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文化:鲈鱼曾是“金齑玉脍”的主角,但与嘉州鲈无半点关系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古籍上的《鲈鱼图》


正文

三更灯火不曾收,

玉脍金齑满市楼。

云外清歌花外笛,

潍县原是小苏州

这是清代郑板桥《潍县竹枝词》上的词句。

“金齑玉脍”一语始见于唐代史官刘餗(字鼎卿)《隋唐嘉话·补遗》上的“吴郡献松江鲈,炀帝曰: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至于其烹制方法如何,书中则没有讲述。

好事者发现,北魏(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八和齑第七十三》恰恰有“齑”及“脍”的做法同时介绍,于是,就将《齐民要术》的“八和齑”与“金齑玉脍”划上等号。

什么是“金齑”呢?

如果确实如《齐民要术》所说做法是“金齑”的话,按书中说是:

齑臼欲重(不则倾动起尘,蒜复跳出也)。底欲平宽而圆(底尖捣不著,则蒜有粗成)。以檀木为齑杵臼(檀木硬而不染汗)。杵头大小,令与臼底相安可(杵头著处广者,省手力,而齑易熟,蒜复不跳也)。杵长四尺(入臼七八寸圆之;以上八棱作)。平立,急舂之(舂缓则荤臭。久则易人。舂齑宜久熟,不可仓卒。久坐疲倦,动则尘起;又辛气荤灼,挥汗或能洒污,是以须立舂之)。

简单来说是用杵捣成的蒜茸。

什么是“玉脍”呢?

《齐民要术》又说:

脍鱼,肉里长一尺者第一好;大则皮厚肉硬,不任食,止可作鲊鱼耳。切脍人,虽讫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湿;要待食罢,然后洗也(洗手则脍湿,物有自然相厌,盖亦‘烧穣杀瓠’之流,其理难彰矣)。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鱼生(活鱼切片鲜吃)。

结合《隋唐嘉话》及《齐民要术》的做法而言,通俗地说,所谓的“金齑玉脍”就是以蒜茸蘸食的鲈鱼鱼生。

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其所用的鲈鱼是松江鲈鱼

松江鲈鱼

清代的《直省志书·定海县》有云:

鲈鱼,海中四鳃鲈,皮紧脆而肉厚,呼曰脆鲈,有江鲈,差小而两鳃,味淡,有塘鲈形虽巨,而不脆。

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鲈鱼有三种,正称鲈鱼的,是指四鳃鲈,余下两种则称江鲈及塘鲈。

江鲈

说到这里让笔者勾起一段往事。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笔者2000年曾在番禺一小区开过肉食水产店,以经营餸菜为主。当时广州水产市场有一种养殖鲈鱼热卖,于是造了一个海鲜池方便街坊现劏现卖。

殊不知,有一天一位街坊怒气冲冲地来到店铺,说我们店铺售卖的鲈鱼不是鲈鱼,欺骗消费者。

店员上下一脸懵懂。

笔者连忙上前了解。

经过交谈,原来该街坊所说的鲈鱼是指松江四鳃鲈,而我们售卖的是俗称“嘉州鲈”的从美国引养的大口黑鲈。

典型的客观与主观不对等。

俗称“嘉州鲈”的大口黑鲈

相信街坊最终未必会接受笔者的解释。

实际上,随着我们国家养殖技术的提高,国外易养也肉质鲜美的水产会不断地引养过来。

正如鲈鱼一样,除了本土的品种之外,也有从国外引养的。

这就要广开思路接受新生事物。

鲈鱼可以专指,也可以泛指。

否则会产生见笑于人的尴尬。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比较新奇的“嘉州鲈”已经本土化而广为人知,相信当年的街坊也不会将之误认为是“四鳃鲈”的假冒品了。

有趣的是,国人较为熟悉的“四鳃鲈”,在学科上竟然不在鲈形目[Perciformes]项内,而是归入鲉形目[Scorpaeniformes]项中。

而当年街坊所异议的“嘉州鲈”才是在鲈形目[Perciformes]项内。

真是带点黑色幽默!

全文完

粤厨宝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鲈鱼   鱼生   松江   大口   檀木   隋唐   街坊   水产   笔者   所说   主角   关系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