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切二斤肉来”,宋朝人常说的二斤肉,是什么动物的肉?

前言

走进古装剧的江湖世界,总能看到豪侠客人大摇大摆地进了饭馆,打开菜单就是一句“小二,切两斤肉来!”,一副逍遥洒脱的模样。那么,这常出现在宋朝饭馆里的“二斤肉”,到底指的是什么肉类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也算是解开了一个古代美食小谜题吧!

一、鸡鸭鱼兔先排除,量词用错不合理

“切二斤肉来”,这八个字一出,旁人立刻知道,这个客人可是个吃货。不过话说回来,这二斤肉到底是什么肉呢?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它绝不可能是鸡、鸭、鱼或兔肉。为什么这么说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几种肉的量词说法都不正确。像鱼,一般要说“一条鱼”或者“一尾鱼”,很少人会说“一斤鱼”。鸡鸭兔也一样,会说“一只鸡”或者“一只兔”,而不会说“一斤鸡”“一斤兔”。

其次,这些家禽家畜体型较小,一般是直接拿来烹调整只食用,不需要切块,“切二斤”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常理。

所以,凭常识我们可以直接排除鸡、鸭、鱼、兔这几种小体型的家畜,“二斤肉”指的肯定是牲畜中块头较大、需要切割才方便食用的肉类。

而这其中又蕴含着一些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和习惯的信息。比如,鱼这种水生动物,古人把它们当作一条完整的个体来对待,不会有按重量来切割的想法,也没有将鱼肉进行分割以适应不同口味的烹调手段。这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生命的一种尊重和整体性的理解。

反观现代社会,我们会把鱼分割成鱼片、鱼肉等,这代表着一种更功利的利用方式。同样的,鸡鸭兔这些禽畜,古人也更习惯作为一整只食用,而现在我们会把鸡鸭分成各个部位,以适应快餐化的食材需求。

如果这位客人点“二斤鸡肉”或者“三斤鱼肉”,反而会让人感到非常奇怪和不合时宜。所以从他点“二斤肉”这一细节,我们便可一窥古人的饮食文化中所反映出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之别样风貌。

二、昂贵的鹿肉也不在考虑范围内

那么,就是牛、羊、猪这几种大型牲畜中的肉了。我们再深想一下,这几种肉里面,最贵的要数鹿肉。既然这些客人大手一挥点二斤肉,那鹿肉理应也在考虑之列才对。

但是,我们知道,古代时期,鹿不像牛羊猪那样被当作主要的经济牲畜。鹿都是通过打猎取得,属于稀有野味,价格不菲。这些江湖客人们虽然豪气,但终究不是什么顶级富豪,也付不起天价的鹿肉来大口吃肉、畅饮美酒。

所以,虽然鹿肉是好肉,但想想这些客人的身份,他们点的“二斤肉”应该不会是鹿肉了。

其实,鹿肉是否昂贵,在不同时期也有一定区别。早期的古书中,鹿肉还不算非常稀有的美味佳肴。《诗经》中就有“烝鹿瓜祭”的说法,描写当时人们在祭祀时会烹制鹿肉。《仪礼·士昏礼》也提到,古代宴请贤良的时候,珍贵的食材包括猪、羊、牛、鹿等肉类。

甚至在《史记》中,也有记载秦王政初期承认一个鹿贩为亲戚的故事。这表明秦国时期,鹿肉还属于比较普遍的食材来源之一。

到了宋朝时期,随着森林资源减少和鹿群数量锐减,鹿肉已经变成了稀缺的珍贵食材,不能像古代那样随意获取。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饮食文化和食材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这些江湖豪客点菜的小细节,也透露出他们所处年代的历史印记。

三、羊肉太贵平民百姓吃不起

既不是鸡鸭鱼兔,也不是鹿肉,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牛肉、羊肉和猪肉了。我们再来细究一下这三种肉:

其中,羊肉要数最贵。宋朝时,羊肉的价格要比牛肉和猪肉高上不少,是当时的奢侈食材之一。这从苏东坡的诗词中也能略见端倪。

苏东坡在《闻子由瘦》一诗中写道,“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意思是说十年前还在京城的时候,每天吃的都是最好的肥羊羔,现在沦落到黄州这里,已经厌倦了肥羊肉的滋味。

可见,在宋朝时期,肥羊羔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经常享用的奢侈食材。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肥羊羔的价格太过高昂,根本吃不起。

我们再看苏东坡的另一首诗《猪肉颂》,他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诗中直言黄州的猪肉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样,只有下层穷人才会买来吃。

两首诗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宋朝时期,羊肉的价格要远高于猪肉,是一般普通老百姓基本吃不起的奢侈品。

其实,这种现象也蕴含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羊肉这么贵呢?

原因可能有几点:第一,羊的饲养成本更高,需要山泽草场,而宋代适合放牧的草原面积减少;第二,羊的能力不如猪,繁殖速度更慢;第三,羊肉作为祭祀和宴请贵客的上等美食,有一定的精品化定位,牛商也会刻意维持其高价。

反观猪,生长速度快,对饲料质量要求低,养殖成本很低,故价格也随之低廉。 当时有句谚语说,“宁要一石米,不要半石猪”,意思是一石米更值钱,而猪肉便宜如泥土。

所以,从羊肉和猪肉的价格差距,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肉类的生产成本和市场定位,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和消费结构。这也能让我们理解,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吃不起羊肉这样的奢侈品。

四、宰牛需批准平民不易突破禁令

既不是羊肉,那就是牛肉和猪肉了。这两种里面,牛肉的品质要略胜一筹,能够下酒,所以一般客人进店也喜欢直接要二斤牛肉。

但是,我们要注意,宋朝时期有一条很严格的禁令,就是不可以随意宰杀牛只。因为牛可以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力量,朝廷禁止屠户私自宰杀牛只,只有得到批准和手续才可以屠宰。

这对一般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障碍。想吃牛肉,首先得申请到屠宰牛只的许可,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期望不大。就算弄来了牛肉,也必定价格不菲,毕竟供给有限。

所以,平民百姓想突破禁令私自吃牛肉,实在是有心无力。这也能看出,牛肉在宋朝时期还不是一般百姓可以肆意食用的普通肉食。

为什么朝廷会制定这样的宰牛禁令呢?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保护农耕资源。牛能插田耕地,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大规模宰杀牛只影响农业产出,因此朝廷禁止随意宰牛以维护国计民生的粮食供给。

第二,控制肉价波动。牛肉供给减少就会导致价格上涨。禁令可以避免屠户滥宰牛只获利,进而稳定市场肉价。

第三,显示朝廷权威。禁令展现了皇权对民众生活的规制和控制,是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第四,区分贵族消费。皇室和达官可以特许宰杀牛只,一般百姓却很难获得批准,这也成为区分等级的一种方式。

所以,这条禁令其实暗含着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统治技术。它使得牛肉成为一种具有等级符号意味的奢侈食品,普通百姓望肉兴叹,很难真正接触得到。

五、猪肉最终成为答案

羊肉太贵,牛肉难以屠宰,那么最终答案只能落在猪肉身上了。

相比之下,猪能力强,饲养成本低,屠宰也没有太多限制。这导致猪肉的价格非常低廉。苏东坡说的“价贱如泥土”,可以看出猪肉之廉价。

而贱,正好意味着普通百姓吃得起。所以,尽管品质不如牛羊,但猪肉终究还是老百姓桌上最常见的肉类。

当然,也有人会问,既然猪肉那么廉价,为什么这些江湖豪客进店还要摆摆架子非要吃牛羊不吃猪肉呢?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心理上的需求——即使自己买不起昂贵的食材,也还是想在外人面前维持一个门面。就算最后上桌的是平民的猪肉,第一时间点单的时候吆喝要牛羊,也能在群体中获得一定的面子。

这种虚荣心理同样也存在于今天的消费场景中。很多人喜欢首先询问某个昂贵商品或奢侈品牌,即使最后买不起,也能通过这种表态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口味。

由此看来,大手大脚点菜的场景,与其说是显示豪迈,不如说暗示了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需求。虽然时代变迁,这种维护自我形象和门面的手法却代代相传,不失为一种文化趣味所在。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宋朝时期饭馆里客人点的“二斤肉”,指的最有可能是相对普通和廉价的猪肉,而不是剧中表现的那么奢侈。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这种略显夸张的表现,无疑能烘托出人物桀骜不驯、狂放不羁的个性。仅就故事效果而言,这样的描写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而对我们普通观众来说,聊聊这背后的历史常识也很有意思。这或许能让我们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对时代的饮食文化有更立体的了解,不就很棒吗?

希望通过上述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台词背后所反映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现实。这种细细品味历史印痕的过程,也是观赏古装剧的一大乐趣所在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宋朝   鹿肉   禁令   肉类   猪肉   羊肉   牛肉   客人   时期   动物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