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海南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侧记

自2022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科学开展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着力查明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条件、水土流失、侵蚀淤积等主要生态地质问题,识别生态安全风险,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昌化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利用提供地质支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记者 王康景 通讯员 郭润 李习文

项目团队拍摄的昌化江流域部分区域植被情况(李习文 供图)

边学边干 支撑生态修复措施提出

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是海口中心转制以来的第一个生态类项目,项目周期为2022年-2024年。2022年,作为项目团队的带头人,80后探矿工程高级工程师李习文带领10余人的年轻团队开展该项目工作。

“我们团队缺少经验,只好边学边干,一年多里集中精力在昌化江流域中下游开展生态本底调查研究。”李习文说,团队积极对接海南职能部门收集资料进行学习,在开展实地调查过程中,有时一天接打上百个电话请教中国地质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专业单位。

任务、学习两手抓。任务重时间紧,他们曾一年坚守在野外开展调查长达7个月。在野外调查期间,李习文和团队多次线上请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并邀请教授学者来到昌化江,实地指导项目组运用遥感解译、模型反演等多种技术手段查证流域生态地质问题、分析成因机理。项目组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发现2017年以来昌化江流域植被覆盖较好,矿山面积有所减少,废弃矿山的修复效果较好,主要得益于海南省落实严格的生态保护举措。

项目团队在昌化江河口调查淤积情况(李习文 供图)

此外,基于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利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分析出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面积、分布和变化,发现昌化江流域存在不同程度水土流失问题。团队针对流域的成土母质、地形地貌、植被覆盖、降雨、气候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域风化层松散,中上游降雨丰富,雨水侵蚀持久,下游降雨集中量大,侵蚀作用强。加上流域大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沿线种植果园,人类对土壤改造频繁,存在土壤裸露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相对突出。

为了准确掌握流域下游河流两侧地层产状及含水层分布情况,查明地下水补充方式,分析河水径流量对地下水的影响,团队在昌化、三家、四更3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揭露调查区基岩为花岗岩,查明15米以上的浅层含水层分布情况,经水质检测及综合分析,昌化江两侧地下水存在径流补给形式,但影响范围较小,主要在河流两侧1公里以内,河口因海水倒灌,导致两侧少部分土地盐渍化。

“这些调研成果为后续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提供了很重要的参考依据。”李习文表示。

项目团队在昌化江流域近岸走访(李习文 供图)

“乘风破浪” 解密沉积成因机理

河口淤积不仅会影响船舶通行妨碍渔业发展,还会影响河口生态,造成河口岸线的侵蚀加强,是这次项目的调查重点。项目团队在昌化江河口布设了55个取样点位来采集海水样和沉积物样本,检测昌化江河口区域水质,分析河口沉积物来源,沉积成因机理。

“我们租用居民的小渔船,凌晨5点上船,一出去就是一整天。”李习文说,河口工作区水深在1-10多米不等,2人徒手将20多斤重的沉积物采样抓斗拉上来很是吃力。有时河口和海上风浪大,船小而颠簸,队员们多有晕船,为完成任务,他们在船上每天几乎只补充少许干粮,两天下来大家都晒得黝黑黝黑的。

“前期我们沿着昌化江流域海岸线徒步走了75公里,设置了61个控制点,调查防护林和海岸侵蚀淤积状况。”项目团队队员张士友说,为了更进一步掌握河口水底地形地貌、海水流速流向变化情况,团队在河口设置了2站位的定点海流观测和60公里的单波束测量。

团队船上作业不是早出晚归,就是挑灯夜战,有队员调侃道:“以前一直想看日出日落都没实现,参加野外调查竟一次圆梦。”

在查证海岸线侵蚀淤积变化情况上,项目团队设置了10余条岸滩剖面监测工作,选择凌晨1点-9点潮位最低时进行RTK测量线上固定点位高程。

项目团队经过多种手段实地调查,结合遥感等数据综合、分析发现,昌化江河口侵蚀淤积比较严重,流域水土流失较为突出,降雨后携带大量泥沙至河口,中上游多处水库、发电站蓄水,平常下游水量小,入海口海水倒灌,海水与河水交汇受影响,河口三角洲、沙嘴地貌发育,从而形成河口淤积。

“河口淤积带来的问题比较复杂,不仅会导致河水与海水交换削弱,让近岸红树林出现退化,还会影响当地渔业发展和行船安全。”张士友说。

项目团队在取样调研(李习文 供图)

调查与公益服务并行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除了初步掌握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河口淤积、近岸侵蚀等问题的现状与分布外,项目团队还基本查明了流域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生态地质条件,为开展昌化江流域生态地质区划,进行流域生态地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项目组联合海南省水文水资源局,拟借助昌江县保桥水土流失监测站,利用现有的“径流小区”(对坡地水土流失规律和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的一种测验设施),加强对昌化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长期监测,分析不同坡度、植被覆盖度、降雨等多种因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便基于实验结果提出生态治理和修复的方案。

项目组建立了下游泥沙模型,提出护水土和清淤等河口淤积治理措施,将有力支撑昌化江河口生态修复及昌化一级渔港建设;初步构建了热带雨林区生态修复综合调查技术指南,逐步建立“调查-监测-评价-修复”服务模式,为持续开展热带雨林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积极对接地方市、县公益服务活动,完成海南琼中黎母山镇天然富硒地块调查及省级推荐评价,初步圈定无公害富硒地5342亩,助力琼中在富硒特色农业方面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在昌化、三家、四更3镇实施探采结合井10口,能够解决1000余人饮水和100余亩农作物灌溉用水问题。

下一步,团队将继续对昌化江流域上游,尤其是热带雨林生态多样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按下生态调查“快进键”,跑出海口中心“加速度”,开启海洋地质调查“新征程”,为服务“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海洋强省”建设谱写新时代“地质人”的华美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江流   河口   生态   侧记   海南   植被   江河   流域   地质   海水   团队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