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毒邪引起的放射性损伤,与中医“从化”理论相契合?

文|王Sir

编辑|重楼


放射性损伤是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后的常见并发症,约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疗。

放射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放疗的剂量与疗程,部分患者由于不能耐受而被迫停止放疗,严重影响其疗效,同时,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发现,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均感受放疗毒邪,但放疗毒邪引起的放射性损伤在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转归预后等方面却不尽相同,这与中医“从化”理论相契合。

因此,本文将结合“从化”理论,分析放射性损伤的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有效辨证用药提供新思路。

“从化”理论的内涵

“从化”是指病邪侵入人体后,顺从人体体质、脏腑生理特性而改变自身原有性质,产生与机体性质相一致的病理变化。

“从化”的一般规律为病邪侵犯性质属阳的体质或脏腑时,多从阳化热,表现为热性病证;病邪侵犯性质属阴的体质或脏腑时,多从阴化寒,表现为寒性病证。

“从化”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逆调论篇》云:“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

即指机体感受风寒之邪,但由于受邪之人素体阴虚阳盛,又遇邪侵部位的性质属阳,故风寒之邪从阳化热。

《伤寒论》将“从化”的思想贯穿六经辨证始末,认为病情始终随病邪侵及的脏腑经络属性而变化发展

并从脏腑经络辨证的角度,阐释了病邪“从化”的发展转归及预后规律,此时邪传阳明,入里化热,阳热亢盛,提示外感疾病已经进入邪热最盛的极期阶段。

到了清代,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又进一步明确了“从化”的概念,指出“人感受邪气虽一,因其形藏不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从虚化,或从实化”。

说明了人体形质厚薄不一,脏腑虚实刚柔有别,病邪侵入人体后,可随人体体质和脏腑功能属性而发生化寒、化热、化虚、化实的改变。

“从化”理论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医病机学的重要理论。

“从化”理论旨在研究机体感邪后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即同一病因作用于人体,由于机体的差异性,导致病机变化不同,证候表现也各不相同。

因此,“从化”理论研究的核心在于病机,也就是“证”的本质

正如匡调元所说“从化是一种新的发病机理,是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尚未发现与深入研究的新原理”。

掌握“从化”理论的内涵,谨守病机,审证求因,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从“从化”理论探讨放射性损伤

毒邪是一类致病迅猛,引起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剧烈反应和特殊表现的致病因素。

放射线具有穿透力强、快速、高能的特征,其所致疾病具有发病急骤、病势暴戾、病变迅速、可直中脏腑等特点,因此,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于毒邪。

毒邪具有明显的从化性,毒邪侵犯机体后,以体质为根据,受侵袭部位周围环境状态的影响而发生从化。

放疗毒邪侵入机体后,从化为与人体体质和受邪部位属性相一致的各类毒邪,或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或从阴化为“痰毒”“瘀毒”。

从而导致放射性损伤的病变发展、证候表现、转归预后各不相同。

临床应分清患者的体质差异、放疗部位、病变阶段,辨识放疗毒邪从化的趋势,以纠正机体寒热温凉偏颇、调补脏腑气血阴阳虚损,分阶段辨证治疗放射性损伤。

1.体质“从化”探讨放射性损伤

体质是毒邪发生从化的主要原因。

《伤寒广要》云“假令素有寒者,多变阴毒也,素有热者,多变阳毒也”。

体质虚弱或偏寒者,毒邪致病多表现为虚证、寒证、阴证,体质壮实或偏热者,毒邪致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阳证

对于阴虚质等体质偏热偏火、偏盛偏动者,由于多阳少阴,阳化太过,放疗毒邪易阳化伤阴,生为“热毒”“燥毒”等阳毒;

对于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等体质偏寒偏湿、偏衰偏静者,由于多阴少阳,阳化不足,放疗毒邪易阴化成形,生为“痰毒”“瘀毒”等阴毒。

根据患者体质特征,掌握放疗毒邪的从化趋势以辨证施治,是因人制宜、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2.病位“从化”探讨放射性损伤

受邪部位属性是毒邪从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景岳全书》言:“在脏在骨者多阴毒,在腑在肤者多阳毒。”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主外运,阳气(卫气、脏腑阳气)敷布于表浅的体表、经络、脏腑,固密于外,以抗御外邪;

当放疗毒邪侵袭阳气固密的表浅病位,正邪斗争剧烈,毒邪多从阳化热,变生“热毒”“燥毒”“风毒”等阳毒,甚或伤阴。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阴主内守,阴精(精血津液)藏守于内里的脏腑经络,化生精气,以供养全身;

当放疗毒邪侵袭阴精固守的内里病位,精血津液运化失常,毒邪多从阴化成形,变生“痰毒”“瘀毒”等有形实邪。

根据患者受邪部位属性,明辨放疗毒邪的从化路径,是临床精准辨证的重要条件。

体质“从化”辨治放射性损伤

1.体质“毒从阳化”的辨治

素体阴虚、阳热偏盛的患者,受放疗毒邪侵袭后,易从阳化为“热毒”或“燥毒”,进一步耗伤阴液。

临床治疗放射性损伤时以养阴润燥、清热解毒为主,多选用寒凉、养阴的药物,如北沙参、知母、石斛、蒲公英、野菊花等,慎用辛热伤阴药。

在放射性损伤的瘥后调护阶段,宜进食甘润生津之品,如山药、枸杞子、大枣等,禁食羊肉、狗肉、生蒜等辛辣刺激食物。

2.体质“毒从阴化”的辨治

对于素体阳虚、寒湿偏盛的患者,放疗毒邪易阴化成形为“痰毒”或“瘀毒”,进一步阻遏阳气。

临床治疗放射性损伤时应以温阳解毒为主,兼以化痰祛瘀,在遣方用药时宜选用辛热之品,如干姜、淫羊藿、阳起石、乌药等,慎用寒凉伤阳药。

在放射性损伤的瘥后调护阶段,宜进食羊肉、黄牛肉、海参、桂圆等温补之品,禁食冷饮等寒凉伤胃之品。

此外,应增强户外健身运动、适时日晒以振奋阳气。

病位“从化”辨治放射性损伤

1.放疗部位“毒从阳化”的辨治

(1)放射性肠损伤及膀胱损伤从“热毒”辨治

“热毒”为具有火热之性的毒邪,多由毒邪从化于阳热过盛的脏腑。

对于放射性肠损伤而言,肠为阳腑,隶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放疗毒邪客犯则易从阳化为“热毒”

放射性肠损伤初期,热毒燔灼,迫津外泄于肠腔而为湿,蕴生湿热,可见腹泻、便黏液、里急后重;

此时,热毒主要伤及黏膜层,上皮细胞增生异常,毛细血管发生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治疗应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为主。

若病程迁延,热毒灼络,肠络受灼,迫血妄行,血溢脉外,热盛肉腐而成痈脓,可见腹痛、肛门灼热、便赤白脓血等症状;

此时,热毒主要伤及黏膜下层,小血管壁肿胀、闭塞,造成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肠壁缺血坏死、黏膜糜烂;治疗应以清肠止血、凉血解毒为主。

对于放射性膀胱损伤而言,膀胱隶属于太阳经,秉承元阳之气,放疗毒邪客犯易从阳化为“热毒”。

放射性膀胱损伤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毒蕴膀胱,灼伤血络,气化失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热毒客于膀胱,湿热相搏,水热互结,灼伤血络,可见尿中带血、溲赤热痛等症状;

此时,固有层发生急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移行上皮细胞脱落,黏膜溃疡;治疗应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为主。

若病程迁延,膀胱脉络受损,气化失司,肾失开阖,可见小便频急、排尿不畅等症状;此时病变主要为膀胱壁纤维化,移行上皮细胞退行性变;治疗应以补益肾气为主。

(2)放射性肺损伤及皮肤损伤从“燥毒”辨治

“燥毒”为具有燥热性质的毒邪,易伤津损络,多由毒邪从化于津液不足或喜润恶燥的脏腑。

对于放射性肺损伤而言,肺为娇脏,属清虚之体,放疗毒邪侵袭,易从其喜润恶燥之性,化为“燥毒”而攻之。

放射性肺损伤的基本病机为燥毒伤阴、痰热瘀结。

放射性肺损伤初期,肺叶不耐“燥毒”攻伐,肃降失司,又失于濡养,肺燥津伤,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痰不爽、口渴咽干、低热等症状;

此时,病理表现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治疗应以清燥润肺、养阴生津为主

若“燥毒”侵袭日久,损伤肺络,瘀阻不通,血不归经,又因肺为贮痰之器,痰热瘀结,表现为咳痰带血、胸闷刺痛、口唇发绀等症状;

此时,炎症逐渐吸收、消散,病理表现为毛细血管闭塞、胶原纤维沉积、肺泡间隔增厚;治疗时应兼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对于放射性皮肤损伤而言,肺外合皮毛,放射性皮肤损伤亦可从“燥毒”论治,基本病机为“燥毒”伤阴,热盛肉腐。

放射性皮肤损伤初期,“燥毒”侵入肌表,耗伤津液,肌肤失于濡养,出现皮肤增厚、干燥、瘙痒、脱屑;

此时,放射线损伤基底层细胞,新细胞的更新快于旧细胞的脱落;治疗应以润燥生津解毒为主。

放射性皮肤损伤中期,“燥毒”由肌表入里,耗血动血,出现红斑、肿胀、溃烂、出血;此时,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大量炎细胞浸润;治疗应以清热凉血解毒为主。

放射性皮肤损伤后期,营血亏耗,伤及正气,表现为疮面塌陷、难以愈合、肌肤失荣;此时,真皮成纤维细胞受损,胶原纤维生成不足;治疗应以祛腐生肌、气血双补为主。

(3)放射性脑损伤从“风毒”辨治

“风毒”多为毒邪从化于木气旺盛或易受风扰的阳位之腑

头位高气清,为诸阳之首,放疗毒邪侵犯脑窍,从其易受风扰之性化为“风毒”而攻之,形成放射性脑损伤。

“风毒”致病,首扰髓海,清窍失灵,可见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时,血脑屏障受损,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神经功能一过性受损;治疗以平肝熄风、醒脑开窍为主。

若迁延日久,毒损脑络,髓海空虚,神明失养,可见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减退、迟钝、痴呆等症状;

此时,最具特征的病理表现为灰白质交界处嗜酸性细胞和纤维素渗出;治疗应以补肾填精、养元生髓为主。

2. 放疗部位“毒从阴化”的辨治

(1)放射性食管损伤从“痰毒”辨治

“痰毒”秽浊黏滞,胶着难愈,阻遏气机,为毒邪从化于易受湿困的脏腑或久积而成的痰浊。

食管以通降为顺,传化饮食水谷至中焦,放疗毒邪侵袭易从化为“痰毒”。

放射性食管损伤的基本病机为痰毒阻遏气机,气郁化火,耗伤阴液。

放射性食管损伤初期,痰毒侵袭食管,气机受阻,郁而化火,临床可见胸骨后灼烧感、呕吐痰涎、吞咽困难等;

此时,食管上皮细胞受损,内镜下可观察到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治疗以化痰解毒、理气和胃为主。

若病程迁延,气机不畅日久,“气有余便是火”,耗伤阴液,食管濡养功能受损,临床可见进食梗阻难下、胸膈疼痛、呛咳等症状;

此时,食管组织纤维化,黏膜萎缩,管壁僵硬;治疗应以清热养阴、化痰生津为主。

(2)放射性心脏损伤从“瘀毒”辨治

“瘀毒”具有阻滞血运、损伤脉络的特点,为毒邪从化于血脉错综的脏腑或蕴结日久而成的瘀血。

《素问·痿论篇》云:“心主身之血脉。”

心主藏守一身之血而不外泄,放疗毒邪侵袭易阴化成形为“瘀毒”,故其核心病机为心脉瘀阻

放射性心脏损伤初期,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功能受损,气滞心胸,临床可见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此时,炎性细胞浸润损伤内皮细胞,纤维渗出;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解毒为主。

若病程迁延,瘀毒伤及心脉,脉为血之府,瘀血迟滞脉中或溢于脉外,阻滞脉道,聚而不散,出现心悸、胸痛、口唇紫黯等症状;

此时,病理表现为血管壁增厚,成纤维细胞增殖,加重管腔狭窄;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解毒为主。

验案举隅

张某,女,34岁,2019年6月12日初诊。

患者宫颈癌同步放疗及化学药物治疗2月余,腹泻伴脓血便2周。

刻下:大便次数增多,每日6 8次,便脓血,里急后重,自觉肛门灼痛,胃脘胀痛,咳嗽,咽痛,纳差,睡眠一般,小便调。

舌淡红苔根部黄腻,脉细数。

诊为肠澼,热毒迫血,湿热蕴结。

治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佐以凉血止血,方用芍药汤加减。

药用:赤芍15g,大黄10g,黄连9g,黄芩12g,当归15g,肉桂5g,槟榔15g,木香9g,砂仁3g,党参15g,白术15g,莲子肉15g,地榆12g,槐花12g,高良姜6g,板蓝根20g。

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2019年6月26日二诊: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2 3次,不成形,便中脓血减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痛好转,仍胃胀,余症消失。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考虑患者湿邪未化、阻滞中焦,于上方加藿香15g、白豆蔻5g以增强化湿醒脾之力。14剂。

2019年7月10日三诊:大便每日1 2次,成形,便血明显减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痛、胃胀消失。

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考虑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效不更方

后规律复诊,随证加减,病情稳定。

按:放疗毒邪侵犯大肠阳腑,阳明多气多血,从阳化为“热毒”。

“热毒”迫津外泄于肠腔,邪毒之热、外泄之湿共注肠中胶相合和,故见腹泻、里急后重、肛门灼痛;进而“热毒”迫血灼络,肠道脂膜血络受损,发为脓血便;

湿困于脾,阻滞中焦气机,故见胃脘胀痛;肺与大肠相表里,湿热上蒸则咳嗽咽痛。

故用大黄泻火解毒,合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之效,通因通用;赤芍、当归养血活血,行血则便脓自愈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砂仁、党参、白术、莲子肉燥湿健脾;地榆、槐花凉血止血;板蓝根清热利咽;加以少量高良姜、肉桂反佐,以防呕逆拒药。

全方切合病机,故效如桴鼓。

小结

放射性损伤发病急骤、病势重笃、病证变化多端,“从化”理论对病机变化的高度概括,能够有效指导中医辨治放射性损伤。

放疗毒邪侵入人体后,根据体质偏颇与脏腑属性的不同,易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从阴化为“痰毒”“瘀毒”。

在机体与各类毒邪交争的过程中,又由于邪正盛衰的动态变化,产生不同的病理状态,形成各种证候类型。

因此,临床中应针对体质和不同脏腑部位属性的差异,分体质、分脏腑、分阶段明辨放疗毒邪从化规律,根据病机演变对放射性损伤进行辨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从化   放射性   损伤   脏腑   食管   膀胱   机体   体质   患者   细胞   中医   理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