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中年之路》

真正读懂心理学的人,都是内心受过伤害的人。


幼时家庭幸福没有所谓的童年阴影,生活平淡顺利,人生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经历难以承担的生活变故,通常都可以认为是幸福的人生。对于这类人,不需要看心理学,看了也不懂,因为你找不到共鸣,那些所谓的心理学家,都是经历过心灵挫折的。就像莫文蔚主演的电影“催眠大师”中的心理医生一样,看似是给患者看病,实际上是朋友在替她看病。


至于这本书,没有料想到是心理学的书。中年之路,我的预期是,分析人到中年面临的各种坎坷和心态的变化,以及如何调整和跳出中年危机。实际上并非如此,只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中年心态,这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中年之路与其说是一个时间事件,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体验。按照作者所说,时间上的定义是40岁,有的人可能30岁,有人可能五六十岁心理状态还未成年。几个关键词总结本书:自省、独立、成长、独处、减少投射。


要自我反省,审视自我,追问自我,认知自我。要独立,不要依赖,只有独立,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要成长,不要放荡自由,也不要放弃,要学习要进步。要享受孤独,学会独处,在安静的世界中,跟自己相处。要减少投射(外界社会是自己情绪的投射),反观内心,不要只顾情绪宣泄,要反观自我。


张德芬,是我的心理学启蒙,《遇见未知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等,带我开启了心理学之路。本书也提到内心的“小人”这个说法,就是我们内心住着一个“小人”,可以把他想象成幼儿时期的我,我们要学会和他相处。就这个心理学“技巧”来看,张德芬的书要更胜一筹。《癞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把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分为三种: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状态,每种状态有不同的性格体现。《被讨厌的勇气》中的课题分离,其实也是对独立的要求。这些都是非常优秀的心理学入门书,至少比这本书要强,所以我对这本书评价不高,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因为吴晓波推荐才看的,就是6月底禁言风波的那位)


这本书聚焦荣格人格发展理论,更像是荣格作品的长篇随笔,书中多处直接引用荣格的作品。但是最后几页竟然多大几十篇参考书籍,还分“精选参考书目”和“普通参考书目”,难不成不仅是荣格心理学随笔,是杂糅多本书的随笔?我突然读懂了写书的奥秘了。内容上也有些枯燥,开头时候还好,能跟着作者情绪走,很快就不行了,有些段落经常走神,还有回头再读二遍。即使很努力的集中注意力,看完几乎什么也没记住。看完长舒一口气,煎熬终于结束了,对于心理学,这本书我认为真的不咋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中年   参考书目   心理医生   心理学   书评   随笔   内心   情绪   独立   状态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