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了?小心是“虚寒假热”!

牙龈肿痛了,口腔溃疡了,脸上冒痘了,大便干结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上火了。既然有火,一般人都会喝点凉茶,吃西瓜啥的寒凉水果以泻火,或去买一点清热泻火药。

结果怎么样呢?多数情况下适得其反,不但没治好“上火”,反而使脾胃受伤,不可不慎!

01

先来讲一则医案。

话说有这么一位小姑娘,一开始是口腔里头长了溃疡,别提那个难受呀,为了让溃疡早点好,她开始喝凉茶、吃冰棍,每天如此。结果,这边口腔溃疡还没好,那边又开始冒痘了。更糟糕的是就连脾胃也跟着不好了,怎么个不好呢?大便不成形,动不动就腹泻。

经人指点,她找了当地有名的一位中医大夫看,那位大夫叫她伸出手来摸摸肚子,问她是不是感觉指尖凉凉的?

姑娘点点头。

大夫说,这就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脾在中医五行中是属土的,土就要温暖,才能孕育万物,寒冷的土壤是寸草不生的。

他给女孩开了一个小方子,用栀子9克,干姜6克,煮水喝。喝了大概不到一个礼拜,症状就缓解了。

02

另有一个18岁的少女,来看中医前,症状是满脸的大红疙瘩,还有经久不愈的咽喉疼痛。

她父母找过许多中医给看过,都说是上火了。开的方子全是苦寒祛火的药,她先后吃过龙胆泻肝丸(泻肝火)、导赤丹(泻心火)、西黄清醒丸(袪肺胃之火)、牛黄解毒丸(祛心胃之火)、知柏地黄丸(泻胃肾之火)、连翘败毒丸(清热解毒)。

可是吃了这些药,不但没效果,还引发了胃痛、腹泻、痛经等症状!

无奈之下,经人介绍到一位名老中医这儿,老中医摇头喟叹,“中医都被这帮人糟蹋了,清热泻火害人多矣!”

他说,女孩是典型的中焦虚寒,从她平日饮食最爱吃姜,不爱喝冷水,更不敢吃凉的,可以看出来。这样的体质用寒凉去火的药,无异于自伐其本。

老中医给她开的也是栀子加干姜,脸上的大红包很快小下去了,胃痛也好转了。

03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过食寒凉把脾胃给伤到了,导致脾胃虚寒、胃疼腹泻。要知道,脾喜暖恶寒,脾喜欢温暖,不喜欢寒凉寒冷。

清代有位名医叫黄元御,黄元御就曾说过:“脾胃中土为后天立命之本,若滥用寒凉滋腻,泄火伐阳,必致寒湿愈加而中土阳衰。”黄元御年轻时就因被庸医滥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种下了病根,仅仅五十四岁就离世了。

脾胃如果太寒了,水谷运化就越来越不好,等于说脾胃这个枢纽瘫痪了,道路不通了,上半身的火气更下不去,要知道这火本来是可以引到下面,去温暖手脚的。现在因为道路不通,郁在那里,形成郁火。导致上热下寒、里寒假热之症。

治疗起来,如果用寒药吧,脾胃可就遭了殃,脾胃越来越寒,郁火始终下不去,上火的次数会越来越频繁。用热药吧,那已经生成的郁火又该当如何?

既不能单用补药,也不能单用泻药,那就补泻一起来,寒热并用!医圣张仲景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创立了经方栀子干姜汤,"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利用栀子的苦寒,和干姜的辛热,相得益彰。

栀子干姜汤为《伤寒论》中寒热同调之最小方, 用于治疗热郁胸膈兼中焦虚寒证。 经方中的小方, 竟药专力宏之效,用药精准得当,不愧是“一剂知,二剂已” 。

本病证由伤寒而起,囿于医者误用丸药大下之,表邪未解,反而入里,郁热停于胸膈。 同时丸药大下,无疑损伤了脾胃阳气,或可出现中焦虚寒,下利腹痛之象。 所以仲景用苦寒之栀子清上焦郁热以除烦,以辛热之干姜温中焦虚寒以止利

此小方中栀子苦寒清降,能够清三焦火邪,清泻心火而除烦,以干姜温脾胃之阳,制约栀子清胃热的偏性,用来治疗上热中寒之证,疗效显著。

总得来说,栀子干姜汤适合的体质是寒热错杂,就是中焦脾胃虚寒,导致火热下不去,郁在那里。用栀子清热泻火,用干姜温中散寒,一个栀子,一个干姜,两味药加在一起就把问题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中土   中焦   丸药   干姜   姜汤   寒凉   寒热   苦寒   栀子   脾胃   寒假   小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