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员每天要用13.2升水、1650升氧气,180天任务资源从哪来?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 扬名历万

编辑 | 扬名历万

前言

2021年,我国3名宇航员前往空间站生活180天,据悉3名宇航员每天需要的氧气为1650升。

而空间站在距地面400公里的太空中,不仅要面临大气稀薄的情况,还要面临没有氧气和淡水的情况。

那么,飞上天的宇航员所需要的任务资源究竟从何而来呢?

空间站中食物的来源

作为补充身体能量所需的必备条件,食物对于宇航员来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地面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储存食物,那么在太空中又该如何?

事实上,当人类刚刚迈入太空领域时,由于没有丰富的经验,为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只能谨慎地将所有食物制成半流质的管状包装。

如我们常见的影视剧或其他文章描写中,都会看到宇航员拿着一条像牙膏一样的容器在吃东西,其实,这里面装的就是被打成浆糊的肉、菜等。

可想而知,当所有东西混在一起时,那应该是味同嚼蜡,毫无口感可言,除了这种流质食物,一些固体物也是可以被带上太空的。

如有的国家就将小块的固体面包,或者压缩饼干做成小包装,方便宇航员一口就能吃下去,不留食物残渣,但这样的食物又硬口感也是很一般。

随着世界上进入太空的国家越来越多,大家也会从其他国家携带的食物中借鉴,后来时间长了,发现在太空中吃饭可以完全不用太过谨慎。

由于重力问题,一些汤汤水水的食物肯定是不能出现在宇航员的食物列表中的,于是,新一代的宇航员开始更多追求食物的营养搭配和口感。

国际空间站甚至还做出相应决定,准许宇航员携带自己从地面购买的食品,当然前提是不能是到处飞的全流质以及具有强烈味道的东西,如榴莲。

中国空间站在近些年来,对宇航员的食品要求也是越来越人性化,既考虑到食品携带便捷的问题,还考虑到了营养价值,甚至是宇航员的口味喜好。

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曾在自己写的《天地九重》一书中提到:进驻宇航员公寓学到的第一课,不是复杂的太空生存知识,而是如何科学进食。

如2021年成功发射的神十二,中国空间站就为宇航员准备了不下一百种菜品,各种养生粥、椰蓉面包,炒饭炒面,甚至是特色菜,如常见的宫保鸡丁。

就连甜品和调料等都考虑在内,冻干冰激凌,甚至是老干妈,不仅如此,考虑到航天员可能来自不同地区,还特意备了中国八大菜系,满足不同不需求。

不过为了保障宇航员的身体状况,以及进食更加方便,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首先选择分量固定、口味固定、形状固定的“食物包”。

那么除了食物外,人类生存所需的最重要的就是氧气和水了,那么空间站中的氧气又从何而来呢?

空间站中的氧气来源

在最初执行任务的太空空间站,是充斥着足够的氧气的,原因是考虑到宇宙中氧气不足,而身为人类的宇航员又不能缺少了这一项必须物质。

因此,在最初执行任务期间,宇航员全部是在全氧的工作环境中,但是这样维持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条件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风险系数很高。

如1967年阿波罗1号太空船发生的着火事件,1月27日,三名宇航员照例在太空舱中执行测试任务,谁知指令舱中突然发生火灾。

短短几秒,火势就完全失去控制,迅速蔓延至整个舱内空间,地面执行人员花了将近五分钟才打开了变形的舱门,控制住蔓延的火势。

但是火势虽然控制住了,舱内的三名宇航员却全部牺牲了,事故后经过调查发现,火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舱内某处电线产生了火花。

在纯氧环境下,曾发生过不止一次这样的事故,因此后来的飞船设计者们才逐渐更改调整了舱中的氧气比例,大致接近地面的空气。

而如今较为常用的氧气获取方法,就是简单的操作:电解水,众所周知,电离水后会产生氧气和氢气,不管是携带还是回收的水资源都可以这么做。

太空领域的专家在经过对飞船环境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中,发现了其他两种可以用来应付水资源和电力资源都不充足的情况,不过这些主要用来应急。

第一个就是在太空站准备加压氧气罐,这种装置在90年代的医院特别常见,由于没有先进的制氧抽氧装备,只能通过高压注射将氧气压在氧气罐中。

这种特制的蓝色氧气罐可以耐高压,且颜色醒目,在紧急条件下可以一眼被看到,因此太空船里可以进行氧气罐的少量储存。

第二种就是常见的固体燃烧制氧气,许多物质燃烧后都可以释放出少量的氧气,不过这种方法危险度较高,不到万不得已时不会使用。

电解一升水可以够一个宇航员一天还多的氧气量,那么这些用来电离的水资源又从何而来?

空间站中的水来源

相比于氧气的难以携带,宇航员日常所需的水资源就相对容易得到了,实际上,空间站的水确实是用一个个的“水包”运上去的,每个水包有20升水。

所以电离一个水包的水,就能够宇航员二十多天的氧气量,不过,这些费尽千辛万苦才被带上太空的水包可不是用来制氧的,那样做实在是大材小用。

因此,为了保证空间站里宇航员的生存环境安全,地面控制人员会选择在进入太空前,就将一定量的淡水保存在火箭里,足够空间站的人员使用。

并且经过多次的飞船改进,船舱的各项性能都得到了提升,就连储存空间都变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储存足够宇航员使用的淡水也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水资源够用也不代表能够随意浪费,因为淡水虽然能够被运到太空中,但是成本较为高昂,因此“钱花在刀刃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就成了必要。

空间站中有一个水循环系统,可以将宇航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用掉的水收集起来进行废水处理,经过多次的蒸馏萃取过滤,最终变成可饮用的生活水。

而水循环系统可不单单包括生活用水,空气中的水蒸汽,甚至是人体排出的汗液、尿液等都是被收集起来进入循环系统的,形成新一轮的水资源供给。

这些水还可以用于电离水获取氧气,保障航天员的生活物质供应,所以在空间站生活的宇航员们会格外注意水资源的节约,毕竟这里不比地球。

不过无论是自身携带水,还是利用过滤来反复净化成新的水,容量和次数都相对有限,毕竟水循环利用也要有源头,因此,及时补充水资源也是必须的。

定期从地球飞上太空的货运飞船会用他们补充水源,那么这些水资源以及通过水制造出的氧气又该如何存储呢?

如何储存制造出来的水和氧气?

既然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的方法来制造氧气和水,那是不是代表着我们可以一次性产生很多的氧气?事实不然,宇航员们通常不会一次性制造很多。

这些氧气是被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因此制造出的量足够一段时间使用就可以,毕竟制造一次氧气的成本太高,而且制氧工作也很繁琐。

被制造出来的氧气会被直接释放进太空舱里,但是由于氧气的易燃性,所以还需要严格控制释放的比例,既不能多到用不完,也不能少到不够用。

如果在太空舱中补充了足够的氧气,但还有多余的氧气该怎么办?那么这些多余的氧气就会被充进宇航员的太空服里,作为外出执行任务时的需要。

如果出现宇航服都被填充满了的情况,那么这些多余的氧气会被统一排放进太空舱专门的环境控制系统中,做好发生意外情况时的氧气供应。

环境控制系统会对周围环境进行管理和监测,一旦出现不稳定或者不合理的情况,就会及时进行调控,确保太空舱正常运作。

即使获取氧气的方法已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在人类未知的太空领域,还应该保持应有的忧患意识,“少拿少取,细水长流”。

虽然水和氧气的获取已经不能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阻碍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人类会发明出更好的生存物质的获取方法。

结语

从一开始仰望星空到如今近距离接触,这史诗级的进步得益于新世纪的科技发展,科技进步不仅促进了社会劳动力,更加推动了人类文明前进。

中国也在“飞天”这一梦想上做出了现实行动,曾经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的幻想如今也成了现实,空间站的建立让人类文明意识越来越强大。

相信中国也能以更加饱满的姿态和高昂的精神,向着人类文明更高的方向发展,当人类不满足于地球时,才是向高级文明台阶迈进。

往期精彩推荐

日本自作自受!激怒俄罗斯后引来 60 艘军舰,围着日本实弹演习

2015年医生打开男子腹腔,却看不见任何脏器,满满一肚子的癌细胞

00后女孩一周7次“857”,肠烂离世:纵欲的代价,你根本承受不起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剩下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到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升水   氧气   水循环   太空舱   电离   航天员   宇航员   空间站   水资源   中国   太空   食物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