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未雨绸缪防范AI乱象

随着像聊天机器人ChatGPT这样具备生成类似人类创作的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能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变得更加紧迫。近段时间,随着欧盟通过了全球首个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各地纷纷加紧对人工智能的监管。(7月4日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应用拓展正在按下“快进键”。从智能制造、国家安防到零售物流、家居出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然而,技术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产生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风险因素。

有关AI监管的讨论正在升温。一方面,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适当的监管与指导可以确保技术始终善使善用,行业能够行驶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领域存在极大隐患。比如AI绘画、AI音乐等AI作品涉及的侵权问题一直饱受各方诟病。再比如,“AI换脸”所引发的诈骗问题也愈演愈烈。近日北方某地发生一起利用“AI换脸”实施的诈骗案件,又有新情况。由此可见,这些隐患或者说“明患”,杀伤力和破坏性都是极大的。从这个层面看,技术进步倒逼监管必须到位。

当然,必须明确的是AI监管绝对不是要遏制技术的发展,而是要通过合法的干预措施防范技术演进所产生的风险。也就是说,保障技术安全只是治理过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回归产业发展和价值引领层面,引导和保障人工智能产业良性发展,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目标始终和人类的价值观“对齐”,这才是AI监管的核心所在。对此,法律层面的规范和技术层面的防范都是监管的可行手段。

立法进程应追赶甚至超过AI的演化速度。不论是在现有法律基础上“打补丁”,还是“另起炉灶”,推进AI监管的立法进程都应该跑在技术前面,法律的前瞻性才能抵御技术的风险性。当前,我国对AI的相关立法已经提上日程,人工智能法草案预备在2023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6月20日,首批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也已经出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26家公司、共计41个算法榜上有名。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相关立法能逐步完善。

以技术防范技术,“用魔法打败魔法”。针对AI市场目前存在的乱象和问题,不妨通过更新升级防御技术,筑牢信息安全“防火墙”,以科技手段防范AI技术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比如进一步普及涉众、涉密、涉公等平台和服务商的数字鉴伪技术;完善和升级涉及政务、金融、消费等重要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漏洞,等等。

在智能时代,数字化浪潮扑面而来,信息化趋势加速演进。发展与安全,看起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二元选择,实际上却是可以平衡的复合选项。主动加强对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规范,平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福祉与风险,才能更好适应智能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推动人工智能向善发展、造福人类。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庹亚男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未雨绸缪   人工智能   评论员   隐患   算法   广州日报   层面   人类   风险   智能   法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