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督任冲”为“元气之使”,中医有哪些认识?

文|远志

编辑|灵佑


在中医看来,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但何为元气之使无文献记载。

通过梳理文献并结合临床所思吗,笔者认为督脉、任脉、冲脉(简称督任冲)为元气之使,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一源三歧”原意溯源

元气为脏腑经络等升降出入之根,督任冲是元气升降出入之主干,经络脏腑四肢百骸是元气升降出入之支干,督任冲与三焦构建元气输布复杂网络,共同维持生命基本活动。

基于督任冲为元气之使的思考,结合临床实践,治疗脊髓腔恶性肿瘤当调理督脉解表以调节气之出入,久病顽病应解表调出入以助气之升降,对于危急重症须补元气以助升降出入;

故提出对脊髓腔恶性肿瘤要重视气的出入、久病顽病勿忘风药解表、危急重症重灸丹田穴位等观点。

为临床工作者在久病顽病与危急重症的治疗中提供参考。

《难经·六十六难》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既有“元气之别使”理应有元气之使,而历代医家均无元气之使的论述。

笔者参考历代先贤著作,结合临证时升高外周血白细胞与纠正休克多施以艾灸丹田区穴位以补元气助升降出入、治疗顽病久病如脑胶质母细胞瘤多加用风药解表以调元气出入而助元气升降,每每可见佳效,则发以思考其根源;

故认为“督脉、任脉、冲脉”(以下简称督任冲)当为元气之使。

在认识该理论之前,首先要理清“一源三歧”概念。

“一源三歧”首见于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三十四·骨空论篇》,共出现2次。

之后被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再次提出,首次提出“督脉起于肾下胞中”,指出督任冲同源“胞中”,在会阴分为三支,异行于腹背。

当下新世纪“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明确提出:“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歧’。

”仔细研读王冰原著,发现此说与提出者的原意相差甚远,认识“一源三歧”必须遵从原意。

(一)“源”当为“肾下”位置

冲任督三脉异名同体”“起,非初起,亦犹任脉冲脉起於胞中也,其实乃起於肾下”,认为任冲督三脉皆起始于“肾下”。

冲脉起于“肾下”,王冰不将督脉归到冲任起于胞中,而归属“肾下”当有深意。

认识“肾下”必须清楚唐之前著作所谈肾的解剖位置,唐之前未能明确肾的解剖位置,这与中医重功能轻解剖有关;

但从《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腰者肾之府”、《灵枢·背腧》“肾俞在十四焦(椎)之间”、《针灸甲乙经》“肾俞,在第十四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的记载中推断肾应在腰二椎下旁开1.5寸。

王冰强调肾下的区域,没有具体穴位,当隐喻道家的下“丹田”,这与王冰“道医”学术思想有明显关系,此外还强调“一源”与肾间动气关系密切。

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为肾下部位。

王冰未用“丹田”选用“肾下”一词,当是强调督任冲功能与肾间动气密切相关。

《医宗金鉴·刺法心法要诀》引《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者,即此之起于肾下之谓也,而谓起于肾下者,即并于少阴之经,肾间动气上行也。”

(二)“歧”应为“用”,而非“会阴”部位

谓之冲脉者,以其气上冲也,故经云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也。

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由此三用,故一源三歧。”

结合原文论述内容,“用”当为“歧”,于“肾下”分出冲任督,发挥不同作用,此乃“一源三歧”的真正含义。

《说文解字·足部》:“歧”同“跂”,跂,足多指也。从足,支声,”“歧”本义指多余的脚趾,泛指叉开、分支,不同的。

王冰注释《黄帝内经》当引用唐以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关督任冲三脉起点的记述复杂,没有三脉交汇于何处的明确提法。

《针灸甲乙经》曾云:“会阴……任脉别络,侠督脉、冲脉之会。”

也只是说会阴是三脉体表一个交汇点,而且与督脉、冲脉交会于会阴的只是任脉的别络。

王冰提出“一源三歧”“异名同体”概念,认为于肾下分出冲任督三脉,发挥不同作用。

其中冲脉分为三支:一支出气街,一支出关元,一支出会阴。

任脉分为两支:一支外出中极之下,另一支并督脉下出会阴穴。

督脉也分为二支:一支出关元走任脉,另一支下行与冲脉、任脉别络共出会阴走脊里。

综上所言,王冰“一源三歧”基本内涵是督任冲三脉起源肾下丹田部位,之后分行发挥不同作用。

“元气之使”当为督任冲

(一)元气是脏腑经络等升降出入之根

郑寿全所指的“这一点真消息”,即元气也。元气不断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运行,是化生五脏六腑的基础与本原。

元气禀受于父母,得水谷之精微及呼吸之气,乃化为五脏之精,转为营卫气血津液而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升降出入是元气主要表现形式,“器者,生化之宇”(《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人之生命在于元气的永无止息的升降出入。

人体阴阳二气能够升降出入、如环无端,其动力来自于天人合一的相互感应。

这种相互感应,一是来自于法天则地的外部系统,二是来自于坎离水火相互交济的内部系统。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

气立是指人体与天地之气的往来运动,神机则是指人体内的坎离水火相互交济

在气立与神机共同作用下。元气才能正常升降出入,人体才能完成生长壮老已过程。

五脏六腑的职责是助元气升降出入,元气运行是在五脏六腑间川流不息的过程。

诚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五脏六腑的功能无时不受元气支配,人体元气往来通畅,人体就会安然无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郑寿全云:“气机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真气充满周身。”

可见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元气升降出入之门户。

人的生成及一切生命活动皆为先天元气所化。

元气的滋养需要五脏六腑化生的精气,而五脏六腑化生精气的过程又依赖于元气在其中不断地升降出入,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维持人体之生命。

世医多谈论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对气的出入认识明显不足。

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一证治总论·升降出入论篇》谈及“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

《内经》曰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又曰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气者,藏精而起亟也。

此出入之机也……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

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

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咳。

此病机之大略也……气之开阖,必有其枢。

无升降则无以为出入,无出入则无以为升降,升降出入,互为其枢者也。

故人之病风寒喘咳者,以毛窍束于风寒,出入之经隧不利,而升降亦迫矣……近世黄元御著书,专主左升右降立说,以为心、肺阳也,随胃气而右降,降则化为阴;

肝、肾阴也,随脾气而左升,升则化为阳。

故戊己二土中气,四气之枢纽,百病之权衡,生死之门户,养生之道,治病之法,俱不可不谨于此。

其书八种,直将《素问》《灵枢》《伤寒》《金匮》《本草》五大部圣经,俱笼入左升右降四字之中。

盖自以为独开生面,得《内经》左右阴阳道路之奥旨矣。

窃思《内经》之论阴阳也,不只言升降,而必言出入。

升降直而出入横,气不能有升降而无出入,出入废则升降亦必息矣。

只论升降,不论出入,是已得一而遗一。不仅批判了黄元御片面地认识脏腑升降,而且明确了气的升降与出入密切相关。

(二)督任冲构建元气升降出入复杂交织网络

十二经通过联系脏腑以运行气血,如河流循环不止;奇经八脉纵横于十二经之间,如湖泊行蓄溢之功。

督任冲三脉则通过沟通先后天,构建元气升降出入复杂交织网络,是元气之使。

1.任冲督脉三脉均根源于元气

张锡纯认为胎儿时期元气化生任督,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人之始生也,纟因缊化醇,胚胎初结。

中间一点动气,似有脂膜绕护,乃先天资始之气,即气海(胸中为气海,藏后天之气,此气海在脐下,外当气海穴,藏先天之气)中之元气也。

此元气得母荫育,渐渐充盛,以生督任二脉;又渐渐充盛,其气冲开督脉,由后上升;复通于任脉,由前下降,以生全身。

迨至官骸脏腑皆备,肺能呼吸,遂接后天之根,而脱离母腹矣。

特是同一元气也,其在先天之功用,与后天之功用迥殊。

何者?元气在先天,来源有自。故输其有余,与督任之脉常通,以融贯全身,为十月养胎之用,其功用在于能施。”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云:“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医书谓之任、督二脉

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修丹之士,不明此穷,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鹿运尾间能通督脉;龟纳鼻息能通任脉,故二物皆长寿。

皆丹家河车妙旨也。”提出元气是督任二脉之根。陈世铎在《外经微言·任督死生篇》中云:“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

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经之脉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强调肾中元气疏布必须借助任督二脉。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云:“脐下肾间动气,人之生命,是十二经脉根本。

此冲脉血海,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也,渗于诸阳,灌于诸精,故五脏六腑皆禀而有之,是则脐下动气在于胞中也。

冲脉起于胞中,为经脉海,当知冲脉从动气生,上下行者为冲脉也。”

指出冲脉根于肾间动气,布散元气至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渗诸阳、灌诸精。

可见无论在胎儿孕育阶段还是出生后,冲任督三脉均根源于元气并布散元气。

2.督任冲三脉是联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通路

督脉出于会阴,行于背部脊中,在大椎穴与手足六阳经相通。

统御一身之阳气,故称阳脉之海。

其上有3个重要部位,被称为三关:上玉枕,在颈椎与颅骨结合处;中夹脊,位于两肾中间;下尾闾,位于脊椎最下端。

《外经微言·三关升降篇第四十一》云:“岐伯曰:关人生死,故名曰关……三关者,先天之气所行之径道也。

气旺则升降无碍,气衰则阻,阻则人病。”

关是督脉运行先天元气的重要关卡,关系到人的生死

脏腑功能通过膀胱经腧穴与督脉相通,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调理脏腑经络功能的腧穴,督脉借助背俞穴调理脏腑经络阴阳平衡状态

西医学从神经学角度发现人体各个脏腑功能与神经的调控密切相关,无论是脑神经抑或脊神经,都有神经纤维分布到内脏;

亦即内脏所发生的疾病都受植物神经控制,所有脏腑都与神经有所联系,神经的调控失司,可造成脏腑的病症,脏腑的病症日久,亦可造成神经的失调。

《奇经八脉考·督脉》所载。督脉还与少阴、足厥阴经及阴跷、阳维、任脉相会。

任脉始于肾下丹田,络于会阴,行于胸腹部正中,为阴脉之海,调节各阴经的元气。

此外脏腑募穴(如膀胱、小肠、三焦、胃、心之募)分布在任脉,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之所,若脏腑不足则元气可通过任脉注入募穴,若脏腑精气有余则精气可通过任脉汇集储存在丹田。

《奇经八脉考·任脉》所载,任脉还与足少阳、足阳明、手三阳经及阴维、冲、督脉相会。

任督二脉不只是阴脉之海、阳脉之海,而且与其他经脉联系密切,维系元气输布、十二经气血蓄溢,并将脏腑气血滋养元气。

李时珍曰:“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媾之乡。

故魏伯阳《参同契》云,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

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大道三章直指》云:‘修丹之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

正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联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

医书谓之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吗,真息之所由起。

修丹之士,不明此窍,则真息不生,神化无基也’。

俞琰注《参同契》云:‘人身血气,往来循环,昼夜不停,医书有任、督二脉,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

黄庭经言: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

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于此也’”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始于肾下丹田。

据《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冲脉的生理功能是接受元气和水谷之气,通过冲脉的运行渗灌,在上部对头面五官有“渗诸阳,灌诸精”的作用,在中五脏六腑禀受其精气,在下部有“渗三阴”“渗诸络而温肌肉”的作用。

《医宗金鉴》曰:“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

此所谓起于腹气之街者,是起于胃中谷气也;并于少阴者,是并于肾间动气也。

真气与谷气相并,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是谓大气至胸中,分布五脏六腑诸经,而充身者也。”

冲脉将元气、后天水谷之气、肺吸入的清气联系起来,是输送元气、形成宗气、运行灌注气血的重要基础。

《医宗金鉴》总结道:“冲脉起于腹气街,后天宗气气冲来,并于先天之真气,相并侠脐上胸街,大气至胸中而散,会和任督充身怀,分布脏腑诸经络,名之为海不为乖。”

冲任督三脉同起源于肾下丹田,分行于脊中、胸腹正中,以及交通任督二脉、联系脏腑十二经络,形成灌溉全身内外上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构建元气升降出入复杂交织网络。

当督脉行于脊将阳布于外、任脉行于胸腹正中将阴血濡于脏腑、冲脉纵横交通任督联系脏腑。据此可知“督任冲当为元气之使”。

火神派医家指出:“元气即阳气,阴阳二气统于元阳。”

强调元气的充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发挥其升降出入以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的作用。

督任冲三脉以督脉为主,督脉具有卫护肌腠调控出入及通过腰背部脏腑腧穴调控脏腑升降出入的同时调控元神之府的功能。

道家的督脉“三关说”和“内经图”都强调督脉的主导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任脉其实质是脊髓丘脑束及薄束、楔束在胸腹正中线上的反映,是传导躯体感觉信息的经脉,间接说明了任督二脉“同体异名”和督脉“总督、督促”含义。

元气充沛借督任冲联系经络脏腑,则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持“衡”,肌腠之气的出入守“度”。

升降有度则脏腑交泰,出入有度则气立和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化生   元气   冲脉   百骸   任脉   督脉   脏腑   会阴   丹田   经络   中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