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开始量产,进口垄断格局将打破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据央视新闻7月22日报道,目前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量产,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提高了分辨率,还加速了成像速度。

国产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央视新闻图

核磁共振仪器自主研发难在哪儿?

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组长、北京佑安医院影像中心兼放射科主任李宏军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技术壁垒,以往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关键技术部件如磁体、射频线圈等技术难度极大,尤其是高场强磁共振系统对磁体、屏蔽系统和冷却系统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更高,技术还不够完善。“比如线圈的信号采集技术不过关,所以只能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预定设备周期时间也长。而近年来,针对射频线圈制作、磁体国产化和新序列技术等磁共振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技术突破和提升。此外,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驱动了空间数据和时间分辨率数据处理的提升,使得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图像分辨率都有很好的运用。”

对国产医疗器械的研发来说,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是第一步,未来还要在稳定性、可靠性方面提升。“以往我们都是用进口的核磁共振医疗器械,现在一部分换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在日常使用上是可以和国外机器相媲美的,但在一些高端的应用方面,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作为医生,看到国产医疗器械不断进步崛起,也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大连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技师向记者表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主任技师魏强,要求匿名)

据央视新闻消息,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而且有了快速成像技术之后,即使组织发生移动照片也不会“糊掉”,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

李宏军进一步分析,尽管国产核磁共振设备的关键核心技术有了很多突破创新,在运用性能上也有非常大的提升,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对进口设备存在较高的信赖度,因此,想增强他们对国产设备的信任度就需要新规的政策支持和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科研攻关,来提升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以及时空分辨率。

“随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和关键技术创新,实现高端磁共振技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已经指日可待,这能极大降低医疗成本并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李宏军说。

量产后将进一步促进核磁共振仪器高质量发展速度

李宏军介绍,目前,由于国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产业供应链的相关企业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和质量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关键部件仍需要进口,因此难以形成高质量的市场规模化优势,极大地增加了国产化磁共振市场普及难度。

“不过,量产之后会极大降低医疗成本,还能促进提升民族品牌的高质量发展速度。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装备的质量及稳定性能指标体系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据央视新闻报道,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应用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它还可以将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 15 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进行分析。

国产医疗器械的崛起对今后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长侯岩最后表示,国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打破了原有进口医疗器械的垄断格局,对市场一定是会产生正向影响的。原来的格局是单纯的依赖进口,后来有国产产品出现,但主要是整机生产,现在很多核心零部件可以自主生产,所以在市场格局上,本土生产的产品正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责编:毛圆圆

校对:呼梦瑶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核磁共振   量产   仪器   磁体   人民日报   磁共振   线圈   医疗器械   格局   医院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