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路记忆|81岁人民照相馆:传承经典与时尚不应该是对立的

【编者按】

在上海繁华的新天地旁,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老弄堂。

这片方圆一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人,也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市场的感觉。其中,以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烟火气盛的顺昌路最为重要。

历史需要保存,社会需要创新。一年来,以顺昌路为轴线,这个百年老街区终于迎来了重建。围绕这片土地,澎湃新闻多次拜访记者,挖掘并记录了一些故事。

为市民拍照81年的人民照相馆、秉承老上海时尚的宁静美发店、见证了五代人生活的玉兰树、创业的“80后”福建人他们的家人在顺昌路……看似普通的店铺,树与人相互交流,各自承载着过去。

在城市更新的大潮中,他们有的已经告别,有的将离开,有的还待安排。

上海的旧事也将在惊心动魄的未来在这里演绎。



顺昌路与合肥路交叉口人民照相馆(又名“新人民摄影”)

毗邻上海新天地,在顺昌路与合肥路交叉口,有一栋四层灰白色小楼,里面是人民的照相馆。看似不起眼,它却陪伴了上海人民81年。

人民照相馆前身为乔奇照相馆,1940年由白俄罗斯人开设,后被中国人接管。解放后更名为人民照相馆。1959年迁至淮海中路,后又两次搬迁。照相馆的性质也从私营变为公私合营,最后变为国营。

计划经济时代,照相馆是分等级的,人民的照相馆被列为“特级”,价格也比较贵。在那个拍照还被认为是奢侈的时代,它是上海人民心中的精神地标之一。“去人民照相馆拍照”是很多市民心中的愿望和想法。曾几何时,普通人路过淮海中路,只能羡慕橱窗里的各种照片。经济市场化后,人民影楼的价格变得实惠,也因此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如今,人民照相馆所在的黄浦区建国东路69街迎来了旧区改造,照相馆也将再次搬迁。此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参观了这家传奇照相馆,寻找时代留下的影像记忆。



人民影楼经典人像作品——《风雨同舟》

一对宾客:从银婚到金婚

走进人民照相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照片墙,上面挂满了照相馆经典的人像摄影作品。从今年8月份开始,这面照片墙换成了红色的幕布,幕布前还放置了白色的木制相框,供前来参观的人们拍照。同时,左边的墙面上,挂着许多老客人的新照片。原来,今年春夏之交,人民照相馆举办了一场为老顾客免费拍摄新照片的活动,不仅是为了回馈老顾客,也是为了回顾历史,举办摄影展。搬迁。

其中有谢夏兰和丈夫的合影。他们是人民照相馆的“常客”,是在网上看到活动后特意来参加的。



人民照相馆里陈列的摄影器材

这对夫妇今年已经70多岁了。年轻时,他们就加入江西队当老师。他们也在江西相识、相恋并组建了家庭。谢夏兰还记得,当时两人工资微薄,又因为每年都要回上海探亲,“钱都花在了铁路上”。

当时,她婆婆家在淮海路附近。每次谢夏兰回来探望,经过人民的照相馆时,她都会感到羡慕。“它有一个大窗户,我喜欢看很多照片,但我不忍心拍它们。”

直到20世纪90年代,女儿以知青身份回城,夫妻俩也跟着回城。1997年,为了纪念“银婚”,两人终于下定决心去人民的影楼拍一组婚纱照。

谢夏兰说,拍这组纪念照片花了1000多元,相当于她当时两三个月的工资。“学校的同事都说我愿意,”她说,“但现在想来,真的很值得,还留下了纪念,不然(周年纪念日)就过去了。”



人民照相馆历史照片

她还记得20多年前拍照的场景,早上化妆、发型,拍摄一段时间后吃午饭,买肉包子当零食,休息后拍照。拍照的师傅们非常辛苦,为两人精心挑选衣服,并教他们不断调整动作。办理了一整套手续,直到下午两三点才结束。

“他厌倦了谈论我们的照片拍摄。”回想起往事,那一幕幕还历历在目,谢夏兰笑着指着自己的丈夫说道。

“不过那个确实不错。”谢夏兰拿出手机里的翻拍照片,感慨道。其中两张照片被他们装裱起来挂在家里。

谢夏兰坦言,年轻时她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但后来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现在感觉很幸福。”看到人民照相馆举办这个活动,她和丈夫赶紧报名。

今年6月底,夫妻俩来到照相馆取新照片,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故事。明年将是夫妻俩的“金婚”年。“明年我们就去拍照片,开业后肯定会换个地方,我只要微信搜索一下就出来了。”谢夏兰笑着对影楼店员说道,“婚纱照我不能再拍照了,我想拍一张纪念照。”



2021年谢夏兰夫妇在人民照相馆拍摄的新照片



1997年谢夏兰夫妇在人民照相馆合影留念

第三代摄影师:照片是活的

在人民照相馆工作了40多年的摄影师黄茉华为谢夏兰夫妇拍摄了这些新照片。1977年中学毕业后,18岁的黄默华进入一所摄影专科学校学习。完成学业后,他来到人民照相馆工作。如今,63岁的他已经退休重返工作岗位,继续在这里工作。“以前没有跳槽的概念,比如我们一个职业就是一辈子,很少换职业。”

对于摄影这个他一生从事的事业,他有很多见解。

人民的照相馆以高调和低调的肖像为特色。黄莫华介绍,低调照片的受光面比较小,背景和人物衣服通常都是深色的,更注重脸部的层次感,有油画的感觉;而高调的照片则采用相反的光线,大部分照片都在明亮、浅色的区域。在这里,照片有素描的感觉。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利用光线、调整角度来达到修图人像的效果。

“每个人的缺点都会在镜头前暴露出来,尤其是摄影师的眼睛很‘毒’。”黄默华说,比如有的人眼睛小、鼻梁歪。这时,他们就需要利用光影来在视觉上扬长避短。缺陷。

正当他说话的时候,一个又高又瘦的男人走进了工作室,给他的身份证拍了张照片。黄莫华告诉记者,对于这么瘦的顾客,两侧应该打亮一些,让脸看起来更饱满。

时代变了,大众所接受的摄影风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说镜头的好坏体现了画质的好坏,但现在(照片)画质太好了,人们不想要了。”黄茉华觉得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美观,要求磨皮光滑,喜欢平光。

“但这些东西在过去都是不合格的。”他摇摇头说,以前他很注重质感的真实性。例如,男性的皮肤比女性厚;感觉、皱纹无法完全去除。

然而,老式的照相馆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现在经常使用柔光箱,柔和的光质可以淡化皱纹,柔化皮肤纹理。“以前这个改变,师傅会骂你,但市场‘逼’你做出一些改变。”

同时,人民影楼的大师们对于照片剪辑也有自己的讲究。

“我们会好好地迎接我们的客户,就是在保留真相的前提下,做出一些调整。”黄莫华表示,有些顾客会要求进行大量的照片剪辑,所以师傅通常会根据要求对照片进行修复,同时保留更多的纪实剪辑。切片版本。事实上,后者更受客人认可。

“如果没有比较,顾客看到照片很漂亮就会把照片拿出来,但时间长了,照片的活力就没有了。”



人民照相馆的三代摄影师

黄默华经常谈到“照片的生命力”。“你看我们几十年前拍的老照片,现在就像新的一样。如果只谈大平光,三五年可能就可以了。十年后,这张照片(活力)就会消失。”。”

“当然,固守传统肯定是不对的,摄影师需要跟上社会的发展。但我觉得只迎合年轻人是有问题的。”在他看来,传承经典和时尚不应该成为对立面。



人民照相馆举办摄影展

“50后”师傅和两位“90后”徒弟

有目共睹的是,各类新型影楼和手机拍照技术正在一起“疯狂生长”。人民的照相馆该去哪里?

黄默华已经感受到了近年来生意上的变化。当它在淮海路开业时,正值人民照相馆的鼎盛时期。街上车水马龙,店里也有很多顾客。直到晚上10点才关门。时至今日,人们只能从早期的新闻照片中看到它。当时,路人纷纷围在照相馆窗前观看,或每隔三步转一圈,向店内张望。

现在在顺昌路拐角处,人民的照相馆下午5点关门。顾客中,“中老年人较多,”黄默华补充道,“但30年前他也是个年轻人。”

由于人民的照相馆几经搬迁,很多老顾客都担心找不到地方,“找到了就毫不犹豫地进来”。

“现在外面有很多照相馆,他不敢进去,有的接待人员看到你年纪大了就不接待你了,老人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对于这些老顾客来说,人民的照相馆不仅是一段时光的记忆,也是繁华都市中永远亲切的存在。

也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拍写真。逢年过节,有的家庭会带着老人和小孩来拍全家福,仿佛这已经成为一种节日仪式。“拍摄全家福时,摄影师看到一家人欢乐的感觉也会融入其中。”这让黄默华很高兴。

另一方面,随着时尚的循环,近年来年轻顾客逐渐增多。

“前段时间,经常有年轻人来找我们拍民国风,民国风在抖音上很流行。”黄莫华笑着说,也有年轻人想拍复古风格的照片。“我说你的复古风呢?”,他们说80年代,我说80年代不‘老’。”

对于黄莫华来说,顾客在变,服装在变,摄影工具也在变,但摄影永远是一个快乐的职业。“对我来说,对摄影的热情仍然保持着。”

作为人民照相馆摄影技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他最担心的是传承会在自己这一代被打破。“过去,你会觉得胶片上的照片是一件工艺品。”黄莫华介绍,底片是负像,修复底片需要人工完成。负像上的缺陷用笔来修复,就像现在的皮肤护理一样。但修复后的照片质感更好、更真实。“所以遗憾的是这些编辑技术都失传了。”

日前,因媒体报道,人民影楼再次“出圈”,黄默华也因此收获了两名小徒弟。“50后”师傅带着两位“90后”徒弟,三人合影留念。传承虽断,但总算有了希望。

黄默华时常怀念胶片修片的日子。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 该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顺昌   照相馆   对立   上海   摄影师   影楼   师傅   顾客   年轻人   记忆   感觉   照片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