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生教父”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自己却娶俩老婆,生8个孩子

1957年7月5日,一篇影响了中国60多年,改变了无数人命运,乃至于至今还在被人讨论,引发各种争议的文章横空出世。

文章名为《新人口论》,署名者:马寅初。

自此,“计划生育”“计生教父”成了讨论马寅初时躲不开的话题。

彼时,马寅初一经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遭来了很多的口诛笔伐,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多子多福是一种福报,如今要人们骤然转变,甚至是朝着南辕北辙的方向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是,身为“计划生育”的提出者,马寅初身上的一切开始被无限放大,人们从他的过往中找寻各种蛛丝马迹,寻找那些可以成为攻击点的地方。

“娶了2个老婆,生了8个孩子”成为了马寅初最大的攻击点,也是他说一套做一套的最大证据。等自己膝下儿孙满堂,多子多福了,就开始口出狂言要剥夺别人的生育权?他有资格说“计划生育”么?

那么娶了两个老婆,并生了8个孩子的马寅初到底经历了什么呢,而这些和他提出“计划生育”的理念有没有关系呢?

逃不开的封建时代包办婚姻

马寅初生在清朝,和与所有出生在那个年代的人一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逃不开的宿命,马寅初也有自己的包办婚姻。

马家是户有钱人家,家人对马寅初也寄予厚望,让他读书学习,但马家的父母思想终归是落后而又封建的。

马寅初想要出国留学,马家父母开出条件:“先结婚后留学,婚后父母不再干涉。”

马寅初当时心里只有出国留学这一个想法,自然需要获得家里的支持,考虑到这个条件,马寅初勉强同意下这桩婚事。最终马寅初按照父母的想法,娶了一个叫做张团妹的女人。

哪怕在现代社会,结了婚的人,催生也是避不开的话题,何况在那样一个封建年代,马寅初也躲不开父母带来的催生压力,而张团妹自己也非常想为马寅初生下儿子,甚至不惜服用了许多所谓的生子“土方”。

可惜,虽然张团妹后来生下了儿子,但初为人父的马寅初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做一个父亲的喜悦,儿子便夭折了。

从一定要一个儿子到计划生育

给马寅初纳一个小妾。

那些生儿子的“土方”毁了张团妹的身体,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人决定要让丈夫纳妾,由妾室为丈夫生下儿子,即使马寅初自己一再表示并不在意没有儿子,可也始终无力改变家人那深入骨髓的传统封建思想——要有个儿子继承香火。

于是,在全家的安排下,马寅初娶了自己女儿的同学,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姑娘。这样的身份实在是尴尬至极,这也成了马寅初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但这一点在父母和张团妹眼中,却是稀松平常之事,在那个年代,娶几房妾室再正常不过了,年纪小也无伤大雅,重要的是生个儿子,于是马寅初纳了小妾也成了平常的事。

在一家人齐心协力地“努力”下,马家父母如愿以偿抱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大孙子,马家的香火有了继承,马寅初拥有了七个孩子(不包含夭折的儿子)。

无非是封建年代的平常事罢了,家人也心满意足了,看似皆大欢喜,但马寅初却开始了思考、质疑,他看着这7个孩子,却想到了更多,而距离他提出“计划生育”的想法也越来越近了。

不管生了多少女儿,一定要生出个儿子,甚至是服用一些所谓的生子“土方”,为了有儿子就一直无休止的生,哪怕吃药坏了身体,甚至“土方”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导致夭折也在所不惜,这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马寅初开始思考其中的深意。

为此马寅初开始阅读相关的人口书籍,自己开始做些数据统计,马寅初曾耗时3年,自己去调查,做数据统计,做分析预测,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将在50年后由现在的人口6亿,增长到26亿。

也是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中,马寅初对于中国的人口研究有了新的想法:

过多的人口对于医疗、教育、就业、粮食等各个方面都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一个拥有26亿人口的国家能成为一个幸福的国家么?为此,马寅初想到通过少生、优生等措施来遏制人口的增长。

于是,在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中,马寅初明确提出,保障人口质量才是关键,而非是数量,人口问题并不是小问题,它与国家存亡问题息息相关,必须控制人口数量。

马寅初指出,人口的过快增长会导致工业化相对应的推迟,过多的人口就会拖住国家工业化方面大发展的步伐,长此以往,过多的人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阻碍。

所以控制人口增加是重中之重。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马寅初其实并不是说“只生一个好”或是干脆不生,他认为生两个刚刚好,再生就应该征税。

备受争议的政策

60多年过去,《新人口论》中的许多理念,已经付诸实践,可在当年,马寅初和他的理论,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曲折与磨难。

1957年正值计划经济的大背景,生产力需要急速扩张就离不开丰富的劳动力,人口就意味着劳动力,这是当时逃不开的大的现实背景,也因此,“计划生育”理论一经提出便招来了各种口诛笔伐。

各大报社发表的文章矛头直指马寅初,甚至有人将他比作是西方的马尔萨斯,直言马寅初的“马”已经是马尔萨斯的“马”了。

面对这样的质问,马寅初一再表示,自己的新人口论与西方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不是一回事。

其实,马寅初的理论,看中的是人口的质量而非数量,他希望通过优生优育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但仍有人认为,节制生育就是马尔萨斯的翻版。

从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的短短一个月内,先后有200多篇批判马寅初的文章在《光明日报》、《文汇报》、《新建设》上发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地主、资本家”……

一时间,马寅初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讨论告一段落的,是马寅初从此在学术舞台上消失的近20年。他不仅辞去了北大校长职务,也不被允许再发表文章、公开讲话、接受新闻采访等等。

“一马当先”宁鸣而死的学术战士

有人说,一百年的北大精神,有两个代表人物,前50年是蔡元培,后50年则是马寅初。

马寅初的倔强,是出了名的。郭沫若曾评价他“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爆的响当当的一枚‘铜豌豆’”。

在抗战时期,马寅初就曾怒斥四大家族聚敛财富,直言高管贪腐。为此国民政府逮捕了马寅初,并将他拘禁在贵州、江西两地。

1942年,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将他释放,软禁在重庆歌乐山。直到1944年,马寅初才在众人的斡旋下重获自由。

面对马寅初的批判,国民政府曾经给他寄过钱,也给他寄过弹头,要求他停止抨击。可是马寅初不为所动,仍然坚守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一次演讲时,他得知有特务想要对自己下手。在演讲时,马寅初把长衫扯开,露出胸脯,说:“有种朝这打我,我遗书都写好了,全家人都来了,我不怕,怕死就不来了。”结果特务也只能悻悻离去。

古人言:虽千万人,吾往矣。这股言人之所欲言,言人所不敢言的硬气贯穿了马寅初的一生。

即使面对纷杳而来的批判和围攻,凭借知识分子的傲骨,马寅初始终没有承认所谓的“错误”,而是一直在报刊上与批判他的人进行论战。

1959年,马寅初发表5万余字的文章——《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在附言里,他表示:“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所投降。”

1972年,他被确诊直肠癌,做了直肠切除手术,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但是就算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和那些反对者争论到底。

虽然马寅初的人口论遭到不少百姓反对,但随着时间发展,马寅初当初所预料的情况开始出现: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不少地区出现紧急状况,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产量增加,但人均粮食提升很少……

1979年7月,住在北京东总布胡同32号的马寅初等来了一个人,他要告诉马寅初一个好消息,他将被恢复名誉了。

此时的马寅初已经瘫痪,他在沙发上听闻此消息,愉快地说:“我很高兴。”

彼时马寅初已97岁高龄。

即使在今天的学术界和思想界,对马寅初人口论的争论始终存在。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国开始全面开放三孩,“计划生育”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马寅初的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提起。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的历史阶段,马寅初的人口理论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但马寅初和他60多年前提出的理论被人们铭记的理由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马寅初展现出了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中国知识分子该有的风骨。

1982年,马寅初去世,而同一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年底12月份写入宪法。

大音希声,大成若缺,历史以这样的方式让他功德圆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马尔萨斯   计划生育   人口论   土方   计生   教父   知识分子   封建   人口   儿子   父母   老婆   理论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