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评选出运河十二景览胜之一:茱萸湾,运河绕古镇 茱萸遍水乡

【茱萸湾简介】:茱萸湾,简称湾头。东临古运河,西邻大运河,北通邵伯湖,南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重修扬州府志》载:“汉吴王刘濞开此通海陵仓。”因为此地遍植茱萸树,又称茱萸村。此外,这里还是隋唐时大运河进入扬州13道湾中的第一湾,故“茱萸湾”始得名。现简称为湾头

历史上,隋炀帝、康熙、乾隆多次下扬州,均由茱萸湾入境,并留有行宫。唐代诗人刘长卿留下了“半逻莺满树,新年人独还。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的著名诗句。

2011年,茱萸湾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交通要冲:漕运、盐运启始地

扬州的历史有多久,湾头的历史就有多久。湾头濒临大运河,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吴王夫差开邗沟,河道自西向东再折向北,形成一个大大的湾头。三百余年后,又有一位吴王刘濞以湾头为起点,开挖出一条与东部海边产盐区相连接的运盐河,历史上称之为东邗沟。

那时,湾头已形成村落,遍植茱萸,故而被称为“茱萸村”,因处在邗沟转弯处,又称“茱萸湾”(这便是今日湾头镇的由来)。这条以运盐为主的河,输送源源食盐通过湾头,汇集到扬州城再发往全国,扬州从而成为盐商的大本营。

茱萸湾古镇里的青石板路

隋代大运河的开通,使邗沟南延北展,茱萸湾成为扬州城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官商旅者往返,均由此地经过。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漕运实行分段运输法,即:在水运途中确定中转点,设置粮仓,分段转运,最后到达长安。扬州成为其中的重要中转点,每年漕粮中转量达200万石(担)。漕运大增,茱萸湾愈加繁荣。

宋代,扬州成为两淮食盐输出口岸,接纳沿海食盐156余万石。当时,无数盐船由东海之滨西行,须停泊于茱萸湾境内,待查验分装后方可转运至大江南北各地。经湾头运输到瓜州和十二圩淮盐运总栈的盐船,拥塞大运河,两岸盐仓林立,盛况空前。

大运河上当年运盐的船队络绎不绝

明代万历年间,淮河洪水冲决了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里下河地区遭受灭顶之灾,连明祖陵也未能幸免。朝廷实施“分黄导淮”和“导淮入江”。1596年,从邵伯湖南部开辟第一条淮河入江水道——金家湾河。

至清朝的康熙、乾隆以至道光年间,为了保住漕运和除却水患,又相继开辟了凤凰河、壁虎河、太平河等淮河归江水道。大规模的淮河入江水利工程,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立,湾头因此成为“挹江控淮”的江淮锁钥之一。

1958年,为改善扬州水上交通,从湾头裁弯取直,新运河直至六圩入江,湾头至扬州古运河不再通航。从此,喧嚣了千年的湾头寂静下来了。

二,挹江控淮话湾头

从邗沟风云,历经唐宋元明诸朝,直到清代,茱萸湾一直是扬州城东北门户和重要港口。俗话说:“上扬州,拢湾头“,就是说这里是盐运和漕运的必经之地。“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茱萸湾到了,也就看见扬州城了。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扬州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水路交通枢纽。贯通南北千里的京杭大运河用于漕运,东西走向的运盐河用于盐运,这两条经济命脉在湾头汇聚。

茱萸湾灯塔左侧是1958年开凿的大运河;右边为古运河流入扬州城区

那时的茱萸湾,是扬州的重要门户,漕运、盐运、皇帝巡游、游客往返,这里是必经之地。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扬州,领头的豪华大船,据《资治通鉴》记载为“龙舟”,正是在茱萸湾附近建造。

沿着蜀冈的边缘,为皇帝营造的江都宫层层叠叠,逶迤而下,直到运河边的茱萸湾。一座被称作北宫的宫殿后来被唤作“山光寺”。 北宋年间,茱萸湾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集镇,店肆相连、市声不断。

清帝康熙、乾隆六次南巡,也曾巡幸山光寺。十年后,改寺名为福慧禅寺。现今山光寺仅存山门殿房三间,额匾“福慧禅寺”赫然犹在。古镇现存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老街,清阮元大学士题写的“古茱萸湾”石额,至今仍镶嵌在老街的石拱圈门上。著名的山光寺遗址、避风塘、石壁虎等,均成为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标志。

大明寺高僧鉴真赴洛阳、长安参禅游学,来回都从茱萸湾上船、登岸;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这里弃舟登岸,进入扬州城。在大运河千年文化长廊里,湾头就这样被烙上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当地在这里建了一个航标塔,寓意“挹江控淮”。多年来,茱萸湾航标塔不仅起到了航标作用,也成为了大运河沿线的一道风景线。

三,莱萸湾:水上大舞台,名人留痕印

自春秋战国始,莱萸湾便成为一方热闹的所在。历代君王霸主、文人豪杰,或驾车御风而来,或搭舟乘风而去。一部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史,使得莱萸湾更像是一个水上历史大舞台。

从吴王夫差到汉代吴王刘濞、从隋炀帝杨广到两宋之交的宋钦宗、宋高宗;还有清代的祖孙两帝康熙和乾隆等等,他们或是开拓运河,或是避难,或是南巡治水......均直接影响了湾头古镇的历史走向;鉴真和尚、苏轼、王士镇、阮元等文化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和诗文,也成为湾头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鉴真茱萸湾采莲东渡。唐开元二年(714年),鉴真返回扬州后,先后驻大云寺与大明寺,度化受戒僧徒4万余人,成为江淮一带的大德高僧,名闻海内外。期间,鉴真经过莱萸湾小香山荷塘时,曾采莲子保存。

唐天宝元年(742年),鉴真接受日本遣唐使邀请,次年和弟子祥彦、道兴等人自茱萸湾东塘码头开始东渡。10年之内5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天宝十二年十一月,率弟子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十二月在日本登陆,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盛大欢迎。鉴真是中国第一位到达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

鉴真东渡图

唐乾元二年(759年),奈良新建唐招提寺,鉴真驻此寺传授经藏,后被尊为日本佛教律宗初祖,唐招提寺成为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鉴真自莱萸湾小香山荷塘所采的莲子,也移植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方池中。

如今,当年鉴真经过的小香山荷塘已经修复,重现当年“石座观荷”的意趣,当年鉴真东渡出发的码头也整修一新,供游人参观。

——苏轼与湾头的渊源。北宋熙宁四年(1071),因受排挤,著名文学家苏轼负气自请出京,被任命为杭州通判。苏轼去杭州途中,路过茱萸湾,停舟三日。知己好友们前来迎接他,在官舍旅邸中作诗饮酒,忧国忧民,议论时政。三天后, 苏轼与知己好友惜别,留下了“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的诗句。

苏轼湾头醉酒图

苏轼任扬州知州期间,与湾头有了更亲密的接触。《苏轼文集》中的《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诗文中,也写出了湾头山光寺临江傍河、草木丰盛的景象。

——康熙南巡茱萸湾。康熙帝六次南巡,每均由湾头坐船进入扬州城。康熙对茱萸湾的名字感兴趣,日后在他休憩的三汊河行宫,又以茱萸湾合名。于是,扬州便有了第二个茱萸湾。后人为将两个茱萸湾加以区别,将湾头的称为“古茱萸湾”,而将三汉河塔湾的称为“清茱萸湾”。

扬州有两处茱萸湾之名自康熙时始。湾头的茱萸湾曾有隋炀行宫,康熙的行宫则设于塔湾,以示与隋炀帝的区别,表现治理国家的不同观念,启迪后人。

康熙南巡图

——乾隆南巡湾头留诗文。清乾隆帝曾六下江南,除了治河,也经常游历各地。每次南巡,扬州是必经之地。

乾隆曾在湾头登岸,巡游山光寺等地。留下了大量吟咏当地风士人情、湖光山色的诗篇。如〈游上方寺》中的“湾头遥见起平冈,闻说精蓝有上方”等。

目前,湾头古镇已被打造成玉器特色小镇。重现中国玉器发展史上“天下玉,扬州工,源湾头”的景象。

湾头,如同一块宝玉,佩挂在大运河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茱萸   扬州   吴王   淮河   乾隆   湾头   漕运   大运河   日本   水乡   运河   古镇   康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