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文化挪用!被迪奥“偷”走的中国“马面裙” @GDYT

封面图

撰稿 赵京媛,《智本青析》实习评论员,就读于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初审 李佳兴,《智本青析》实习评论员,就读于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

二审 杨啸杰,大外交智库(GDYT)助理研究员、《智本青析》编辑部执行副主编兼审核委员会委员;

终审 吴翔,大外交智库(GDYT)研究员、《智本青析》编辑部执行主编。


7月15日,时尚品牌迪奥推出所谓“Dior 标志性廓形”的半身裙,因与中国汉族传统服饰“马面裙”(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的设计高度相似,甚至连褶皱细节都一样而引发广大网友的质疑与声讨。在被质疑抄袭后,迪奥官方并没有答复,而只是在中国官网下架了该产品,国外平台仍在继续售卖。舆论持续发酵并蔓延至线下。

7月23日,中国留学生在巴黎街头身穿汉服高喊“迪奥,停止文化挪用”,以此抗议迪奥对“马面裙”的抄袭行为。其实,此次争议焦点不仅在于迪奥照搬中国“马面裙”的设计,更在于它采用后反声称这是自己品牌的“标志性廓形”。对于众多不知情者而言,此举会对“马面裙”产生误读,误以为这是迪奥专利,届时如果中国再度推出此类设计,反而会被认为是剽窃的一方,严重侵害中国在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当中国传统文化被模糊化,世界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尊重之心又该从何谈起?

迪奥海外地区官网上,这款售价2.9万元的半身裙仍在销售 (图源@必应)

一、时尚领域的“文化挪用”并非个例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时装、秀品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国际大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品牌在产品标注中不承认设计灵感来自中国,服装经“直接挪用”后成为“全新设计”和具有独创性的“标志性设计”,这样的恶劣行为严重伤害了国人感情,应该坚决抵制。

近日,迪奥的相关词条屡登微博热搜,单日阅读量破亿 (图源@新浪微博)

(一)“文化挪用”的发展与内涵

“文化挪用”现象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早已存在,但当时人们对这一行为还未产生清晰的概念。直至1976年,英国评论家肯尼斯库·库茨·史密斯发表了《关于文化殖民主义问题的一些一般性观察》,在讨论文化殖民主义问题时提出了与“文化挪用”相似的观点,用以描述西方文化对来自殖民地的艺术形式接管。自此,“文化挪用”开始被用于一些对文化殖民主义的批判中,后进入社会学、法律、政治等领域。

2012年,“文化挪用”不再仅作为学术界的一个新概念被相关学者所研究和使用。随着Twitter和Instagram的流行而广泛传播,“文化挪用”开始成为时尚界经久不衰的话题。2015年,美国族群政治和多元文化特别是“BLM”运动(全称Black Lives Matter,即“黑人的命也是命”,这场国际维权运动旨在抗议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系统性歧视)兴起,“文化挪用”迅速成为文化界和时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可以说,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使本来束之高阁、只为少数人所了解的学界术语“跨出象牙塔”,成为被西方大众所熟知的媒体舆论利器。在大众舆论视角里的“文化挪用”,常常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强行挪用、重新诠释从而获得艺术授权、商业实利并实行文化掠夺的代名词。

以上,“文化挪用”在狭义层面可以理解为人们使用不属于自身地域文化的素材与方式从事文化活动的行为,这些素材与方式包括:风俗、图案、色彩、造型等。“文化挪用”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下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但都是挪用方在不理解和不尊重被挪用方文化的情况下,将本不属于本地文化资源借用过来的有意行为。

7月16日,人民网评迪奥半裙事件 (图源@新浪微博)

(二)“文化挪用”引发的相关争议

近年来,有关“文化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除了此次迪奥挪用中国汉族传统服饰“马面裙”导致的风波外,无论是2016年华伦天奴邀请《国家地理》杂志著名摄影师在肯尼亚拍摄以部落族群为灵感的高级成衣广告,起用白人模特梳“黑人脏辫”、穿戴部落风格服饰,还是2017年美版《Vogue》杂志“多样性”特辑中,超模Karlie头戴黑色假发扮成日本艺伎,这种挪用非洲、日本等国文化元素的行为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相关争议还在持续……

马克·雅可布(MARC JACOBS)秀场上的长发绺灵感源自黑人和哥特文化 (图源@观察者网)

1、“文化挪用”引发的解释之争?近年来爆发的有关“文化挪用”的大规模争议事件当属“旗袍舞会”。该事件发生于2018年4月,推特用户名为“Keziah”的美国高中生在推特上发布了自己身穿旗袍参加学校毕业舞会的照片,并配文“毕业舞会(PROM)”。美籍华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对照片进行了转发,评论“将中国文化作为礼服穿着并不合适”。他对旗袍背后的历史进行了解释旗袍原本是宽松的服装,之后被修改成修身合体的样式,在极端的父权压迫时期,中国女性不得不这样穿着。随后,这条旗袍舞会的推特被转发了四万次,林书豪的评论引发了一些社交媒体用户的共鸣,更多网友加入了讨论。

许多媒体就“穿旗袍是否属于文化挪用”这一问题发表了见解,讨论达到高潮。支持方认为世界文化已经处在一个多元时代,人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女孩可以选择穿着她喜欢的任何裙子去参加舞会;而反对方认为女孩不应该穿着旗袍这种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传统礼服参加毕业舞会,因为旗袍的背后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中国人却穿着旗袍出席娱乐场合是一种不尊重文化的行为。

“旗袍舞会”的这场讨论引起了各个领域的人们对“文化挪用”道德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文化挪用并非只是一种单纯行为,同时也是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一些问题的反映。

一名自称来自中国的推特用户称中国文化不是“用来给你参加舞会穿的”。 (图源@推特)

2、“文化挪用”与“抄袭”相伴相生?艺术中的挪用作为一种创作方式,通过借鉴或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创作,主要强调是否具有新思想或内容的表达,但是在艺术中的挪用中,不少作品被判定为抄袭。美国艺术家杰夫·昆斯的雕塑作品《一串小狗》就是艺术挪用中的经典案例。这幅作品来源于美国摄影师罗杰斯的黑白照片,于1989年被以“版权侵权”提起诉讼。尽管昆斯在辩护中声称其作品是对罗杰斯的作品合理使用和模仿,但是美国法院驳回了这一论点,认为昆斯本可以在不复制罗杰斯特定作品的情况下构建他对这种艺术类型的模仿。昆斯没有对罗杰斯的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只是简单复制,不属于合理使用。

杰夫·昆斯雕塑作品《一串小狗》(下)与设计原型罗杰斯的黑白照片(上) (图源@必应)

另外,2018年美国品牌汤丽柏琦春夏系列中一件大衣的商品描述是受非洲文化启发的设计,但被网民发现这件大衣与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一件罗马尼亚20世纪的外套极其相似,最后该品牌承认并且修正了错误。但从整个事件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所使用的文化本身并不了解,品牌几乎不作任何改变就将博物馆的展品变成自己商品的行为与抄袭无异。

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20世纪罗马尼亚外套(左)与汤丽柏琦2018年春夏系列(右) 服饰花纹与剪裁极其相似

(图源@必应)

二、“文化挪用”的傲慢与偏见

(一)刻板印象的加深与丑化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对某个事物形成一种笼统而固定的看法,忽视个体的个性和差异,认为这个事物都应该具有某一特征。在艺术创作中,刻板印象主要表现在涉及某个文化群体的角色时,该角色往往以表现文化特征的方式出现,这种长此以往通过文化特征来进行对人物塑造的方式是加深刻板印象的原因之一。

2019年,坂口遥和圣马丁两位摄影师开启了名为“转型”的摄影项目,对电影行业中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发起挑战,他们采访了多位好莱坞少数族裔演员,并把他们平时最常扮演的角色形象和自己的理想角色形象拍摄下来。其中,美国亚裔演员翁安娜表示最常接到的角色是身穿红色旗袍的“中国娃娃”,但自己最向往的角色是着装干练精明的侦探;拥有九年演绎经验的印度演员雷什玛·加杰尔最常扮演的是身穿莎莉的印度女人,但她最想演绎像电影《古墓丽影》女主角那样骁勇善战的角色。摄影师正是通过拍摄少数族裔演员两种角色造型的方式,将世人的刻板印象与个体的鲜明差异形成对比,以呼吁电影行业对演员和角色的多样化问题的重视。

美国亚裔女演员翁安娜最常接到“中国娃娃”的角色(左)与理想的侦探角色(右)

(图源@《当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挪用现象研究》)

此外,2012年,中国摄影师陈漫为《i-D》杂志拍摄的一组照片《中国十二色》在2021年上海“迪奥与艺术”的展出也曾引发巨大争议。这组照片中十二个姑娘,无一例外,都是“眯眯眼”“雀斑脸”“高颧骨”并搭配着夸张妆容与奇装异服,让人极度不适。陈漫因此被质疑“丑化中国女性,讨好西方审美”。翻涌的情绪背后,我们应该明确要反对和抵制的究竟是什么——应该是西方长久以来的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而不应是单纯某一种长相。详情可参见文章《丑陋的中国人?“陈漫事件”背后的东方主义与文化反思》

中国摄影师陈漫杂志作品《中国十二色》 (图源@必应)

(二)宗教文化的不当挪用

对宗教文化的挪用是艺术创作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但在许多宗教中,一些宗教元素和物品是具有一定宗教意义的。创作者在不了解其内涵的情况下使用这些元素和物品时,往往会引起宗教成员的不满。美国摄影师安德里斯·塞拉诺在1987年拍摄了作品《尿浸基督》,塞拉诺将带着耶稣的十字架浸入装有自己尿液的容器中拍摄了这幅作品。截至今日,这幅作品在展出时都无间断地受到天主教成员的抗议。

除了引起宗教成员的不满之外,对宗教文化元素过多的挪用可能会导致该元素逐渐失去它的宗教意义。英格兰教会的贾斯汀韦尔比大主教曾在2013年表示,十字架和耶稣像在“现在只是一种时尚表达,已经失去了它的宗教意义”。而在关于十字架的历史中,佩戴十字架是基督教成员经过斗争后才获得的权利,十字架曾代表基督教的一段历史。时至今日,十字架却正作为服饰设计和佩戴中的一种时尚元素而流行,开始逐渐失去了它的宗教意义。

美国摄影师安德里斯·塞拉诺《尿浸基督》“沉浸”系列 (图源@必应)

三、抵制“文化挪用”,讲好“中国故事”

80多年前,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呼吁中国人在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而非盲目跟从西方文化。时过境迁,“拿来主义”如今成为对机械性全部照抄的讽喻。

此次迪奥将我国汉族传统服饰“马面裙”简单粗暴地“拿来”不由得让人感慨,国人在自信于“中国风”正在影响世界的同时,更要警惕“文化渗透”与“文化侵略”。庆幸的是,对于明显的不当挪用、照搬抄袭等不尊重行为,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发声、勇于发声,以昂扬的姿态迎接质疑与挑战、以自己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守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吴郑宏:《“文化挪用”在时尚设计视域的创建研究》,载《美术大观》,2019年第8期,第142-143页。

[2] 尹菲菲:《当代服装设计中的文化挪用现象研究》,硕士论文,中国美术学院,2021年,第23-25页。

[3] 王郁彪:《“迪奥抄袭”上热搜 “传统文化被盗”应被正视》,载每日经济新闻,2022年7月19日,第1版。

[4] 唐莎莎:《美国高中女生穿旗袍被指“文化挪用”中国网友:想穿就穿》,观察者网,2018年5月2日,https://www.guancha.cn/culture/2018_05_02_455542_s.shtml

[5] 印客美学:《迪奥被指抄袭马面裙?文化挪用如何界定?》,观察者网,2022年7月19日,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08344&page=0

[6] 法语法国:《巴黎中国留学生抗议迪奥抄袭,捍卫传统文化话语权》,中时新闻网,2022年7月25日,https://www.stnn.cc/c/2022/0725/3744881.shtml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迪奥   中国   文化   美国   旗袍   舞会   摄影师   宗教   角色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