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扫黄”来了?若符合以下特征,你有可能“涉黄”而不自知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几年,大家对于一句话可谓是印象深刻:大数据,记住了所有人的喜好。

大数据,这词也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但是真正用在互联网和群众的身上,是这几年才有的。

近些年,由于大数据已经被熟练运用于互联网之中,我国的公安系统也使用大数据来进行扫黄操作。

大数据成为了不法分子的屠刀

我们身边的大数据运算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就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某短视频软件会根据用户喜欢与不喜欢的记录,分析用户的行为,然后作出精准推荐。

这种,其实就是大数据的一种应用场景,这个例子,就是经典地将大数据运用到了互联网之上。

而且,还不只是某些视频网站这么做,比如说像一些购物网站,大家难道不会疑惑,为什么每一次推荐的东西,恰巧就是自己想要买的东西呢。

而且,非常奇怪的是,购物网站推荐的东西,还偏偏符合自己的喜好,这其实,就是大数据的作用。

之前我们也说过,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就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用得不好,就是慢性药。

大数据也是这样,大数据其实和人工智能是分不开的,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大数据的态度。

技术本身是没有错的,错的是用这些技术来做坏事的人,就比如说前段时间的地铁女子被一键P图事件。

这个事情的影响我觉得其实是远超乎大家想象的,就这件事情,将AI直接推上了风口浪尖。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这个样子,这种口碑,对于新技术来说,是非常不利于技术的发展的。

但是,大数据也不仅仅是被用作商业用途,或者是成为某些人手中的屠刀,它也可以成为保护我们生活的盾牌,成为我们在网络上面的保护者。

用大数据来抑制色情信息的传播

在以前的时候,扫黄这件事情,就只能根据警方的相关消息,或者说是推测出来的线索,用最基础的人力来进行扫黄。

首先,警方会定期去某些敏感场所进行检查,这一部分的检查,很可能不只是扫黄,还有检查毒物等行为。

而且,警方可能还会接到一些群众的举报,那些就可能不是某些敏感场所,而是一些人的家中。

这种场景,警方如果不是接到举报,是很难排查出来的,这一部分,其实就是给警方以人力扫黄这一种方式造成了困难点。

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难点,那就是人力不够,警方无法面面俱到。

其次,就是一些有色刊物的买卖,在我国刑法之中,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买卖、制作、复制、出版等操作传播有色杂志或者是小视频的,会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件事情最大的难点在于,警方无法将所有的有色杂志和小视频等传播媒介全都封死。

而且,随着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上面的传播渐渐取代了线下传播,成为了一大难点。

针对网络上的这种行为,国家在2011年的时候成立的网信部,专门处理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

针对于这种有色刊物在网络上的传播,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封堵的。

相关部门只需要将已知的域名行程列表发给各大运营商,或者是某些互联网浏览器公司,就可以实现对这些网站的全面封堵。

但是,真正造成难点的还是人的行为,扫黄打非,虽然说有色的各种传播媒介也在当中,但是最主要的,其实还是肉体交易的行为。

偏偏人的行为是最难以预测,在之前的时候,警方只能根据举报来抓这些人。

但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出来之后,就不一样了,警方可以根据大数据的相关线索,来预测到人类的某些行为。

技术的进步,为警方打黄扫非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所以说,大家也不要轻易在网上尝试搜索某些内容,有可能就会触及到警报,警方就会展开调查。

就比如说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新闻提及某些人员在浏览了一些有色网站之后,会接到警方电话。

或许一次两次还是提醒,但是如果次数多了,肯定对我们会有一定影响。

人工智能的短板

在此,也简单和大家说一下大数据的,一个大致的处理逻辑。

首先,大数据会将所有人的网络行为记录下来,形成一份浩如烟海的数据,存在数据库当中。

这一点,其实就是大数据所有分析行为的源泉。

在打黄这个事情的应用当中,警方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收集大量的数据。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来甄别某些涉黄关键词,或者说甄别某些涉黄网址,然后确认这些网址是不是含有不良信息。

最后形成一个结论,比如说某些网址是需要在中国互联网上严令禁止的。这,其实就是大数据处理的一个逻辑。

其实这一步也可以应用于某些视频网站之中,大数据可以根据一定的图片识别技术,来确定上传的一些视频是否含有有色广告,或者说是擦边内容。

如果确认含有这一部分的内容,某些视频软件其实就会主动下架视频,或者说是进行一些打码操作。

这部分其实就不仅限于扫黄了,比如说是一些血腥暴力场景,一些会引起人生理不适的场景,都会应用到这种技术。

但是这一场景的技术难点,其实就是在于一些擦边内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毕竟与人类有着根本不同。

人类对于擦边内容其实是可以敏锐察觉到的,是可以基于我们独立的思想,结合环境、知识进行察觉。

但是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并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他们并不能分辨出这些有着特殊隐喻的擦边内容。

这其实也是一个技术上的难点。

用大数据来进行扫黄打黑

如果将行为具体到网络上面的扫黄行为,网警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浏览记录,或者是一个人搜索的关键词,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预测。

就比如说某个人在浏览器上搜索一个敏感关键词很多次,或者是试图浏览某一个网址很多次,那么,警方就有理由怀疑,这个人可能存在违法行为。

这个时候,警方就可以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或者说是调查措施,再进一步排查这个人的行为。

这些是网络上的扫黄打黑行为,但其实,由于互联网复杂多变的情况,像很多网站一天一换域名,或者说很多网站干脆就在境外,中国网警是没有办法去全部预防的。

这一点,也是需要技术进步才能够实现的。

中国的天网系统

将大数据扫黄联系到线下扫黄,其实也还有一个应用。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天网系统是非常厉害的,自上线以来,帮助警方破获过无数案子,使得警方的破案率节节攀升。

在中国天网系统之下,很多罪犯根本是无处遁形,这个其实就是仰赖于天网系统那超高清的摄像头,以及精准的人脸识别技术。

结合大数据来看,警方就能够立刻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就比如说针对某些特殊场合,警方可以根据所有摄像头那个已知消息,来判断这个人当天有去过什么地方。

然后,如果警方有怀疑的一些点,就可以进行调查,事实证明,经常出入某些特殊场合,有某些高档消费的人群,确实是更加容易涉及肉体交易的。

这种精准打击,其实就是大数据与技术带给我们的。

还有就是针对于店家,某些高档消费场所,是否有某些软服务,在以前的时候,这是比较难查的。

但是在拥有了技术手段之后,警方就可以结合这个商店的人流量情况,消费情况,收入状况等做一个调查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后,有可能就会找到这些特殊场合的破绽,在存在疑点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深入调查,可能就会找到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踪迹。

不触犯法律是每个公民的底线

所以说,综合以上内容,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最近的行为,是否会触及这一根网络红线。

比如说最近是否有在网上搜索某些关键词,或者说是浏览某些网站,这些网络上的行为,大家不要以为开了浏览器隐私模式,就真的能保护隐私了。

隐私模式只是针对于用户,其实这些浏览记录在运营那边,在警方眼中,都是透明的

大家也不要怀有侥幸心理,觉得我就是随便看一看,没事的,一次两次可能就是放你一马,但是次数一多,可能就会造成影响。

而且,经常出入某些敏感场合的人群也需要注意一下,审视一下自身行为,是否触及某些有色内容。

这一部分的人群其实是最容易被甄别的,毕竟消费记录就在那摆着呢。

法律是社会与群众的底线,大家不要去轻易触犯法律,网络也不是法外之地。

如今有了大数据帮忙扫黄,大家在网上也需要注意一些,不该看的内容别看,否则,就很有可能“涉黄”而不自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数据   人工智能   天网   难点   警方   特征   说是   内容   技术   网站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