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味从何时算起?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蔡辉

新寒冻指似排签,

村酒虽酸未可嫌。

紫烂山梨红皱枣,

总输易栗十分甜。

1170年闰五月,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行至北京良乡,他这样写道,称:“驿中供金粟梨、天生子,皆珍果;又有易州栗,甚小而甘。”

金粟梨又称金蜜梨,形似鸭梨,色棕黄,甜度高;天生子一般认为是无花果;“易州栗”(诗中写成“易栗”)即良乡板栗。范成大懂栗,他在《吴郡志》中盛赞常熟产的“顶山栗”,称它“香味胜绝,亦号麝香囊,以其香而软也,微风干之尤美”,但在这首诗中,他却极赞良乡板栗“十分甜”。

南宋使节对金有鄙夷之情,喜记其陋俗,以凸显其粗鄙。北宋末年,马扩在《茅斋自叙》中,记金国早期食俗,无非“以半生米为饭,渍以生狗血及葱韭之属,和而食之”,到范成大时,金国都城已从上京(黑龙江阿城南)搬到中都(今属北京市),食俗剧变,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又广泛学习契丹、中原食俗,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风味。以致范成大等人下笔时,亦常有褒扬之辞。

今人谈“老北京风味”,止于明清,但最古早的“老北京风味”,应从金中都算起(此前北京只是边镇,人数少,风味不固定)。

金代白釉红绿彩鱼纹碗

因史料不足,金中都风味究竟如何,后人已难确知。目前相关研究中最全面的,当属学者黄甜的博士论文《金代饮食生活研究》,只是该文范围不限于金中都。本文在黄甜的论文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章,试作梳理。

稗饭、稀粥是正统

学者于为在《从辽金饮食词语对比看金朝东北地区饮食文化》中,对比辽、金的食物词汇变化,以见金代进步。

比如辽无“高粱”一词,金才有。辽亦无粉餈(音如磁,意为糍粑)、糗饵(将米麦炒熟,捣粉制成食物)、糁食(取牛羊肉切碎,加两倍稻米,包裹并煎熟),金则有。这些食物来自中原,需农耕基础。辽只有半生半熟的“硬饭”,金初也“以半生米为饭”,或“春夏之间,止用木盆注粥,随人多寡盛之,以长柄小木杓子,数柄回还共食”。

金朝早期主食是稗子。

马扩陪阿骨打出猎,即“人置稗饭一碗”,他说:“自过咸州(今属辽宁开原县)至混同江(属黑龙江流域)以北,不种谷麦,所种止稗子。舂粮,旋炊硬饭。”“自过嫔(今属辽宁海城市)、辰州(今属辽宁盖州市)、东京(今属辽宁省辽阳市)以北,绝少羊、面。”

其实,唐朝时“靺鞨(女真的祖先之一)土多麦”,且“卢城(今吉林省安图县石门镇一带)之稻”是当时名产。可在高寒地带,稻麦都竞争不过稗子。

稗子形似稻,在中原被视为害草。稗子生长期短(76至130天),产量大(现代品种亩产达300至500公斤),滋味好(蛋白质含量达20%,高于牛肉),且同时产出稗草(现代品种亩产达4至10吨),可作饲料,适合游牧。

占据中原后,金人保持了爱喝粥的习惯,但加入肉、菜、糖等,且有粟米水饭、粟饭、麦仁饭、糯粥、大麦粥、豆粥等,还有中原名食“豌豆大麦粥”。招待南宋使节时,干饭、水饭一起上,可自选。

金朝比南宋吃得阔

1169年,南宋使节楼钥至金,接待宴竟达十三道菜。据学者杨军在《〈北行日录〉反映的宋金饮食文化交融》钩沉:

燥子粉:即米粉,中原用虾段作卤,金人用豚肉,中原少食,契丹人亦不食,称为燥子,是改良做法。

肉油饼:即馅饼,皮用“白面一斤,熟油二两半,猪羊脂各二两,剁碎,酒一盏,与面同和。如硬,入羊骨髓。分作十剂”,本是宋朝美食。

腰子羹:亦是宋朝美食,以羊腰为佳。

松子糖粥、糕糜:唐朝中原即有糖粥、糕糜,宋代只有杏仁糖粥,金朝改用松子。宋代糕糜用糯米,金朝则用黍子。

煎鱼:金人嗜鱼,楼钥后到浚州(今属河南浚县),“供黄河鳜鱼,甚鲜而肥”。

咸豉:辽以豉佐餐,金用酱,咸豉改成菜肴,即:“熟面筋,丝碎,笋片、木耳、姜片,或加蘑菇、桑莪、蕈,下油锅炒半熟,倾入擂烂酱、椒、沙糖,少许粉牵,熓熟,候汁干供。”

肚羹:宋朝美食,与主食同上。

饼餤(通啖):宋朝美食,类似杂粮发糕。宋钦宗到金营时,金人“进上御膳亦用馄饨、饼餤、裹夹之类”。

刬(通铲)子:点心,形或似铲。

羊头假鳖:做法是“肥鸡煮软,去皮,丝擘如鳖肉,黑羊头煮软,丝擘如裙栏,鸭子黄与豆粉搜和为卵,焯熟,用木耳、粉皮衬底面上,对装肉汤,烫好汤浇,加以姜丝、菜头供之”,南宋政府宴的第一盏。

双下灌浆馒头:灌汤包,“双下”或指荤素馅。

最后是“粟米水饭大簇饤”,即金朝稀粥加“大簇饤”(下饭小菜),当时南宋接待金使才九道菜,不如金朝。

“肉盘子”才是顶奢

楼钥享受了高规格接待,但宴席设在金南京(即北宋都城汴梁),是劫后余生的名城,无法与中都相比。楼钥没享受到金朝顶奢美食“肉盘子”。

所谓“肉盘子”,即“极肥猪肉或脂,阔切大片,一小盘子虚装架起,间插青葱三数茎,名曰肉盘子,非大宴不设,人各携以归舍”。

金人初期食俗是“盛猪羊鸡鹿兔狼獐麂狐狸牛驴犬马鹅雁鱼鸭蛤蟆等肉,或燔(烤)或生脔,多芥蒜渍沃续供列”,南宋使节钟邦直称:“(金人)好研芥子,和醋拌,肉食心血脏瀹(煮)羹,芼以韭菜,秽污不可向口,虏人嗜之。”

石景山金代墓葬壁画 《备宴图》

金人原生活在高寒地区,喜野葱、野蒜、韭菜、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蔬菜则喜葵菜,因其“甘辛敌姜芥”。为避中原人鄙夷,“肉盘子”转向淡口。

改良后的“肉盘子”是“拜天礼”后必备大菜,即“朱漆银装镀金几案,果碟以玉,酒器以金子,食器以带玳瑁,筯以象齿。遇食时,数胡人抬舁十数鼎致前,亲手旋切割饾饤以进,名曰‘御厨宴’”。

吃“肉盘子”,须亲手割食,南宋使节由侍者代割。楼钥吃过“肉盘子”的简化版,即“大肉山,以生葱、枣、栗饰之,其中藏一羊头”。

清朝保留了“肉盘子”,《清稗类钞》称:“满洲贵家有大祭祀或喜庆,则设食肉之会,无论旗、汉,无论识与不识,皆可往……坐定,疱人以约十斤之肉一方置于二尺径之铜盘以献之……自切自食,食愈多,则主人愈乐。若连声高呼添肉,则主人必致敬称谢。肉皆白煮,无盐酱,甚嫩美。量大者,可吃十斤。”

金朝也喝葡萄酒

到金中都,不可不饮酒。

金中都的名酒有金澜酒、橙酒、羊羔酒、桂酒、酾酒、琼浆、松醪、葡萄酒等。金朝王启许诺诗人贾泳,送他“燕酒”,没兑现,贾泳写诗调侃:“燕酒名高四海传,兵厨许送已经年。青看竹叶应犹浅,红比榴花恐更鲜。枕上未消司马渴,车前空堕汝阳涎。不如便约开东閤,一看长鲸吸百川。”可见“燕酒”的影响力。

石景山金代墓葬壁画 《进酒图》

宋使楼钥到北京,发现:“道旁数处卖酒,皆掘地深阔可三四尺,累块上风以御寒,一瓶贮酒,笤帚为望,石炭数块以备暖汤。”酒馆怕酒凉,埋在沟里保温,并备煤炭,随时暖酒。

女真先祖靺鞨“嚼米为酒,饮之亦醉”,即口嚼酒,出于萨满,将米饭嚼后吐出,用唾液发酵,可至5-6 。增加酵母浓度、隔绝空气、提高原料糖度等,可提高酒精度,但到15 左右,酒液出现抑制发酵反应,严密封缸可达22-26 ,想进一步提高度数,只能蒸馏。

金代蒸馏器已出土,似汉代蒸馏器,是否用于制酒,仍有争议。目前看,橙酒、羊羔酒等都是配制酒。羊羔酒酿时加入肥羊肉;桂酒是玉桂浸泡而成;酾酒即滤酒,筛去酒中杂菌(即绿蚁);琼浆指用优质泉水酿的酒;松醪可能是松肪酒,用松脂浸泡而成。

金朝是否有葡萄酒,争议颇多,因唐后少有葡萄酒之声,元好问也说“世无此酒久矣”,但宋使楼钥到中都后,曾“赐宴馆中,完颜宗嗣赐宴,乌古伦璋赐酒果,完颜彦押宴。宴罢,馆伴送葡萄酒”。

金朝境内居住着大量回鹘人,他们可能传承了葡萄酒酿造技艺。

中都是水果天堂

金中都的水果最负盛名。

以梨为例,除范成大提到的金粟梨,还有内丘梨,范成大称:“内丘(今属河北省邢台市)鹅梨为天下第一,初熟收藏,十月出汗后方佳。”鹅梨即鸭梨,北京所产尤著名,古人甚至用它制香。另有秋白梨,据王寂记:“食之,使人胸次洒然,如执热以濯也”。

金中都多枣,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猛安谋克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阙。”

金中都产樱桃,在《金史》中,仅中都路平州(今属河北卢龙县)“贡樱桃”,樱桃难储,多做成“樱桃煎”,《饮膳正要》记:“樱桃五十斤,取汁;白沙糖二十五斤,同熬成煎。”

楼钥使金至中都路定兴县(今属河北省保定市)时首见榛子,惊叹“大如南方之比梧子(梧桐的果实)也”。

至于北方不产的水果,则通过贸易从南宋获得,据《金史》,仅泗州(今属安徽省泗县)榷场便“岁供新茶千胯、荔支五百斤、圆眼五百斤、金橘六千斤、橄榄五百斤、芭焦干三百个、苏木千斤、温柑七千个、橘子八千个……”

范成大使金时,见开封府将所产橙子运往中都,专贡宫廷,写诗讽刺:“尧舜方堪橘柚包,穹庐亦复使民劳。华清荔子沾恩幸,一骑回时万骑骚。”比以杨贵妃食荔枝事。

金朝最著名的水果是西瓜。洪皓在《松漠纪闻》中称:“西瓜形如匾蒲而圆,色极青翠,经岁则变黄。其瓞类甜瓜,味甘脆,中有汁,尤冷。”金人称西瓜为“黑克”,洪皓归宋后,将西瓜引种到南方。

讲究越来越多

阿骨打一日两餐,宋使许亢宗记:“自早饭罢,行至冥,方到道,路绝人烟,不排中顿,行人饥渴甚。”1176年周煇(通辉)使金时,已成三餐制。且出现非常复杂的菜肴,如厮刺葵菜冷羹。

据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葵菜去皮,嫩心带稍叶长三四寸,煮七分熟。再下葵叶候熟。凉水浸,拔拣茎叶另放。如簇春盘样,心叶四面相对放,间装鸡肉皮丝、姜丝、黄瓜丝、笋丝、莴笋丝、蘑菇丝、鸭饼丝,羊肉、舌、腰子、肚儿、头蹄肉、皮皆可为丝。用肉汁,淋蓼子汁,加五味,浇之。”

一道凉拌菜,各种食材均切丝,实在讲究。

金初饮品少。金章宗时,已“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金朝皇帝带头饮茶,金世宗完颜雍便“每饭余茶罢,散策经行”,海陵王则“学弈象戏、点茶”。

2002年3月,石景山五环路立交桥工地发现金代墓葬,墓中壁画即《点茶图》,呈现了当时的茶俗:茶叶碾碎,置盏中,用汤瓶中沸水点注。汤平口需尖圆,保证注水速度,否则影响茶汤质量,图中汤瓶恰好符合这一特征。该墓主人是赵励,生前任宋官,死后20年入葬,已是金朝,显然金朝画师深知泡茶技巧。

金代墓葬壁画:《点茶图》 首都博物馆藏

金廷两次在民间禁茶,但饮茶习俗仍风行,甚至上京还出现了“以粗者煎奶酪”,这是最早的、关于奶茶的记载。

喝茶之外,金朝宴席还强调“先汤后茶”,汤由草药制成,如黑豆汤、大黄汤、防风饮子、蔓荆子汤、栀子汤等。从口腹之欲,到注重养生,让最早的“老北京风味”又上了一个档次。(责编:沈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风味   稗子   中原   墓葬   使节   南宋   盘子   葡萄酒   樱桃   金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