然值得祝贺,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在登月方面技术遥遥领先,不必因为印度登月成功而羡慕印度,因为我们有更好的。#时事热点头条说##印度“月船3号”探测器成功登月# #莫迪挥国旗庆祝印度探测器登月# #
更新时间:2024-07-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