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少婷 每经编辑:梁枭
今日(7月25日)下午,由赛迪顾问主办的“2023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学东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陈学东主题演讲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少婷 摄
陈学东介绍,新中国成立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制造强国”战略推进8年,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伟大的历史成就,但“大而不强”。在当前环境下,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
陈学东在演讲中回顾道,近十年我国产业基础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一批标志性重大装备竞相涌现,对国民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增长到2.55%。
从现状来看,陈学东指出,我国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速提升,部分制造领域的区域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当前,我国已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13.0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33.5万亿元,全球占比提高到近30%。陈学冬表示:“近十年来制造业领域的国家重大技术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国社会产业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但我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制造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其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其二,工业基础薄弱;其三,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其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水平仍待提升;其五,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与国防现代化协同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其六,国际开放共享合作空间有待拓展;其七,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相对短缺。
陈学东分析认为,未来十五年,制造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其一,制造业高端回流方面,中美贸易摩擦日趋常态化;其二,制造业中低端分层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其三,产业链上我国面临“断链”“短链”的风险;其四,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大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问题。
陈学东指出,我国工业基础核心技术掌握不够,产品一致性、稳定性、寿命可靠性需全面提高,短板问题较为突出,基础工艺薄弱、质量基础不完善,阻碍产业迈向中高端。
他分析认为,工业基础薄弱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科技创新长期以来处于跟踪和模仿阶段,不够自强自立;其次,顶层设计和工业基础研究重视不足,产业链、成套设备与工业基础的发展相脱节;第三,我国工业化进程较晚,前期积累不够,后期投入不足,投入有限使得产业基础得不到有效提升;第四,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下,国外技术转移和竞争使得垄断加剧暴露了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第五,企业自主创新层面,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考核体系创新与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都存在弊端;此外,在人才培养上,实用成果的重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个人轻团队的传统应被打破。
在演讲的最后,陈学东提出,在“十四五”至“十六五”,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应从创新政策环境、研发平台建设、优秀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协同发力。
其中,陈学东建议,培育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具体包括: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构建集群梯次培育体系;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构建起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纵向分工协作、横向资源共享的产业布局;立足区域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园区,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在极限条件下,我国制造业产业布局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24-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