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国30年,美国辣酱巨头年入450亿,一直被误认为是国货

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编辑 言乐文

曾经家喻户晓的知名辣酱品牌,如今却一蹶不振,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这一令人震惊的变故,打破了人们对该品牌的固有印象。

公开数据显示,其销量比去年暴跌近两成,利润更是骤减超过十亿元。 如此急速衰退的原因未明。有消息称,一款默默无闻的黑马品牌崛起,短时间内就赶超了它多年的销量。

这一外来品牌的身份更令人意外,其实它是源自国外的进口产品,却被许多人误认为国货已久。

它究竟以何种奥妙手段,在国人心中植根?它又将如何改写辣酱界的格局?

一、老干妈:一位母亲的奋斗史

1997年,一个名为“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在贵州省正式注册成立。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这家公司的产值从起步的1400万元增加至1亿元,8年后更是跨过了10亿元的大关。

如今,“老干妈”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名牌,它的辣酱产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老干妈背后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陶华碧的普通妇女。出生在贵州贫困山区的陶华碧,因家境贫寒仅读到小学三年级便不得不退学,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琐事。

青春期她遇见一位地质员并嫁给了他,婚后陶华碧先后诞下两个儿子。本该平静的家庭生活却在丈夫病故后天翻地覆,陶华碧只能挺起单薄的肩膀独自支撑这个家。

为了糊口,陶华碧在贵阳街头开起了小吃摊,主营凉粉。然而她敏锐地发现,前来光顾的客户真正喜爱的不是凉粉,而是她自制的辣椒酱。

陶华碧灵机一动,决定单独推出自己的辣椒酱产品。她精心调配出的辣酱味道醇厚可口,很快在本地建立起口碑。小小作坊也在几年时间里成长为大型食品企业。


正是陶华碧那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今天“老干妈”这个享誉海内外的品牌。

当企业还很小的时候,她就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学生和员工,大家亲切地称她为“老干妈”。这个美好的称呼后来也成了这一辣酱产品的品牌名称。

然而,企业的发展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陶华碧退休后,她把公司交到长子李贵山手中。

和母亲一直坚持的品质经营理念不同,李贵山渴望通过创新与资本运作带领老干妈走向资本市场。但在陶华碧的强烈反对下,他的计划没有实现。

李贵山见母亲强硬态度未变,自己又对接手家族企业不感兴趣,最终选择离开老干妈,转战房地产业,想在新的领域一展宏图。

但是,新的创业之路并不顺利,李贵山还因为资金链问题陷入了信誉危机,让外界对他评价颇低。

老干妈的第二任继承人李妙行,为了减少成本擅自将辣椒原料,从贵州本地产替换成了便宜的河南辣椒。

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了老干妈产品口味的变化,严重影响了老干妈多年积累的品牌信誉。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往往与领导者的决策密不可分。老干妈从一个小作坊起步,依靠创始人陶华碧的刻苦和诚信经营成为行业巨头,但在新领导者的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后,它也在各种错误决策的影响下节节滑落。

二、传统品牌的困境:资本的双刃剑

老干妈作为中国知名的老字号食品企业,一直以其独特的口味和质朴的包装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消费模式的改变,老干妈渐渐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迎来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时期。大量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汇源、可口可乐、联合利华纷纷布局调味品市场,向老干妈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

这些企业丰富的资金实力为它们提供了充裕的营销预算,各种电视、网络广告层出不穷,直播带货使新品牌迅速进入千家万户。

老干妈却一直保持着不打广告、不融资的立场,坚持着创始人陶华碧“让产品说话”的初心。

在营销方式上,老干妈也显得守旧和笨拙。76岁的陶华碧艰难尝试网络直播来推广老干妈,却被网友揭露了“造假”,让老品牌的公信力一落千丈。

与此同时,同类品牌通过电商平台开拓了新的渠道,抢占了餐饮企业的大单,迅速打开了市场。

老干妈坚持“不打广告”的结果,就是被其他企业抢占了先机,错失了在新兴市场的布局机会。

老干妈在保守的经营理念下,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2019年,陶华碧重出山回归老干妈,将配方改回了贵州辣椒,希望重振民心。

消费者对品牌的先入为主印象难以扭转,老干妈的市场处境并未因此好转。

曾几何时,老干妈可谓辣酱中的霸主,但现在已经沦为了小品牌,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老干妈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消费趋势。

事实上,许多民族品牌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比如曾经以全果汁著称的汇源果汁,就是因为不愿意加入矿物质和糖分,长期坚持天然配方,导致味道单一,最终惨遭饮料品牌压制,濒临破产。

中华牙膏作为国产老品牌,也在上市后逐渐被联合利华占据主导权,品牌认知度下降。

民族老品牌面临着渐渐边缘化的命运,本土品牌的地位岌岌可危。传统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学习现代化的运营模式。

资本无疑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让传统品牌承受了生存的压力。短期利益的诱惑,常常使品牌偏离初心,走上“混血”的道路。

保持自我,坚守本源,也许才是企业百年传承的秘诀。老干妈,也终将走出这场与时代的拉锯战。

虽然当前形势对老干妈极为不利,但只要老干妈不忘初心,继续坚持自我,就一定能翻转局面,重振雄风。

三、喧嚣之下的静谧之声——中国民族品牌的抗争之路

“土生土长”的名号,不一定代表真正的本土品牌。在喧嚣的外来品牌浪潮之下,许多中国老字号和民族品牌正在默默坚持着抗争之路。

他们也正通过不断的创新与突破,争取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四川老干妈,曾一度让世人刮目相看。它不仅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还曾在海外开启中式调味品的新天地,一瓶老干妈达到数百元的天价。

然而,老干妈却在近些年逐渐失去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一家名为“味好美”的辣酱品牌崛起,其品类覆盖甜辣酱、黑胡椒酱等各类调味品,并成为包括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快餐巨头的稳定供应商。

这让味好美一跃成为全球调味品第一,2021年销售额高达53亿元人民币。

然而,味好美并非中国本土品牌,它诞生于19世纪的美国。当味好美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它取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品牌名字,加之与众多国内知名餐饮企业的合作,让它易使人将它误认为民族品牌企业。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中华牙膏这个老字号,其实早已被联合利华收购,实质上是一家英国品牌。新加坡的金龙鱼调和油,美国的哈尔滨啤酒,都以“民族品牌”的名号迷惑着国人。

这些外来品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给许多民族品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面对外来品牌的冲击,中国的民族品牌并非束手就擒。一些老字号企业正努力进行转型升级和创新,以求在市场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比如同样起源于四川的乐山大佛茶,它与佛教文化和中国茶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打出了寓教于乐的品牌理念。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又注重创新服务、场景包装等,让更多外国游客也喜爱上了这款中式茶饮。

民族品牌企业仍需不断尝试与外来品牌的“不同之处”,这是他们立足于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必由之路。我们也期待着,在喧嚣之下,中国本土品牌能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声音。

不过,民族品牌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老字号企业在进行品牌升级的道路上也经历过坎坷。

比如同样来自四川的酸菜鱼,这道家喻户晓的经典菜肴,其制作工艺并不容易完全标准化。这导致一些老字号在走向连锁经营时,往往难以完全复制品牌初创时的风味。这也让不少老字号在扩张的过程中受到了影响。

此外,民族品牌要面对的还有消费群体的变迁,以往熟悉的品牌常常代表着消费者心中的“怀旧记忆”,但在新生代消费群体中却未必还能保有同样的影响力。

这也要求民族品牌必须紧跟时代脉搏,进行品类和营销方式的持续调整。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在新老消费群体中获得认同。

可以说,民族品牌正处在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新阶段。我们看到,在喧嚣之下,民族品牌正以自己的方式发出独特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期待,这声音能越来越强,也让越来越多的民族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绽放独特的光彩。

当然,民族品牌也要注意在传承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外来品牌保持一定的区隔,避免过于相似而失去独特性。

比如在推广海外市场时,单纯模仿国外品牌的营销手段,也许不如发掘中式品牌的文化内涵更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同。民族品牌能站得住脚,还需坚持自我,不盲目跟风。

四、结语

食品企业要经营好自己,关键还是要诚信经营、与时俱进。 老干妈作为国产辣酱的翘楚,也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改进配方、包装,走在市场最前沿。

味好美作为外来品牌,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是因为不断本地化,迎合中国人的口味。 一个品牌成功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国别,而是看其是否真诚、负责任、能不能与时俱进。

我们不应盲目抵制外来产品,也不应轻视自主品牌。重要的是,企业要用诚信留住老客户,用创新开拓新客户。

哪家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乃至成长,就说明它值得被消费者信任。我们作为消费者,也应明智选择,不因为莫名的偏见或标签而左右判断。

最后,一个疑问留给大家:在购买决策中,我们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辣酱   中国   国货   老字号   家喻户晓   美国   与时俱进   巨头   消费者   民族   品牌   市场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