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冒险成为风潮,或许人类更该给珠峰一分平静 - 新京报专栏

“山就在那里”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征服它,也可以是高山仰止。
2023年6月4日拍摄的珠峰夕照,世界之巅的“日照金山”壮美场景震撼人心。图/新华社
文 | 张田勘

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珠峰登山季)之一”。对于刚刚结束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春季登山季,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如是说。据目前统计,已有12人在这个登山季死亡、另有5人失踪。

另外,在6月5日结束的清扫高山活动中,尼泊尔军队派出的3支登山队,共从珠穆朗玛峰和其他3座高峰上清理出3.5万多公斤废弃物。清扫活动中,2名随队尼泊尔登山向导不幸身亡,4名尼军人员受伤。

根据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和相关登山人员的评估,今年珠峰春季登山季死亡和失踪人数偏多,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天气条件恶劣,极度寒冷;二是不少登山客缺乏经验和足够训练;三是山顶拥挤,容易引发危险情况。

山就在那里——这句话被热衷登山运动的人们赋予了太多解读,认为登山不需要理由,登山因为热爱,登山是为了征服,也是荣誉。但是,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是不是本可避免的呢?持续不断遭受的生命损失,也再次将长期伴随珠峰攀登的这一问题提了出来。

2023年5月23日在海拔8400米左右高空拍摄的珠穆朗玛峰和喜马拉雅山脉群山。图/新华社

“山就在那里”背后是一个悲剧故事

今年春季登山季,共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478名登山客获得从南坡攀登珠峰的许可证。加上随行人员和向导,上山人数超过1500人。

以此观之,仅在春季登山季,以死亡者和上山者之比的登山死亡率就达到0.8%,如果算上失踪者(基本也是死亡),则登山死亡率为1.1%,远远高于流感病死率的0.01%。更重要的是,疾病是人们无意感染的,而登山是人们自己愿意的。

面对这种严重的生命损失,几乎很少有人为此感到不安,似乎认为那是登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代价是否可以避免和不付出呢?

山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人们对待为何登山或诘难登山时,常常会拿这句话当说辞。这是登山前辈、英国的乔治·马洛里在1922年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被问到为何要登山时说的。这句话也随即成为登山运动的著名箴言。

其实,按当时的情况,马洛里的话是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回答,其中隐含的意味在多年后才被人们挖掘出来了一些。一个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解释是,因为与马洛里一起登山的好些人死在了珠峰,马洛里充满了幸存者愧疚。

1921年,马洛里就开始登珠峰。1922年6月7日,当马洛里与几名登山队成员、14名雇来为他们搬运装备的夏尔巴人再次登山时,一场雪崩袭击了他们,7名夏尔巴人遇难。这次登山又失败了。因为有很多人死亡,下山后他们受到指责,但马洛里没有辩解,只是在媒体采访时含混地说了一句:山就在那里。

1924年6月,马洛里组成7人登山队,并且有150名夏尔巴人做向导,最终6月8日,他与欧文到达山顶,但发生意外,他托举欧文到达顶点,然后两人下山时,马洛里跌落摔断了右腿,磕破了头。由于马洛里是与欧文用绳索绑在一起,马洛里还用刀割断了绳子让欧文自己下山求生,但两人都因为恶劣天气而双双遇难。

马洛里和欧文不过是珠峰登山的遇难者之二。一个引用较多的统计是,自1921年英国登山队开始攀登珠峰以来,世界上成功登顶珠峰的有4000余人,其中有2000多人是在2004年以后登顶的,至今有超过300人在登顶珠峰途中丧命。

2023年5月18日上午,一支从北坡攀登珠峰的民间登山队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开始向珠峰峰顶攀登。图/新华社

天险和极限并非都要有人去征服

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大量的人涌向珠峰登顶,这虽然已经与马洛里的“山就在那里”的回答并不相干了,但也与马洛里登山的另一个传说的动机吻合,也就是竞争和荣誉。

1909年,英国先是在最先到达北极点的竞争中输给了美国人皮尔里。接着,又在1911年南极点的竞赛中,输给了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也只是晚了一个月。

一战结束,英国成为战胜国,并且想要再次扩大自己的声誉,领导世界,于是在征服世界上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决定率先征服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这才有了后面马洛里组群,不断攀登珠峰。

如果按这个传说,登珠峰当然是为了荣誉和征服,也才有了今天的“山高人为峰,海到尽头天是岸”的说法,认为登上珠峰是一生的荣耀。然而,今天的登山者大多数并非自己登山,而是靠着夏尔巴人的帮助登山的,极端的说法是,是被夏尔巴人抬上山的。

夏尔巴人要为登山客运输装备,修路挂绳,搭建营地,给登山客背氧气罐,还要帮登山客生火做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是,夏尔巴人要为登山者探查线路,用钉子在岩石上打桩,系好绳索,便于登山客攀绳上山。

途中遭遇危险,则更需要夏尔巴人的救援。因此不夸张地说,只要肯付钱,夏尔巴人可以把登山客抬上山,就像华山上的抬滑杆者把游客抬上山顶一样。如果是这样的登上珠峰,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荣耀。

不过,是否世界的天险和极限之处就一定要有人征服呢?“山就在那里”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去征服它,也可以是高山仰止。即便是世界上其他的极限,如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达海平面以下1.1万米,要想征服,也不必非得人们亲自下海,而是可以利用深海探测艇进行探测和研究。

更重要的是,自然并非都需要人类的染指,这个道理自古而来人们都知道,如同画画要留白一样,地球生态也需要这样的无人区。因此,生态学家早就呼吁,人类应当把地球的一半让出来,留给自然,人类只居住和占用地球一半的面积就够了。

现在,数以千计的人年年登顶珠峰,这种无畏的冒险精神与生命体验当然挺珍贵,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无谓生命损耗,以及对珠峰环境的严重污染。

粗略统计,珠峰除了遗留有300多具遗体外,还有登山者留下的45吨垃圾,12吨登山者的排泄物。这些污染物中,有大量的塑料瓶、易拉罐、帐篷、空氧气瓶、钢碗、勺子、卫生垫、纸等。

那么,当冒险成为一种风潮,并逐渐危及到珠峰的生态环境,人类就当反思,是否真的有必要去登珠峰?这种反思未必会导向新的规范与制约机制,但可以提供另一种思考的方向。从生命、自然和长远的角度考虑,除非科学研究,或许,人类真的应该给珠峰多留一分平静。

撰稿 / 张田勘(科普专栏作家)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珠峰   珠穆朗玛峰   尼泊尔   旅游局   人类   新华社   登山队   英国   风潮   春季   平静   专栏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