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医 -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来探索肺肠疾病的病机

文|吴Sir

编辑|杜仲


目前,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认为肠息肉的风险因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理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饮食及生活习惯等。

冷圈套息肉切除术主要应用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的切除,而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等技术则被应用于切除大息肉或巨大息肉。

早期肺结节常无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多于体检时经胸部X线或胸部CT检查时被发现。根据密度,可将肺结节分为3类:磨玻璃样结节、部分实性结节和实性结节。

手术是恶性肺结节的主要治疗方式。然而目前对于性质不明的肺部小结节的监测和诊疗策略尚未形成共识。近年来,肺肠同病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临床上常见肠息肉患者合并肺结节。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对肺肠同病进行早干预、早治疗,能改善临床预后。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依据及渊源

古代医学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认识渊源已久,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经络、生理功能及病理3个方面。

在经络方面,《黄帝内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腑”,最早提出肺与大肠之间的表里关系。

《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膈,属大肠。”提出了肺与大肠在经络循行间的密切络属关系。

另外,《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出大指之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表里经脉气血依次流注也反映了肺与大肠之间的统一。

在生理功能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肺气的宣发宣肃是推动肠道发挥传化物的基础与前提;同时大肠传化物而不藏,大肠蠕动亦有助于肺中浊气的肃降排出。

如黄元御云:“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

《医经精义·脏腑之官》云:“肺气传输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则气顺而息安大便调,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

刘铁军、刘声等认为,肺与大肠在组织胚胎学上均来源于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

同时认为“肺合大肠”中的肺与大肠,不单是功能之间的相互联属,肺与回肠、结肠还在胚胎组织学方面存在时相上的同步性。

在病理方面,《素问·咳论篇》曰:“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表明肺病若咳嗽日久可以影响大肠,久则出现失禁等现象。

《灵枢·四时气》篇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表明大肠疾病可以影响肺,出现气喘而无法久站的症状,但疾病的根源在于大肠。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云:“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

说明肺和大肠在病理上互相影响,若肺气失于肃降,无法向下濡养大肠,或肺气虚弱,宣发肃降失调,浊气留于中焦,影响腑气通畅,可见大便困难。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肠中浊气上逆于肺,致使肺气壅塞不畅而导致肺部咳嗽、咳痰、憋闷不舒。

因此对于肺肠同病者,单治肺或肠则难断其源,应肺肠兼治,因势利导,引邪而解。

中医学对肠息肉与肺结节的认识

肠息肉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古医籍中并无“大肠息肉”这一病名,可属于“肠澼”“肠覃”“积聚”“肠瘤”等范畴。

近现代部分中医学家根据中医学疾病的命名方法,将“大肠息肉”作为中医病名。

《灵枢·水胀》篇云:“肠覃如何?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表明寒气先侵袭人体体表,随着病情进展,日久邪气入里,正邪相争,若气滞血瘀,则病理产物聚集,发为息肉。

《证治准绳·杂病》:“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覃也。”其中结瘕在内贴着即是结直肠息肉的表现。

由于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因素较多,且不同阶段作用的诱因各不相同,因此中医学在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方面,尚无统一认识。

马晓霖等将大肠息肉分为脾虚湿蕴型、湿热内蕴型、脾肾阳虚型和痰瘀互结型。

韩玲等将此病的病因归纳为气滞、血瘀、湿热,并在此基础上将证型分为气阴两虚、脾虚内蕴、痰瘀互结、气滞血瘀、肾虚有瘀型。

何公达等将结肠息肉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因情志因素,导致肝郁气滞,肝郁乘脾,则脾失健运,升降运化失司,湿热邪毒侵犯,致痰湿内蕴。

或饮食不节,偏食肥甘厚味,痰湿之邪留于大肠,与肠中垢滓聚集,乃生息肉。另外,在体质辨识方面,于春月等认为,大肠息肉的易患体质为痰湿质和湿热质。

肺结节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中医学根,据临床表现将肺结节病归为“肺积”“息贲”“肺咳”等范畴。

对于“肺积”的描述,如《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曰:“诊得肺积脉浮而毛,按之辟易,胁下气逆,背相引痛,少气,善忘,目瞑,皮肤寒主皮中时痛,如虱喙之状,甚者如针刺,时痒,其色白。”关于肺结节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各家观点也各不相同。

如朱丽娜等认为,肺结节的基本病机为正虚邪实,正气亏虚致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邪气入内。

导致肺气虚弱,宣降失司,积聚成痰,痰凝气滞,痰瘀互结,日久则为结节,故扶正祛邪是本病的治法。

赵元辰等认为,肺结节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痰气交阻、气机不畅,病程迁延则致日久生瘀、痰瘀互结。

肺结节的诱因多为禀赋不足、情志不畅、饮食起居不洁,以及慢性肺疾病迁延不愈等。

张晓梅等认为,气滞湿阻、痰瘀凝滞为肺结节基本病机,如外邪霾毒损伤肺脏,肺气亏耗,首先肺之气机受损,水湿停滞,继而导致痰浊与瘀血胶结凝滞,日久化毒演变为肺结节。

肺肠合病的作用机制

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消化系统疾病研究中的重要热点之一。肺与肠道组织中的菌群共同参与机体内的诸多生理与病理过程。

在机体局部菌群发生失调的情况下,其他部位的菌群也会产生变化。

郑旭锐等发现,倘若肺部系统出现病变,肠道菌群会出现反应性改变,反之肠道组织发生病变,肺部菌群亦出现反应性改变。

张良登等发现,肺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有明显的便秘、便溏等消化道症状,存在肺肠同病趋势。免疫系统胃肠道和呼吸道的黏膜都是组成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内抵御感染的首要屏障,而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之间相互联系。

局部的黏膜免疫反应可通过效应淋巴细胞发生“归巢”现象,从而使不同部位的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应答。

胚胎学研究证实,肺与气管等都为原肠的前肠发育而来,呼吸道上皮组织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来,说明肺组织与肠组织在胚胎学来源方面具有同步性。

呼吸道系统的防御既依赖肠道,也有赖于呼吸道黏膜免疫。研究表明,肠道分节丝状菌能刺激机体产生Th17免疫细胞,降低肺炎链球菌的感染风险。

接种约氏乳杆菌的小鼠可显著降低肺部的Th2型炎症反应;表达细胞毒素相关性基因A的菌株可帮助机体改善哮喘症状。

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主要包括甲状腺、垂体等内分泌相关器官与组织。然而肠道也是体内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肠道分泌的物质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能够影响呼吸功能。

如回肠结肠的H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肠肽,可以刺激呼吸和松弛气管,从而诱发过度通气。

除此之外,神经节与神经丛广泛分布于肺组织与肠道组织,因此神经系统也可能为肺-肠交互作用的重要媒介。

如杨胜兰等发现,给予肺气虚大鼠模型补益肺气中药治疗后,伴随着肠道动力学的恢复,肠神经系统兴奋,表明肺和肠道之间有神经系统参与介导和调控。

近年来,诸多中医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应用于肺肠疾病的临床治疗。如张英谦等应用大黄对呼吸衰竭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

发现大黄在改善患儿氧合指标的同时,可使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至正常状态。提示通过治疗呼吸道疾病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表里   大肠   息肉   黏膜   中医学   肺部   肠道   病理   机体   中医   疾病   理论   组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