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双休做道菜

这是二十多年前发表的文章,如今读来仍然情趣盎然,接受同事的建议,还是在头条

上发一次。


每逢双休做道菜

一位名人说过,一个好的散文作家,多集思想者、学者、诗人于一体,因为一篇好散文都要反映一定的思想、一段历史、一份诗情,进而点化生命、润泽灵魂。

我从不敢奢望成为什么家,偶尔写篇散文,就象每逢双休给家人做道菜一样,只不过是想借此给生活增添些情趣,用北京人的话讲这叫“给自己找乐”。当然,每逢双休做道菜,对已“离经叛道”十余载的我来讲,更有一番说道:一是可以温习旧课,回忆师嘱,弘扬饮食文化;二来能为家人分担些家务,减轻些劳作;三者给妻子找点乎衡,好让她在别人面前提及我的时候,在看似平静之中流露出几分炫耀的幸福。

又逢双休,我为家人做了道“芝麻牛排”。“嗯,这菜看上去颜色金黄,吃起来外酥里嫩”妻子赞叹。“哦?这说明已经恢复到专业水准了”,我不无感慨地说。母亲则向我探寻成功的原因,为什么前几次我照着菜谱还是把“芝麻牛排”做成了焦黄色?”我便毫不谦虚地为母亲指点迷津。讲完后,母亲又谈了自己的见解,“过去你老说‘逢烹必炸’,菜的口感虽然不错,可多少失去了一些本色,你说呢?”

母亲的话不无道理,我心里这样想。为了在下个双休做道原汁原味的菜,晚上我翻阅起很久不翻的烹饪杂志。忽然眼前一亮,“泥鳅钻豆腐”,好!就做它了。

说起“泥鳅钻豆腐”,还有一段来历。这个菜是祖居河南周口市圈神庙街邢文明创造的。邢不是厨师,是个渔民,只是粗通亨调。解放前,他以捕鱼捞虾为生,他在捕鱼的时候,常常捕到一些泥鳅,大的还可以卖,小泥鳅是无人问津的,只好加些调料煮熟自己吃。一次,他买了些豆腐,想和葱、姜、泥鳅同煮。因泥鳅小不易拾掇,而且又是养在盆里吐净了泥的,于是便从盆里捞到锅里,盖了锅盖煮了起来。煮后发现,小泥鳅都钻到豆腐中了,只有尾留于外,以后再煮时,他便不加锅盖,看着小泥鳅于水热时纷纷往豆腐里钻,觉得很有趣。不久,这种方法便不胫而走,成了当地民间喜食乐做的一道菜肴,并名之为“泥鳅钻豆腐”。

后来几经改进,就成为以下的做法了:小泥鳅半斤,放进清水盆内,每天换水吐泥,一周后捞出和嫩豆腐1斤(切成大块)一起放人2斤温水锅内,用旺火烧煮,等泥鳅钻人豆腐后,加入葱、姜、蒜、花椒、胡椒粉、板油丁和食盐,盖上锅盖烧开。到汤汁浓白时,再淋上小磨麻油,放入香菜即可。

此菜清香味浓,分外可口,用料又很普通,实为一道难得的家常菜。届时,家人一边品尝,一边听我侃其来历,一定有趣得很。

心动不如行动,我这就买半斤泥鳅,为下个双休做“泥鳅钻豆腐”作准备去。

(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周口市   泥鳅   锅盖   牛排   来历   芝麻   豆腐   散文   家人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