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让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在蚌埠转化落地

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转”动创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

安徽壹石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进入中试阶段,安徽力威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联合苏州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智能照护系统及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建成投产,安徽万航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与中科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作研发的5G轨道交通车辆无人驾驶系统成功上线……自2019年蚌埠市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简称“蚌埠中心”)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及智力优势和蚌埠市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蚌埠中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进多批中国科学院先进科技成果在蚌转化落地。

成立以来,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积极开展“专家企业行”“走进中国科学院”等专项活动,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将“企业提出问题”提升至“引导设计题目”,实地走访调研企业275家、挖掘企业技术需求224项,梳理分析技术需求信息143项,促成蚌埠企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签约合作项目41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33亿元,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增速,帮助企业充分释放创新潜能,为蚌埠产业提质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以科技赋能助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对一”全过程跟踪服务

摘下工业技术金字塔尖上的明珠

近日,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明浩来到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董事长蒋学鑫详细交谈,了解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为企业做好全过程跟踪服务,在项目对接、立项、实施、结题四个环节,安排专人“点对点”分片区、“一对一”包项目,定期赴企业实地了解项目进展,针对问题项目及时协调解决,确保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

得益于蚌埠中心的良好服务,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化应用之低成本电解质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开发”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进入中试生产阶段。

“固体氧化燃料电池是个发电装置,发电效率可达80%以上,其反向逆转装置可以电解二氧化碳,为碳中和、碳达峰提供工具技术。”蒋学鑫介绍,该项目旨在开发一种经济适用、高烧结活性、高离子电导率的SOFC用电解质材料粉体新产品及其工业化生产的新工艺。

成立于2006年1月的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院企合作项目推动下,2020年11月被工信部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是壹石通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启动以来,在蚌埠中心的支持下,项目团队构建了以公司董事长为核心,以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知名大学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博士、硕士人才为中坚力量的研发团队,项目期间共申请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6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发表论文11篇,形成2篇技术研究报告。同时,依托该院企合作项目,壹石通于2021年在上交所科创板完成上市,首轮融资7.05亿元。

壹石通在上交所科创板完成上市

除牵线搭桥推动校企合作外,蚌埠中心还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提供项目研发经费共计300万元,为企业坚定信心创新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和电解池技术被称为21世纪工业技术金字塔尖的明珠。”蒋学鑫表示,该项目技术成熟后将有助于绿色能源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院企合作促投资

老牌机械企业蹚出智能化新路

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省级平台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水平,引进更多前沿科技成果和高端创新资源在蚌埠集聚,推动院企开展良好合作,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蚌埠中心的支持下,安徽力威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联合苏州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发“智能照护系统及管理平台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在蚌新增投资5000万元,成立安徽省迪发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5万台多功能智能床全自动生产线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建成投产,产品在多省市销售,订单额达4000万元。

力威精工通过院企合作研制出多功能智能护理床

“我们和苏州先研院合作研发的智能多功能照护管理系统,是目前行业内唯一能把护理系统和护理床有机结合的产品。”安徽迪发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监事邓涤介绍,该系统包括多功能智能护理床、健康监护数据采集模块及健康管理平台三大部分,可通过一系列应用示范,使AI预警及干预技术替代护理专家,为不同病人及机构提供科学照护指导,从而建立长期卧床病人AI照护运营规范。

依托力威精工成熟的制造能力,迪发尔公司专心致力于创新研发,苏州先研院派出13位技术专家组成研发专班。在双方通力合作和蚌埠中心政策、资金支持下,项目研发进展顺利,公司被认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多功能智能护理床受到安徽省经信厅专场推介,并推荐进入工信部“国家智慧养老产品服务推荐目录”。公司已与蚌埠5家养老院以及上海、福建三明市建立智慧养老示范点合作,初步实现照护管理系统落地使用。

“下一步,研发专班将及时完善、升级系统,边使用边研发改进,预计可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目标。”邓涤介绍,公司搭载智能多功能照护管理系统平台的智能多功能康复护理床现已陆续投放市场,今年可实现新增销售2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实打实资金支持

让新能源汽车用上5G无人驾驶系统

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对已率先开展院企合作的项目,设立专项项目经费,根据项目合作情况按比例分档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对达到目标考核要求的项目,及时拨付阶段性支持资金,解除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加速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安徽万航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便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一台台崭新的机车整齐地停靠在轨道上,其中一台绿色的新能源机车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6月18日下线的省内首台新能源机车,它以磷酸铁锂电池为动力,无噪声、无污染,一次充满电可续航8小时以上,与传统的内燃机车相比,可节约能源成本60%至70%。”安徽万航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邰飞介绍,该车可搭载由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合作研发的5G轨道交通车辆无人驾驶系统,实现机车远程启动、自动驾驶、自动感知周边环境、自动探测和避撞障碍物、精准停车,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消除安全隐患,提高机车在特种高危环境下作业的生产效率。依托项目创新,《无人驾驶工矿内燃机车》技术获批全国团体标准证书,下一步将围绕该技术制定更多国家级标准,服务行业发展。

院企合作助力万航轨道研制出我国首辆5G无人驾驶工矿型机车

“蚌埠中心促成我们与中国科学院的合作,并提供了225万元的资金支持,保障了项目研发的顺利实施。”邰飞说,随着多项研发成果的不断推出,公司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同行业处领先位次,不少国内外客户纷纷前来订购,并已交付使用。

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双招双引院企合作皆丰收

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为加快创新要素与区域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服务科技成果就近就地高效转化。蚌埠中心联合淮上区政府共同成立中科蚌埠中心淮上区分中心,打造县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标杆。下一步,将与更多县区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一批区域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提升;加强与市、县(区)有关部门互动交流,联合开展赴企调研活动,合力推进院企合作顺利开展。

蚌埠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资源优势,积极挖掘招商线索,牵头协调引荐,陪同市有关部门、企业赴全国多地开展招商考察,促成上海鸿隽电子等7家投资主体与蚌埠市开展项目合作,其中已投运项目3项、总投资8.96亿元,在建项目3项、总投资10.9亿元,意向性合作项目1项。柔性引进以院士为代表的120余名高端技术人才为企服务,其中21名中国科学院专家被企业聘为特邀专家。

中国科学院专家在企业调研技术需求

院企合作方面,蚌埠中心2020年度首批专项项目完成结题验收,15个项目企业实现2022年度销售收入36.43亿元、利税4.93亿元,较项目合作前分别增长35%和81%;通过技改升级、增置产线、开发新产品等有效拉动产业投资25.97亿元,新增销售收入2.47亿元,研发新产品21项;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个、国家级团体标准1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1项,获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套,获批安徽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市企业技术中心2个,获批国家二类医疗器械证2项、新药Ⅰ期临床批件3项,受理或授权国家专利113项等。助力1家企业完成科创板上市,3家企业完成上市融资18.61亿元,突显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显著作用。

院企合作的丰硕成果也带动了源源不断的投资。在第一批结题的核心项目中,安徽中科拓苒药物科学研究有限公司为促进“国家I类创新靶向新药”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引进“安徽渠源药业有限公司年产45.8吨原料药产业化基地项目”落户蚌埠市高端医药产业园。该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5亿元,一期计划三季度投产,可年产原料药42.2吨,达产后预计产值2亿元/年。该项目的布局也带动了其他药企相继入驻园区投资,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助力蚌埠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融媒体记者:吴媛媛 见习记者:刘忆 编辑:周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蚌埠   蚌埠市   精工   中国科学院   安徽省   技术   中心   安徽   科技成果   先进   项目   更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